辩论赛一辩发言稿格式
一、辩论赛一辩发言稿格式
1、称呼问好: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2、陈述自己一方的观点:我方认为……(正方是正方、反方就陈述反方)
3、阐述支持己方的理由、依据、事例,一般一辩比较全面,3分钟内陈述完毕(这个看双方的约定了。)
4、小结自己陈述,再次指明自己的观点。
5、结束。我的陈述完毕,谢谢大家!
二、辩论赛一辩发言稿格式指导
1.格式。
所谓的格式也可以理解成套路或者规矩,这是一种正式而稳定的构架。我们在盖房子的时候。
3.语言的平滑度。
这是一个纯粹写作上的问题,并不是我随便说说就能解决的。一般来说一辩陈词大概会分为三点或者更多。如果只是单纯生硬的陈述出来,那么进入别人大脑里的信息恐怕也不会有多少。抛出问题,引导听众,得出你想要的结论,你就是来带节奏的。
4.攻守界限。
所谓的攻守界限,其实就是战场的分割,或者说是战场的选择。请记住,所谓辩论没有可能完胜,一定要知道取舍。时间是有限的,什么该多说,什么要少说,什么不说这都是有选择的。承认什么,不承认什么,让时间尽量停留在我们划定的战场上。当然对手肯定不会配合你,所以上面的带节奏就很重要了。
5.底线。
观众既不是天才也不是傻子,有些人就是喜欢违背一般人的常识来强辩,大家都觉得“是”的东西他非要说“不是”,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有些东西需要承认。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也不能退到大海里。所以在一辩稿里,我们要明白我们的底线是什么?哪一些东西是绝不能退让的,哪一些东西是对方只要想要歪曲或者想要模糊就必须立即纠正并斥责的。
6.预见性。
一辩与四辩最大的不同就是,一辩不知对方接下来要说什么,而四辩已经知晓了对方的全部,所以一辩需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所谓预言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只要你能成功预测,并给观众提前打“预防针”,那么对方将会变得束手束脚,他的言论的震撼力与效果也将会大打折扣。
三、一辩稿写作指导
一辩稿的意义
辩论场上,相同持方的辩手需要统一思想,有条不紊、节奏统一地攻防。他们的思想核心,就被集萃在一辩稿里。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对同一个辩题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辩论的准备阶段,上场队员需要进行对辩题的讨论,即表达自己对辩题在各种方面上的理解。一篇一辩稿,就在赛前论点不断地被建立、推翻、又重新建立的过程中诞生。
一辩稿 · 整体结构
开篇布局
一辩稿布局
辩论场上,时间就是金钱,一辩稿中,从布局时,要注意快速入题,省略一些无法论证双方观点的背景内容,只交代对你来说最重要的背景,尽快说清定义、标准等和自己的立场直接相关的内容。
辩题中的字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定义部分即是给辩题涉及到的关键词定下一个具体的含义。例如“金钱是万恶之源”一题,需要对“万恶之源”进行具体定义。一辩稿中可以选择将其定义为“种类繁复、数量极多的恶的来源”。好的定义,一定是清晰且准确的,可以让评委和观众能够在聆听的过程中轻易理解。
当然,对于一些比较含义比较明显且单一的词语就没必要花费时间下定义,例如同样在“金钱是万恶之源”这题中,“金钱”就是一个十分没有争议的定义,便无需多加解释。
此外,定义必须符合大众常识,不要为了有利于己方而编造一个明显偏颇的定义,这也许会让评委非常反感,大大削弱你的论证力度。例如“门当户对是过时的价值观”一题中,若将“门当户对”定义为“两人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受教育水平相当,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相似”,则显然超出了大众常识中所理解的“两家人家财富地位相当”这一范围,让人觉得过于偏颇。
明确定义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怎么定标准。何为标准?为什么我们需要标准?
一个辩题(或者说一个好的辩题),往往是“中立”的。再次用“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一题举例,从观众的角度思考,金钱到底是不是万恶之源呢?说它是,好像有道理;说它不是,好像也没错。这就体现了辩题的两面性。
辩论场上,正反双方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拔河比赛。两边都在卯足了劲想把观众和评委的心往己方拉,而怎么样才算赢呢?这就需要一个比较的标准。所以在拔河时,我们会在双方中间做一个标记,比赛结束时标记被拉向哪一边,哪一边就获胜。
同理,辩论中的标准,就是告诉评委和观众,当我方论证到哪一步时,我方就能得证。
标准同定义一样,也要符合大众常识。赛场上,双方往往为了加强己方辨证优势,提出不一样的标准。若是有一方提出的标准匪夷所思、无法让人接受,不仅不能加强辨证优势,反而令观众和评委反感,削弱观感。
关于标准中的学问,远远不止提到的这些~由于篇幅原因只能先简单介绍一下。同学们可以去搜索一些明星辩手对标准的解释,加强自己的理解!
02、中盘展开
主体部分一般分为2到3段,每段均需提出一个互相独立的论点,并对之进行论证。
论点部分:
入题破题之后,就要开始介绍分论点了,所谓分论点,就是你看待辩题,证明自己观点的不同角度。在开始介绍分论点时,先写下中心句。什么是中心句,就是分论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比如,我方认为佛系标签对青少年成长弊大于利,幅。务必要学会选择取舍,选择最典型、最具有说服力的论据来使用。
在论证部分要注意,因为立论体系一般是个很庞大复杂的东西,在立论稿中,只呈现最主线的部分就好,进一步的论证可以在立论稿中暂时不讲。这样,在听你的立论稿时,对方和评委肯定有很多问题,但没有关系,辩论不只是立论,后面还会有一问一答的互动和都是听不懂的新名词的辩手才是高手,其实恰恰相反。前面已经说过,辩手经过准备之后,对辩题的理解往往比评委深刻,这时,既要深得入,又要浅得出,发言时要避免使用专用术语,即使用也要作说明。
此外,要多使用比喻、举例、排比等手法。如果能在发言中以幽默的语言或大义凛然的陈词引起观众的笑声和掌声,对评委会产生较大影响,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自由辩论。
04、概念的模糊和清晰:
其实不光是概念,很多场合都需要模糊的语言让对方找不到靶子,这似乎和章,使山岳染绿、花木点点、雁阵轻翔的美丽梦想成为现实。行动是矢志不渝的坚守、久久为功的韧劲。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呐喊只在一时,行动代代延续,只呐喊不行动是就易避难。只有行动,才能将空虚沙漠变成充实绿洲。
从影响广度上说,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找对路子、做出样子、开动脑子、迈开步子。多年前,阿里巴巴举步维艰时,马云带着“十八罗汉”攀登长城鼓舞士气,一群人抱头痛哭气势磅礴宣誓“一定要创建一家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公司”。然而是一路泥泞步步艰难的行动将马云带向阿里巴巴的财富之门。当年被称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如今在支付宝建立蚂蚁森林推行环保,收获了像沈钧亮这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5亿多拥趸。春秋时期贤相管仲说:“不言之言,闻于雷鼓”,此之谓也。
从实效深度上看,真正能使人抖擞精神的只有真才实干,能驱散迷雾的是在航行中及时纠正罗盘。瑞典少女登上联合国大会演讲台鼓与呼,虽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难,实非人人皆可企及;她“零排放,禁止开采石油,拒绝石化燃料,甚至全民吃素”的主张未免虚幻,难于落地。然而沈钧亮的做法,却是“为长者折枝”之类,人人皆可为尧舜。云南扶贫女干部红颜一怒“骂”贫困户或许能激发致富斗志,但只有将“扶志”和“扶智”落实到行动才能彻底拔掉穷根。光是“呼吁”“倡导”等呐喊并不能带来多少实效,听者照样心不在焉,充耳不闻。严明法纪更能促进道德内化,看得见成效的行动更能唤醒自我内驱力。
“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呐喊是听海上的风声,行动是弄潮海上与浪同行。我愿融入浪花,汇聚成海,担当青年之责任,推动时代巨轮行稳致远。
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行动比呐喊更重要。
谢谢大家!
5、辩论题: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
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各位辩友:
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认为,顶尖名校毕业生从教中小学,不是大材小用,实乃大材大用。
我方认为,高材生从教中小学大材小用的论调,本身就带有一点职业歧视色彩。
教师的职业很平凡,但教育又很伟大,平凡是因为没有轰轰烈烈、叱咤风云;伟大是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生命影响一群生命,用优秀传递优秀,本应该受到尊重。因此,我方认为,名校高材生从教中小学不是屈才,而是一种正常的职业选择行为,他们为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能够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传统观念认为,中小学老师由本科师范生担任已足够,顶尖人才就该进高校、搞科研,如果中小学教师让硕士、博士来担任,就是大材小用了。但实际上,如今名校毕业生从教中小学已非新鲜事,很多名校硕士、博士会选择一些发达城市重点中学从教,甚至从教小学。
我方认为,高材生从教,能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
这些高学历老师就像放进水桶里的鲶鱼。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育事业也是如此。长期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时,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可能会失去了继续上升的冲劲。但当一两条鲶鱼游了进来,竞争也跟着“游”了进来。高学历老师有学识,老教师有经验,中青结合,定能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名校硕士、博士生进入中学教书,会给教育带来新气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多方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师资力量是一个关键的方面。正所谓最优秀的人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真正的“大材”才能培养出“大才”。名校的硕士、博士生们,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创新的精神,有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他们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能带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向纵深发展。这不是大材小用,而是大材大用。我方一致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顶尖人才当老师是大才大用。
教书育人是国之大事,是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教育要舍得投入才能出成果、出人才。生命影响生命,优秀传递优秀,一流的人才能培养更多一流的学生;阳光的心态才能培养具有阳光心灵的孩子。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一个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年轻幽默,一个心中有诗和远方的老师,或许更能让他们获益终生。因此,对高材生从教中小学不必大惊小怪,要抛开思维定式,欣然欢迎更多的硕士、博士成为我们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用他们的学识、思维和视野引领孩子走向美好未来。
高材生从教中学,实乃大材大用!北大毕业生陈生“卖猪肉”能卖出北大水平,顶尖毕业生教书更能教出“清华才子”。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人才到哪里都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