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舞蹈教案(精选13篇)
东北秧歌舞蹈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风格各异的汉族民间舞蹈作品,引领学生走进汉族民间舞蹈艺术殿堂中,从而学生能够逐步产生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学习中;
2.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法了解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之间舞蹈动律、舞蹈风格的异同。
3.知识与技能:能够较好的完成东北秧歌组合。能够用较为准确的舞蹈动作表现东北秧歌、胶州秧歌等汉族民间舞蹈。能够较好的掌握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或造型,并且了解汉族民间舞蹈之间的异同,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汉族民间舞蹈的欣赏,以及典型动作的学习与感受,了解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差异和形成原因。使学生对汉族民间舞蹈的`了解更加全面。
难点
东北秧歌舞蹈动作元素以及舞蹈组合的学习。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汉族自古以来歌舞活动丰富多彩,并随历史的进程从未停止过传衍与发展。对于今天的人民来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中的一代代后人,已在逐渐忘却、脱离、以致根本不了解和不再会跳自己民族的舞蹈。其实,汉族的民间舞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各地区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习惯等都大不相同,因此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
同学们都知道那些汉族的民间舞蹈呢?(秧歌、高跷)
图片展示:狮子舞、花灯、采茶舞、秧歌等。
汉族舞蹈种类繁多,不过经过艺术教育工整理加工后进入教学的主要有: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包括鼓子秧歌、海洋秧歌、胶州秧歌)等。下面我们首先通过舞蹈的欣赏来了解一下这些舞蹈各自的体态特征、动作特征以及风格。
2、新课教学:
东北秧歌:
(1)欣赏舞蹈《瞧,这些东北妮儿》并尝试发现其舞蹈动作特征:
教师用视频提示,亲自示范
东北秧歌舞蹈的体态特征:身体前倾、出脚时快而有力,落地时慢而扎实,也就是所谓的快出慢回。
(2)欣赏舞蹈《小拜年》,启发学生结合东北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风俗特征等分析东北秧歌风格特点的行程原因
东北秧歌在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稳扎。上身和双臂的舞蹈动作,舞姿多变,手腕灵巧,体现了敏捷活泼和稳重相结合的美。
(3)东北秧歌体态学习
教师示范并讲解
正步位:双腿并拢,立直,脚尖对正前方,重心在双脚上。在教学脚位时,要做到身体保持垂直感、收腹、收臀、挺胸、沉肩、抬头、眼睛平视前方。
八字位:两脚跟分开约一脚距离,脚尖分开呈八字形。
踏步位:以左脚为例,左腿为主力腿直立,脚尖外开。右腿交叉到左腿后,石脚掌在左脚后踏地,膝稍弯曲,两大腿靠拢,右膝前,左膝后。右脚在前时,动作相反。
学生分组练习
(4)东北手绢花的学习
教师示范讲解单臂花、双臂花、交替花、蝴蝶花等基本动作
学生学习
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并纠正
进行分组练习
(5)组合学习
3、巩固与提高
(1)欣赏山东秧歌《春天》并尝试发现其舞蹈动作特征
特征:拧、碾、抻、韧、扭
(2)教师示范讲解:丁字碾步
(丁字碾步这种脚步动作舞动时,由于先内后外侧之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转动及脚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又由于舞者大腿与膝盖向内侧拧动抬时,支撑主力腿的脚跟提起,而动力腿下踩时,主力腿又有栓制地向外侧拧动落脚跟,继落脚掌,从而使胶州秧歌形成线条变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也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
(3)单一动作学习
丁字碾步:让学生体验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4)东北秧歌与山东胶州秧歌比较并分享展示
东北秧歌舞蹈教案 2
活动目标:
1、学习秧歌基本步伐
2、知道秧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感受秧歌热闹、喜悦的舞蹈特性。
活动准备:
1 、舞蹈录象、录音资料
2、秧歌道具手巾花、绸带等
3、十字步图谱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象,东北秧歌,引出课题
1、师提问 :有谁能告诉我这个舞蹈的名称?录象中看到了什么?(师小结:秧歌舞最早流行在东北,东北地区的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就会用扭秧歌的.形式来庆祝,后来我们江南的人们把秧歌改变成地方秧歌,因此手里的道具呢,用的最多的是阿姨们用手绢花,叔叔们呢则用绸带。)
2、在看一次,提出要求:仔细看,试着学一学。(试试手,脚的动作)
二、 学习秧歌十字步
1、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秧歌的基本步伐,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秧歌十字步”(出示秧歌十字步大图示,为幼儿讲解图示的看法,并让幼儿试着看图自己先走一走,老师指导 理解图谱意思 )
2、老师示范秧歌步动作
秧歌步:课文为《芣苢》。《插秧歌》为南宋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歌,本诗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学习本诗时,应和《芣苢》对照教学,加强朗读,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体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本质。
二、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情感,学习的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杨万里及“诚斋体”相关知识,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劳动之美。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的表达技巧,体会情感。
2、学习难点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的劳动精神,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以《芣苢》作为导入。
师:请大家一起把《芣苢》朗读一遍。
生:(朗读)
师:《诗经》中的《芣苢》一诗通过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方式,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同样是描绘劳动的场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万里的《插秧歌》,看看在杨万里的笔下劳动的情况。
2、介绍
师:杨万里我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过他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明确:《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师:杨万里是南宋的诗人,他的诗歌也很有特色,我们简单复习一下杨万里的生平简介。
明确: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3、正音朗读
师:请同学们首先把比较容易读错的字的读音标到课本上,然后自由朗读一分钟。
生:(标读音并自由朗读)
师:接下来一起齐读一遍。
生:(齐读)
4、相关知识的补充利用视频以及图片补充有关插秧的相关知识。
师:杨万里的这首诗,描写的是插秧的相关场景,里面也有关于插秧、抛秧等专业性比较强的名词,很多同学可能对此了解不多,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来了解一下水稻种植的相关情况。(放映视频《水稻的一生》)
师:通过刚才这个视频,相信同学们对水稻的种植过程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这里再复习一下,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步: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5、诗歌内容分析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水稻种植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这个过程,再读这首诗,看看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场景。
生:(再读诗歌)
明确: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
师: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这些场景,接下来我们一个个来看一看。首先第一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一句在内容上很好理解,但请大家关注这一句中的四个字:“抛”“接”“拔”“插”,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明确: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起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师:刚才这道题就涉及到高考诗歌鉴赏常见的一种题型:“炼字”类题,即将诗中一些字词单独挑出来分析其好处。这类题目一般分成三步进行答题: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师:下面,请大家尝试将上面那道题的答案按照这三个步骤进行改编。
明确:“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起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高考真题,题目如下:
最爱东山雪后晴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请同学们按照上面说的步骤来赏析一下“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明确:“软”为“柔和”“柔软”之意,“涌”为“涌出”“涌现”之意。(解释含义)“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描述景象&点明效果)
师:接下来我们看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这一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又表现了怎样的效果呢
明确: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师:首联和颔联描写了劳动人民插秧的情景,我们继续看颈联和尾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妇招呼农夫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但是农夫的回复却是“只不答”,同学们如何理解这个“只不答”呢,是农夫没听到,还是其他原因呢
明确: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提防一下家鹅和雏鸡,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6、拓展提升
①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明确: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②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明确:《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东北秧歌舞蹈教案 8
设计意图:
扭秧歌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舞蹈,在我们当地每逢佳节都要组织人们进行扭秧歌的集体活动。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除佳节之外就连私人家遇到喜庆的日子也要用扭秧歌的形式来渲染气氛。秧歌中的红绸舞更具有代表性,本活动带领幼儿学习“‘红绸秧歌舞”,旨在让幼儿欣赏、感受它的淳朴热情;参与、体会它的喜悦欢快;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丰富民族认知,激发幼儿对秧歌的喜爱之情。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活动感受舞起红绸扭秧歌的热闹气氛,在已有直观经验的基础上满足幼儿跃跃欲试的愿望,享受参与舞蹈的快乐。
2、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感知红绸秧歌舞的表演形式与特点,丰富认知经验。
3、技能目标:在乐曲的伴奏下自由欢快地舞起红绸,发展对乐曲的感知和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4、创造力培养目标:初步尝试模仿和创编舞蹈动作,发展创造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活动前欣赏几个“红绸秧歌”舞蹈作品,了解秧歌欢快奔放、淳朴热情的特点,丰富动作语汇。
2、物质准备:丰收情景背景。
3、环境准备:多媒体设备、成品舞《红绸秧歌》,录音机,幼儿用《红绸舞》音乐磁带两盘,教师用《红绸秧歌》音乐磁带一盘,大红绸子每人两条。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引出课题
1、师生谈话,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2、欣赏秧歌舞蹈作品《红绸舞》,初步了解红绸秧歌舞的表演形式与特点,丰富幼儿动作语汇。
教师小结:“红绸舞"是我们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秧歌舞蹈,音乐热闹、欢快、喜庆。每年秋天庄稼丰收的'时候,还有过大年、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时候,人们开心极了,就会聚集在一起手拿红绸子跳起红绸舞庆祝节日,表达自己快乐、激动的心情。
二、引导幼儿学习秧歌的基本动作并尝试创编动作
1、初步探索学习在身体下方、两侧、头上方舞动红绸的动作。
a、鼓励幼儿模仿、探索上肢舞红绸的方法。
b、邀请3名幼儿逐一展示动作,引导其他幼儿观察、学习。
(引导幼儿重点学习红绸在身体下方、两侧、头上方舞动等动作)
2、探索学习下肢基本步和上下肢配合练习。
a、师:“在挥舞红绸时,我们脚上还走什么样的步子?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好吗?”(教师哼唱乐曲,引导幼儿练习)
b、教师哼唱乐曲,引导幼儿由下肢动作自然过渡到上下肢配合练习动作。(如:做踏步挥舞红绸)
师:“我们一起来做踏步,一二三四……红绸子前边甩,红绸子两边甩。”
3、带领幼儿完整表演作品,发展幼儿动作的节奏感和协调性。
(1)教师哼唱乐曲,带领幼儿完整做动作。(一遍)
(2)带领幼儿随音乐完整做动作。(一遍)
4、继续尝试创编舞动红绸的其它动作。
(1)邀请3个具有代表性动作的幼儿展示舞动红绸的动作,带领大家模仿学习。(引导幼儿重点学习在体前舞∞字、在体侧自下而下划圆圈、在体前由外向里划圆圈等动作)
(2)探索学习下肢基本步和上下肢配合练习。
a、师:“在挥舞红绸时,我们脚上还可以走踏步,但是踏步的动作可以放慢,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好吗?放慢走,一、二、三、四……”
b、教师哼唱乐曲,引导幼儿由下肢动作自然过渡到上下肢配合练习动作。(如:做踏步在体前舞∞字等)
(3)带领幼儿完整表演作品,发展幼儿动作的随乐性和协调性。
a、教师播放乐曲,带领幼儿完整做动作。(一遍)
b、带领幼儿随音乐完整做动作。(一遍)
5、鼓励幼儿随乐曲随机、自由表演红绸舞,体验自由创编舞蹈的乐趣。
三、活动结束部分
1、小结活动过程。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秧歌——红绸舞,每位小朋友都自己编出了漂亮的舞红绸的动作,真棒呀!”
2、教师表演自编红绸舞。
师:“今天呀,老师也编了一个漂亮的红绸舞;小朋友想看吗?”
3、延伸活动
师:“老师表演的红绸舞,小朋友喜欢吗?让我们回教室继续跳舞好吗?”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营造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通过课前和导入部分的舞蹈欣赏,让幼儿充分感知红绸秧歌舞的表演形式及特点,丰富动作语汇。而后运用启发谈话、鼓励表演、同伴模仿、整理提高等方法帮助幼儿调出以往欣赏积累的感知经验,自由地进行了创编表演。活动中幼儿充分体验到自我表现、自由创编舞蹈的愉悦和成就感,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目标。不足之处表现在于幼儿创编舞蹈环节中,我高估了幼儿的舞蹈水平,忽略了幼儿的现有基础。致使有部分能力稍弱的幼儿没有及时的跟上老师的活动节奏,课后还有待于对幼儿进行此方面的锻炼。
东北秧歌舞蹈教案 9
活动目标:
1、学习秧歌步、秧歌十字步基本步伐
2、知道秧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以及它的种类、用途等知识
3、体验舞蹈的乐趣,培养幼儿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舞蹈录象、录音资料
2、秧歌道具手巾花、绸带等
3、十字步图谱
活动过程:
幼儿在《纤夫的'爱》的音乐中进入活动场地
一、观看录象,东北秧歌,引出课题
1、师提问:有谁能告诉我这个舞蹈的名称?录象中看到了什么?(师小结:秧歌舞最早流行在东北,东北地区的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就会用扭秧歌的形式来庆祝,后来我们江南的人们把秧歌改变成地方秧歌,因此手里的道具呢,用的最多的是阿姨们用手绢花,叔叔们呢则用绸带。)
2、在看一次,提出要求:仔细看,试着学一学。(试试手,脚的动作)
二、学习秧歌十字步
1、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秧歌的基本步伐,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秧歌十字步”(出示秧歌十字步大图示,为幼儿讲解图示的看法,并让幼儿试着看图自己先走一走,老师指导理解图谱意思)
2、老师示范秧歌步动作
秧歌步:第一拍,左脚起步向前交叉方向走,第二拍,右脚向前交叉方向走,第三拍,左脚向后交叉方向走,第四拍,右脚向后交叉方向走。注意,准备的时候,双脚站在小脚印上,走步时,可以根据图谱上的口令提示走。注意脚步和颜色的对应。
3、幼儿学习秧歌十字
师:小朋友们别着急,我们随着秧歌十字步图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很快就能学会了!
幼儿人手一块十字步图谱,幼儿练习老师观察辅导
4、鼓励幼儿跟随音乐边唱边练习秧歌十字步,老师个别辅导。
5、小朋友们快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道具,手巾花、绸带
男小朋友拿绸带,女小朋友拿手绢花,双手自由舞动听音乐练习。
三、尝试听音乐男女对舞,鼓励幼儿创编造型。
四、小朋友们跳得真好,让我们回家表演给爸爸妈妈看好吗?
东北秧歌舞蹈教案 10
活动目标:
1、学用秧歌步跳绸带舞,表现绸带舞欢乐、热烈的气氛,基本做到舞蹈动作协调、合拍。
2、借助儿歌,初步掌握秧歌十字步的动作。
3、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惯。
活动准备:
人手两根绸带,录音机、磁带,巧虎布偶一个,巧虎笑脸小贴纸若干、老师扮巧虎
活动过程:
导入:出示巧虎手偶,与小朋友打招呼。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巧虎。很高兴见到你们,我最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唱歌跳舞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跳跳吧!
一、复唱游《巧虎之歌》
二、学韵律活动:《拥军秧歌》
今天巧虎我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礼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出示磁带:这里面会是什么呢?竖起小耳朵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地听一听。
2、欣赏《拥军秧歌》音乐一遍。
提问:你觉得这段音乐怎样?(很热闹、高兴)
我还会听着这段音乐跳舞呢!你们想看吗?(想)
三、学舞步:秧歌十字步
(1)巧虎示范舞步:左脚向前跨一步,右脚向前交叉,左脚再向后分开踏一步,右脚向后收回。
(2)这种舞步叫做“秧歌十字步”,你们想不想也来跳一跳?(想)
四、幼儿学跳秧歌十字步
(1)组织幼儿站在凳子前面跟着老师的儿歌进行练(向前交叉,向后分开)
(2)教师提出舞步姿态要求:脚跨出时要轻,两手在身体两侧自由摆动。
(3)组织幼儿分组反复练。(熟练后听着巧虎哼的音乐有节奏地跳秧歌十字步)
(4)巧虎哼音乐,幼儿拿着绸带练跳秧歌十字步
(5)听录音机里的`音乐练跳秧歌十字步
五、幼儿表演
请舞步动作优美的小朋友到台前来进行表演,其他幼儿欣赏,并评选出姿态最优美的幼儿进行奖励。
东北秧歌舞蹈教案 11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谱,学习秧歌的基本步伐和简单动作。
2.知道秧歌是汉族的一种传统特色舞蹈,感受秧歌热闹、喜悦的舞蹈特性。
3.乐意主动参与学习和表演活动,体验舞蹈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秧歌舞录像、音乐资料。
2.秧歌道具手巾花、绸带等。
3.秧歌舞图片、十字步图谱、秧歌动作分解图谱
活动过程:
(一)看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1.展出秧歌舞的图片,让幼儿欣赏。
教师:老师带你们去个非常热闹的地方,看看那里的人们在干什么?
2.幼儿自由欣赏图片,模仿动作。
教师:他们在干什么呀?你可以学一学他们的样子。
(二)欣赏《秧歌舞》,了解它是我国汉族的一种传统特色舞蹈。
1.教师介绍秧歌舞,丰富幼儿知识。
教师:有谁知道这种舞蹈叫什么名字?你愿意学一学他们的样子吗?
2.欣赏《秧歌舞》录像,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
教师:老师还带来了这些叔叔阿姨跳舞的录像呢,想看吗?
(三)学习《秧歌舞》
1.回忆录像内容,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动作。
教师:叔叔阿姨跳得真好啊!你特别喜欢哪一个动作?请你来学一学。
2.了解十字步是秧歌舞最基本的步伐,结合图谱练习。
教师:学习秧歌舞有一个秘诀,(神秘地告诉幼儿)那就是十字步。
3.幼儿选择动作的分解图谱,自由模仿跳秧歌舞。
教师:请你选自己喜欢的动作,看着图谱来学一学秧歌舞。学会了一个动作还可以换另一个学一学。
4.对于能力差的.幼儿给予帮助,还可以建议他们看着电脑视频模仿。
教师:如果你遇到看不懂的,可以问一问其他小朋友或老师,也可以请教一下电脑博士。
(四)自由表演秧歌舞
1.引导幼儿大胆在集体面前表现。
教师:你学会秧歌舞的动作了吗?谁愿意把自己学会的动作和一下?
2.请大胆表现的幼儿当小老师,教大家学习动作。
教师:还有谁也学会了这个动作?你们一起来表演看看。没学会的小朋友可以跟他们再学一学。
3.配合道具,集体表演秧歌舞。
教师:秧歌舞会开始啦,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舞起来吧!
活动延伸:
游戏活动:将秧歌舞的稠带和手绢花投放至表演区,幼儿继续表演秧歌舞。
创编活动:引导幼儿创编秧歌舞动作,并画出动作图谱,模仿。
家园活动:利用络视频资源,让孩子了解更多的民族风情。
东北秧歌舞蹈教案 12
教学目标
能体会巢湖秧歌的精妙之处。
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学唱体会巢湖秧歌的魅力。
价值观引导
引导学生吸收民俗文化,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研习精彩语段,品味本文优美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有力的巢湖秧歌。
教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秧歌,用一两句话描述巢湖秧歌。
学生欣赏,自由讨论并发言,教师鼓励。
师:同学们,本课我们讲学习一首歌,它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巢湖人特有的性格,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巢湖秧歌《一支秧歌一趟秧》。
二、学唱新歌
1、听第一遍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把握感情。
教师:聆听巢湖秧歌,体会感情。
2、听第二遍
老师范唱,学生跟唱。
3、师:同学们知道巢湖秧歌有哪些表演形式吗?(学生回答)
三、介绍安徽民歌
安徽民歌由于地处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中间地带,从语言、习俗到气候都带有过渡性,因此,总体上富有南北风格并存与兼容的音乐特征。安徽地域广阔,各地人民群众在语言、生活、风情等方面都存有较大差异。根据地域的分布,可以划分为五个色彩区域。
四、小结
东北秧歌舞蹈教案 13
活动目标
1.体验参与学习民间歌舞的乐趣。
2.学习秧歌舞中的“十字步”,配合音乐进行表演。(重点)
3.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肢体动作表现乐曲中快乐的情绪。(难点)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设备一套及视频背景。
2、红绸带、大头娃娃若干。
3、灯笼、年画、服装、鞭炮等。
4、布置好场地。
活动过程
一、用游戏的形式引入主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个逛年会的游戏,小朋友们一会在游戏的时候要注意观察都有哪些吸引你们的地方哦。
2.音乐响起,师:那边很热闹,我们去看看在干什么?引出大头娃娃秧歌舞。
3.和幼儿观看大头娃娃秧歌舞。
二、介绍并学习秧歌舞。
1.秧歌舞的特点:喜庆、欢快、热闹。
2.学习秧歌舞的基本舞步:十字步。
3.带领幼儿学习秧歌舞。
三、举行大秧歌舞会。
1.请幼儿分组表演,让幼儿在表演中体会秧歌舞的`快乐气氛。
2.对表演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较弱幼儿进行鼓励。
四、结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大头娃娃秧歌舞,现在我们去给别的班小朋友表演秧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