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的教学反思(20篇)
幼儿园小班的教学反思1
活动目标:愿意跟着成人的语调朗诵儿歌。
活动过程:
一、看图片,听故事,初步了解儿歌内容,对参与活动感兴趣。
二、听辩并尝试用不同的语调朗诵儿歌中的对话。
三、尝试用不同的语调朗诵儿歌。
四、游戏:
“找妈妈”,边做游戏边朗诵儿歌,沉浸在美好的体验中。
亮点:
1.从孩子们参加此教学活动的表现与反应来看,教学目标的定位及重点的把握是比较恰当的,儿歌内容的选择也很适宜。
2.从教学环节的设置及师幼互动的角色审视:最吸引孩子们的是形象逼真的教具——小蝌蚪;最不漏痕迹的引导是学习新词——游来游去;孩子们最投入的环节是帮助小蝌蚪呼唤妈妈;最自然的是环节之间的`过度——学词、学句、学整首儿歌;最令孩子们自信的是朗诵效果——在十几分钟内所有的孩子都能整首朗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不足:有关饲养乌龟活动的案例。我看大家对乌龟饲养活动那么投入,茶余饭后也常听见他们在谈论饲养乌龟的趣事,前期我们对如何写案例也进行过培训,所以我想写有关饲养乌龟活动的案例应该不成问题。可是,看完教师的案例后,我很失望。因为大部分教师的案例价值都不大,写的大多是为乌龟取名字为乌龟举行葬礼等逸闻趣事,没有写孩子们如何探索、学习等更有价值的内容。这说明我们没有把这次饲养活动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
问题出在哪里呢?深入反思后,我认为问题可能主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活动意义不明确。
教师不清楚这次饲养活动的价值何在,他们只是像以往的饲养活动一样,停留在让孩子观察小动物的外型特征、成长过程,体验饲养,小动物的快乐。而没有在充分了解孩子对饲养乌龟所具有的前期经验基础上,引导幼儿以一双发现的眼睛去作进一步的探索,以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经验。
目标定位不适宜。
虽然起初确定各年龄段教育目标时,我们也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征,但是原先确定的目标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让教师无从下手。
活动主体错位。
探索式科学教育的主体是幼儿不是教师。教师只是问题的引导者、环境的创设者和活动的观察者。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在幼儿探索发生障碍时才递上良方。而我们从活动设计开始时就考虑教师怎么教的多,考虑孩子怎么学的少;关注教师教什么的多,关注孩子学什么的少。
同步指导缺失。
虽然很多教师对于探索式科学教育的理论已耳熟能详,但是如何将理论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饲养乌龟的活动中,还是有困难的。而在饲养乌龟的活动中,我们只进行过环境创设方面的交流。虽说我们作过案例写作培训,但并没有深入了解教师有些什么困惑,也没有对此作过什么研讨和指导。
认识到这些问题后,我们对饲养活动作了全面调整。
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首先组织了一次教研、学习活动,我们重温了《探索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引导教师深入理解书中是在师生共建的学习环境中让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的含义。通过重温式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探索式科学教育活动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对幼儿适宜探究的科学问题提出一个基于实证的验证过程;二是在一个具有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特点的环境中,由幼儿主动进行探究。经过深入分析,我们还进一步认识到,选择饲养乌龟来进行探索式科学教育是适宜的,因为它贴近幼儿的生活,易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但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宜幼儿探索的问题,没有认识到饲养乌龟的过程就是培养幼儿科学素质、提高教师科学教育能力的过程。
深入教研,确立目标。
取得共识以后,我们又引领教师深入开展教研活动,与教师们一起调整了饲养活动的教育目标,将让幼儿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作为本次乌龟饲养活动的主要教育目标,并据此提出了适合各年龄段幼儿探索的问题。我们首先请教师回到班级里,通过日常观察、班级讨论、个别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关于乌龟的已有经验,寻找幼儿感兴趣的、适宜他们探索的问题。然后组织教师进行集体研讨,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兴趣确定适合他们探索的问题。例如:根据小班幼儿喜欢给小动物喂食、喜欢数数,但观察不仔细等特点,我们提出让他们探索乌龟喜欢吃什么乌龟的前后爪子是否一样多等问题。中班幼儿的观察能力比小班幼儿要强,他们对乌龟身上的花纹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就确定让中班幼儿探索乌龟长得都一样吗花纹代表了什么等问题。大班的教学参考资料中有关于纸桥承重问题探索的内容。为了培养大班幼儿知识迁移的能力,我们就确定让他们探索类似拱形的龟背有什么作用等问题。
共商对策,及时引导。
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教师们便带领幼儿开始了新一轮乌龟饲养、探究活动,我们则密切关注各班的活动进程,倾听教师的困惑。当教师遇到困难时,我们会与教师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例如,小班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究乌龟喜欢吃什么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感到对如何引导幼儿记录探究结果这一问题较难把握,于是,我们及时召集小班组教师展开讨论,最后设计了一个可供师幼共同记录的大记录表。具体的做法是,让幼儿把从家里带来的食物喂给乌龟,如果乌龟吃了,就在表格中打钩,不吃就打叉。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孩子们就自然得出了结论:乌龟喜欢吃荤食。又如,大班教师感到让幼儿理解拱形的龟背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有些困难。我们便及时与教师、幼儿一起讨论,提出让幼儿玩纸桥承重的游戏,以帮助幼儿理解其中的基本原理。同时,我们还多方寻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将拱背与拱桥联系起来,得出拱背承压大,能让乌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结论。在深入探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还一起拓展出一些新课题,如隧道为什么都是筒形的人、动物、植物怎样过冬等。
帮助总结,不断提升。
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组织教师开展文章让我依然记忆犹新。
这件事讲的是:在某个幼儿园,新学期开始时,在新来的一批幼儿当中,有几个幼儿有不爱睡午觉的习惯,针对这一情况,老师想了一个办法,把他们的床都靠墙放,午睡时就让那几个幼儿面朝墙睡。老师觉得,这样一方面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分散,另一方面还可以阻止他们与其他小朋友说话。没想到不到一个星期这种方案就失败了。有一天,午餐散步活动结束后,老师正带幼儿走向睡眠室。突然,一个叫欣欣的幼儿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您别让我对着墙睡觉了好吗?我对着墙睡觉心里难受。”当时老师愣了,弯腰抱起她说:“那好吧,老师不让你对着墙睡觉了。”他听听了老师的话很高兴,还把这件事告诉了身边的小朋友。看到欣欣的举动,老师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晚上回家后,这个老师在想白天孩子说的话。于是她做了一次试验,把家里的床搬到靠墙的一边,然后侧身对着墙躺下。这时她才感觉到真得很不舒服!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顺着墙往上看,那墙显得很高很高,而且像是要倒下来,于是心里就更加不舒服了。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并意识到自己真是大错特错了!第二天,老师早早来到幼儿园,把那几个不爱睡觉的孩子的床,全部搬离了那面高高的墙,重新摆好。
后来这位老师又想了许多的办法,比如,通过创编故事、诗歌,给他们讲睡午觉的好处和不睡午觉的坏处,让他们听一些舒缓的摇篮曲,并自制一些小奖杯,奖给睡午觉时表现好的孩子等,对帮助那几个孩子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很有效。
读完这个案例至今都让我受益匪浅,使我真正意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你都应设身处地的多替孩子想一下。在老师看来,孩子午睡有益健康,所以我们就想尽一切办法让幼儿入睡,甚至有时也像那位老师一样,让不爱睡午觉的小朋友对着墙午睡,为的是免得孩子们之间互相干扰,大家的午睡也就都有了保证。这种方法虽然符合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减少刺激,从而较快的使孩子进入睡眠状态,这似乎是个好主意,可是我们却没有想一想我们的“方法”是否给幼儿带来了心理上的其他方面刺激,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就像文中所说,欣欣对老师说:“心里很难受。”才引起老师的反思,老师自己试着像欣欣一样对着墙睡觉,才发现真是很不舒服,用眼睛顺着墙壁往上看,觉得墙体好高好高,像是墙壁要朝自己倒下来一样,心里觉得难受极了。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欣欣是幼儿园里的一个小孩呢?其实心理上承受的压力,不知要比大人大多少倍呢!有时也许孩子会想:“为什么其他小朋友都不这样,而我却一定要这样!他们会把这看成老师的惩罚,一想起受惩罚心里更不是滋味。她越想越难受,越想越害怕,又怎能把事情做的如你所愿呢?也会感到自己被老师从小朋友的群体中分离出来,无依无靠,我们成人往往意识不到,但是,在孩子的心中,他觉得自己成了离群的孤雁,觉得自己独立无援,孤独没有安全感。然而安全感对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欣欣对着墙午睡一样,面临好高的墙壁,看不到周围熟悉的'环境和小朋友们,这就使她失去了安全感。新学期开始阶段,孩子从自己过惯了的家庭环境中,被送到幼儿园,一切还不习惯。这样的新环境,已经使她很担心,老师又要她对着墙午睡,本来已经出现的不安全感越发加重起来,真是雪上加霜。
有时我们正是这样,往往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曾经做过,正在做着或是将要做出一些类似”对着墙睡觉“之类的错事,本来是片好心,却办成了坏事。到最后,归根到底,就是我们不懂得也不善于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往往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方法,强加于孩子。好心办了坏事,却自己不知道,更没法纠正,直至铸成了大错。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这正是《纲要》反复倡导的,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有时我们所欠缺的,就是像欣欣小朋友的老师一样的勇于反思,并设身处地为幼儿着想的精神。通过看书学习我才真正明白,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理解孩子的心理是多么重要呀!只有了解每个幼儿的心理,才能根据不同幼儿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教育儿童必须走近儿童世界,理解儿童的心理,孩子的想法在成人看来比较简单,但也有着他的道理。大人和小孩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如果说大人的世界是现实的陆地,是显而易见的陆地上的一切事实,那么孩子的世界就是海洋,是海底里那一切隐蔽的存在。陆地上有的,海洋里也有,但其中却有着差别。因此,不能用大人的世界来套儿童的世界。在成人看来是变形的、错误的甚至是荒唐的,在孩子眼里却是真实的和正确的,因为他们处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成人不同。
儿童很小就问一些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星星为什么爱眨眼睛?“在他们的眼中万物皆有灵性,他们喜欢和花草讲悄悄话,为布娃娃洗脸、穿衣服;他们爱憎分明,只理解”是“与”非“,对人评价不是”好“就是”坏“对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无法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常以自己的思想方式去行动。如,对玩具汽车的构造产生好奇,但有不理解抽象的理论讲解,索性拆开来自己琢磨,在自己拆装的实践中得出自己的理论,会用自己的哲学来构建汽车的原理。
所以我们应当用儿童的心理来看待孩子。孩子为什么拆坏汽车?下雨天为什么偏偏爱在水里跑来跑去,如果耐心些,孩子会告诉你他的道理,你也自然会从孩子的哲学中了解它的想法,了解他的思维方式。
我们常说要用一颗童心,一份爱心去对待孩子,其实无需扮演或伪装,只要能理解”儿童的心理“,用”儿童的心理“看待儿童世界,就自然能理解他的言行,也自然能引领儿童从”海洋“走向”陆地“。
然而,我们有时正是缺少一颗童心而已。让我们重新拾起那无瑕的童心和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
幼儿园小班的教学反思19
活动目标:
教育幼儿了解缺水的危害,知道要多喝水。
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活动准备:
干了的水果娃娃、新鲜的水果(两种水果的品种是一样的)、干落叶、湿落叶。
活动过程:
一、比较:
1、比较干落叶与湿落叶的不同 。
2、比较干水果娃娃与新鲜水果的不同。
二、讨论:
同样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
三、通过讨论知道自己以后要多喝水:
1、落叶缺水了就干了,水果缺水了就皱了、烂了,小朋友缺水了会怎么样?
2、为了不让自己缺水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活动反思:
活动时我请幼儿通过摸、看、说,去感知干落叶与湿落叶的.不同、干水果与新鲜水果的不同,讨论时旭说:“干落叶脆,手一捏就会碎,而湿落叶湿手捏时不会碎”,笑笑说:“干落叶干得裂了口子,湿落叶没有”……心说“水果娃娃里的桔子不能吃坏了,而(新鲜的桔子)另一个可以吃是好的”,瑄说“水果娃娃不好看了太丑,而另一个好看”……比较时我请幼儿学一学干水果的样子,小朋友不约而同的都把脸皱起来,在学新鲜水果时,大家都舒展小脸笑了起来。在充分感知了它们的不同后,我才把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告诉了幼儿,告诉幼儿干落叶干水果娃娃是因为缺水了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还渗透了秋天有的树落叶就是大树妈妈为了保存水份的简单知识。在讨论小朋友缺水会怎样时,幼儿明白了自己缺水时会大便干燥;嘴会裂口;尿会黄等,活动后我请幼儿喝水吃水果,结果幼儿都争着喝两杯水,吃水果时班上还剩了一个桔子,我把它分给大家吃时,连平时最不爱吃桔子的琪琪、笑笑都争着吃。
活动后我把这个活动布置到了墙面上,随时教育强化幼儿要多喝水,同时调整自然角,把干裂腐烂的水果及水果娃娃换掉,换上了新鲜的水果及水果娃娃。
幼儿园小班的教学反思20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看懂图意理解故事内容,学说:“小猪xx,没关系,没关系。”
2、通过游戏自己的实践,感受帮助他人快乐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故事大书《小猪的妈妈不在家》、小猪布艺一个,15个布娃娃,手机一个。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兴趣,引发讨论:(“咦,是谁在哭?噢,原来是小猪,我们问问它为什么哭?”)小猪的妈妈不在家了,谁来照顾小猪呢?聪明的宝宝们帮小猪想想办法吧
2、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一)教师有感情的讲述一遍故事,并提问:在故事里,妈妈不在家,是谁来照顾小猪的?邻居们是怎么照顾它的?
(二)教师用故事大书讲述第二遍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学说:“小猪xx,没关系,没关系”:
(1)小猪得到邻居们的关心和帮助,开始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后来它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2)学说:“小猪xx,没关系,没关系。”
3、游戏《娃娃的妈妈不在家》——老师接到一个电话,娃娃的妈妈有急事,想请我们帮忙照顾娃娃,幼儿人手一个娃娃,一起给娃娃喂饭、洗澡、安抚娃娃睡觉,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
4、结束活动——把娃娃送回家,跟娃娃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