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跟师心得体会

学好中医不但要学好经典,更要学好各家,勤学苦练,孜孜不倦,也就是说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用现在话说就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本人从医五十年的经验来说,除上面那点外,最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关键的关键应该早入临床,多入临床,跟师实践。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上学会战争,在侍诊中学会看病。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中医是门临床医学,实践医学,经验医学,这与西医有着根本上差异。不但古人如斯说,现代近代大师也是这样说。只有在实践中,在跟师临床上,在反复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才能学到真知,掌握真谛。把书本上的知识,前人的经验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为自己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武器,而受益终身,再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去伪存真,不断发展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病人信赖,社会认可的中医师。

体会一、在跟师中学会中医辨证

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有根本之不同,他除了要掌握一些现代医学之物理诊断,生化指标及一些特殊检测外,更应全面了解中医之“四诊所得”“八纲分析”及一些书本上或语言上无法记录,无以言传的辨病识病之经验。就如发热而言,现代医学通过体温表就能判断发热与否,是低热、高热或中等发热。而作为一名临床中医师,这显然远远不够,侧得体温之结果只能仅供参考,不能作为中医诊断之依据。如感冒风寒之恶寒发热,邪在少阳之往来寒热,病在阳明之日晡发热;或蒸蒸之发热;湿温病之发热不为汗衰等。再如一些内伤发热,如夜热早凉,骨蒸发热,洒淅发热,午前发热,外寒内热等等。这一些发热可涉及内伤又可涉及外感,可区别于气、血、阴、阳,可出现于伤寒、温病之各个阶段,如仅依靠体温表侧得之体温又怎么区分之,辨别之,又岂能一汗了之,苦寒清之。在跟师之临床中,可以师承老师的辨证方法,论证技巧,处方用药之经验。可使你在这其道修远吾将上下求索的漫漫道路上缩短十年,二十年或更长,而且很快掌握了真知灼见,为你中医临证生涯提供许多便捷快速的通道。师承岂能小视!!

再如中医之望舌辨苔,切脉,也不能本本主义,死板教条,如外感病人并非皆现浮脉,体虚之人也并非皆呈阴脉,弱脉等。如一素本阳虚之人,其脉一直就沉迟,缓弱,或形体肥胖皮下脂肪多者,感冒后也都浮不起来,但其外感症状昭然若揭,你一定要依外感脉浮为准则而判别之,岂不误入歧途,此当应舍脉从证。再如肺蕴痰热久而耗气伤阴之病员,来诊时一派神色虚衰,少气懒言,自汗恶风,虽盛夏酷暑,也恶寒畏风,不敢近电扇,更不敢用空调,同屋人往往深受其苦,虽屡经益气温阳,补益脾肾等法非但无效而诸证更盛。若视其舌苔,不难发现淡红舌质上有浊粘薄黄粘滞或黄厚滑之浊苔,其脉大多浮取濡滑,沉按细数且滑,一派痰热蕴肺,气阴亏耗,营卫失谐,肌腠疏松之机理,乍视虚衰已极,深窥痰热为祟。不清泻久蕴之痰热,无以撤耗气伤阴之源,肺之气阴不复,肌腠无以致密,营卫岂能和谐。此证只能在去邪之中,以求正安,不能在扶正之中企求邪却,标本颠倒动手便错。此舍证从脉从舌辨证也。

舌苔之辨非常直观,也很可靠,但辨识中也有许多只能意会很难言传之处,如舌质淡红,它是由淡与红相结合而成,应该在淡舌与红舌之间。要知道淡红之色不是一条线,而是由一个较宽的层面组成,在淡红舌中有偏于淡,也有偏于红,用文字标识都只能写为淡红,但在临床实践中,偏于淡之淡红,与偏于红之淡红在病因病机及所见症状上是有区别的,它是指导辨识病证,处方用药的依据。这种依据它往往是在临床大师脑海中、心田里,开出来的`方药,往往出乎侍诊者之意外,甚或与你所想的方药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书本上无法见到,语言中无以表述的真实内容,所以我说师承不可小视。

体会二、在跟师中学好用药

古人常说:“辨证难,用药更难。”这就是说用药更难于辨证,辨证之技巧上面点了一下,在实践中可以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但在随师侍诊继承导师处方用药之经验,你一定可以能学到平时难以掌握、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因为书本知识虽然很好,但毕竟是不会讲话的“死”知识,要把这“死”的知识,用到现实的病证中去,往往很难恰合,很难对症。那怎么办呢 要把这一“死”一“活”的东西能有机融洽地结合起来,而且还要对症有效,那处方用药就是其中间的桥梁。现在求中医治疗的病人大多病程久远,症情复杂,且又经过中西两法长期治疗少效之人,可想而知处方用药就不那么简单,本本主义,仅有的书本知识往往又易走入狭隘的死胡同。如常见的感冒病人,虽症情不重但却反复难愈,或用药虽能很快缓解,停药不久症状依然,岂不知患者为气阳偏虚,营卫不和,失托邪扶正之力,虽有风热之邪客袭肺卫,如发热、恶风、畏寒、头身疼痛、咳嗽、有痰,色微黄、口干或苦、咽痛,全身不适,一连数日不已,但其舌淡边有齿痕,脉浮濡或浮弱或缓迟者。必在疏风解表宣肺宁咳法中辅以扶正托邪之附片或配以益气温阳和营卫之桂枝、芍药后,往往效如桴鼓,立竿见影。不要小看这3—6g之附片,他能起到辛凉解表、宣肺宁咳方药无法起到的作用。

再如慢性胃炎患者,大多病程久远,经常胃痛、胃胀、嗳气、泛酸或口干口苦、大便或结或溏、食欲不振、喜按喜熨、夜寐不安等。舌淡红,苔薄黄微粘,脉浮濡滑,或细弦等一派虚实并见,寒热互结,脾弱胃热,气机郁遏,络脉痹阻等错综复杂之病机。温运易助胃热,清化则碍脾运,补脾益气胃胀嗳气纳呆有增,疏肝理气不利脾之运化,无形中又伤耗胃液,处方用药诚难措手,切忌一边倒的用药法则。此时是要温清互用,补泄兼施,理气方中佐以活血之品,运脾方中参以和胃之药,方如小陷胸汤合半夏泻心汤,再化裁四逆散、金铃子散,旨在苦辛通降,运化湿浊,活泼中州,脾胃一旦能升运和降,不补之中寓有调补之用,不泻之中有疏调之效,治疗胃病如此,其他内伤杂病也无不如斯。还有用药之剂量也是书本上难以学到,实际中不宜掌握之秘诀,还有一些许多脏器同病的慢性疾病,及肿瘤术后或晚期癌症患者,大多正虚邪实,气病及血,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中医治疗有其独特的辨证方法与治疗手段,疗效也十分满意,因时间关系在这里不可能一一表述,望同仁好好研讨。盼大家早日临床毋忘师承,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提高,扬我岐黄,造福人类,为中医事业发展壮大而勤奋努力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