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个人资料(共10篇)

聂耳个人资料

       聂耳简介

       聂耳   作曲家、音乐活动家。192月15日生于昆明。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

       聂耳一生共创作有37首歌曲(包括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中的4首歌曲),都是在他死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从事多方面活动的同时所写的,其中为数较多的优秀之作,也是具有历史价值的不朽的珍品。

       在聂耳的歌曲创作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1933年8月发表的2:聂耳简介

       聂耳简介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笔名曾用过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十八岁到上海,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晖学习作曲。因不满剧团的方针,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并在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话剧、舞台剧作曲。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从事音乐创作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却为八部电影、三部话剧、一部舞台剧写了二十首主题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四首、口琴曲两首,共创作了四十一首音乐作品。此外还发表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等十五篇战斗性的音乐论文和《时代青年》等三部电影剧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备经欧洲去苏联求学,不幸于游泳时溺死于藤泽市鹄沼海中。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3:聂耳名言

       聂耳名言

       1、脑筋若无正确的思想的培养,任它怎样发达,这发达总是畸形的发达,那么一切的行为都没有稳定的正确的立足点。

       2、如果知道光阴的易逝而珍贵爱惜,不作无谓的伤感,并向着自己应做的事业去努力,尤其是青年时代一点也不把时光滥用,那我们可以武断地说将来必然是会成功的。

篇4:聂耳名言

       聂耳名言

       1、脑筋若无正确的思想的培养,任它怎样发达,这发达总是畸形的发达,那么一切的行为都没有稳定的正确的立足点,

       聂耳名言

       ,

       2、如果知道光阴的易逝而珍贵爱惜,不作无谓的伤感,并向着自己应做的事业去努力,尤其是青年时代一点也不把时光滥用,那我们可以武断地说将来必然是会成功的。

篇5: 聂耳教案

       音乐家聂耳

       教学目标

       1、能从音乐中领悟珍惜生活、热爱生活的道理。

       2、能学会《卖报歌》并有感情的独唱或与同学合作唱。

       3、能了解《卖报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聂耳的简要生平。

       教学重点

       学唱《卖报歌》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歌曲的创作背景,理解歌曲情绪并表演

       教法

       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6: 聂耳教案

       【教学资料】欣赏、分析聂耳的两部音乐作品《金蛇狂舞》、《毕业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搜集、阅读相关知识,认识国歌聂耳并明白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及高尚品格;初步了解20世纪30年代左翼音乐运动对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l自主欣赏、主动探究、合作创造等方法,在愉悦中感受与体念音乐,能主动地投入到本课的各项音乐活动中,并透过学生的主动欣赏和用心创造,来提高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分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2.过程与方法:透过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及运用举例分析、感受、体验等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作品情感内涵,体验到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目标:透过聆听《金蛇狂舞》和《毕业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用心乐观向上的信念。

       【教材分析】聂耳——人民音乐家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卖报歌》《码头工人歌》《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金蛇狂舞》等,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这节课主要欣赏的是《金蛇狂舞》和《毕业歌》。《金蛇狂舞》以活泼跳跃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表现了江南人民在节日的夜晚赛龙舟的热烈场景和欢腾的情绪,以鲜明的民族色彩,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幅生动的民间生活风俗画面。全曲由三段构成循环结构,其中7: 聂耳教案

       聂耳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少年聂耳学吹笛子的故事,表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课文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选取了聂耳在雨中吹笛子这件事,把专注、认真、热爱音乐的少年聂耳刻画得生动形象,体现出文章在选材上的以小见大的特点。

       本文人物描述抓住特点,准确传神。课文抓住聂耳行动、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描述,如听笛子的一段动作和神态描述,恳求认师的语言描述及雨中吹笛子的动作描述,都十分准确传神。另外,人物描述又注重了正、侧面描述相结合,正面描述准确传神,侧面描述事半功倍,从而更全面地刻画人物,深化了课文主题。

       设计理念:

       从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资料,能边读边思考,画出具.屁碗呜.体描述聂耳少年时代就喜欢音乐的句子。

       2、能感受、认识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要素。

       3、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4、认识12个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重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资料。

       教学难点:

       能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准备:

       磁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2、你们明白这是什么歌曲吗对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也是我国的国歌,你们明白这首歌的曲是谁吗(聂耳)同学们你们明白的可真不少。聂耳从很小的时候就个性喜欢音乐,这天我们就一齐走进聂耳的少年时代,看看他是如何学习音乐的,这天我们来学习8:聂耳墓

       《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人民音乐家――聂耳的墓园,坐落于云南省昆明市的大华寺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坡上。原墓志铭由大文豪郭沫若书写。另外,聂耳遇难地日本藤泽市鹄沼海岸立有纪念碑。具体详见于词条与图片。

目录聂耳墓简介地理位置聂耳生平著名曲目收缩展开聂耳墓简介

       在云南昆明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有一片缓坡,松柏森森,绿树丛中,长眠着人民音乐家聂耳。他的墓地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琴颈,道上七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着七个音阶;道上的24级石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4岁。琴盘顶部,七块晶莹的`墨石上,分两行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墓地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既富于特点,又显得庄严大方。

地理位置

       聂耳原葬在高至华亭寺之间公路西侧上方,墓系青石镶砌,简单朴素,有徐嘉瑞撰写的碑文。1954年,人民政府进行培修时,由郭沫若重撰碑文。1980年,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重建新墓,同年5月13日,迁葬于此。

聂耳生平

       聂耳生在昆明,死于日本。日本人民为纪念聂耳,表达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1954年11月1日,在藤泽市鹄沼海岸聂耳遇难的附近,建立了聂耳纪念碑;1963年重建“耳”字形的花岗石纪念碑,郭沫若书题“聂耳终焉之地”六个大字,日本戏剧家秋田雨雀先生撰写介绍聂耳生平的碑文。 聂耳,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19生于云南昆明一个清寒医家。自幼喜爱音乐,能奏多种乐器。中学时代即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到上海,在一家商号当店员,次年考入“明月歌舞社”任小提琴师。1933年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积极参加左翼音乐、戏剧、电影工作,并以“黑天使”为笔名发表艺术评论,抨击靡靡之音,提出替“大众呐喊”的主张。1935年,取道日本赴苏联。不幸于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逝世。

著名曲目

       聂耳创作的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毕业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的女性》等31余首,集中表现了工农群众在旧中国阶级压迫下的苦难和反抗,以及“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坚强意志,成为“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其中,《义勇军进行曲》于1949年9月27日,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聂耳》教案设计

       《聂耳》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

       参与欣赏歌曲,启发学生对音乐家聂耳音乐风格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知识与技能】

       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并认识音乐家聂耳的作品在时代中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用具

       黑板、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云南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上产生了很多名人,请问你都知道有哪些名人?学生自由回答。

       大家知道,他凭借自身的独特的音乐作品在时代的洪流中脱颖而出,在短暂而高产的生命中创作出了多部成功率极高的作品,共创作了37首歌曲,先后为8部电影创作了20首电影歌曲。他是无产阶级音乐事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

       (二)新课教授

       1、首先,我们来欣赏歌曲《卖报歌》。设置问题: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2、介绍聂耳的生平。

       3、介绍《卖报歌》的来历。

       (三)巩固提高

       1、提问:对聂耳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回答。

       2、提问:聂耳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有《金蛇狂舞》《翠湖春晓》《昭君出塞》等民间器乐合奏曲。1934年创作的两首歌曲《开路先锋》和《大路歌》,表现出聂耳创作技巧的成熟,是其成名之作。他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功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他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教师总结并出示多媒体课件:音乐家聂耳用深厚的创作功底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高产而成功。其作品体裁丰富,涉及声乐、器乐、电影配乐,并能演奏多种乐器。他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成功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其作品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四)小结

       了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通过音乐了解近代史,使学生懂得在音乐明鉴历史、展望未来,人民音乐家聂耳极其作品在近代史上的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0:聂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聆听《金蛇狂舞》《毕业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进而了解其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2.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认识聂耳,知道这位革命音乐家的伟大贡献及高尚品格。

       3.初步了解20世纪30年代左翼音乐运动对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慢慢导入音乐创作背景,告诉学生有这样一首歌,它诞生于民族危亡,给民众以希望;它传唱于烽火苍茫,给中国以力量;它见证了新中国的每一个足迹,它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每一代人的成长。这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由此引入,介绍: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天才音乐家,是坚定的革命者;他用音乐吹响中国革命之号角,为大众呐喊、为民族而歌。他就是人民音乐家聂耳。

       然后再设计一种情境:在教室的幻灯屏幕上显示出油画《国歌》,同时放上《义勇军进行曲》(器乐版)的背景音乐,教师此时再富有感情地朗诵一些激励的话,同时对聂耳进行初步介绍及简要评价,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介绍聂耳生平

       聂耳(1912―1935年),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应该告诉学生,聂耳没有正规的音乐教育经历,他完全靠自学成才。聂耳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从事音乐创作的时间只有1933―1935年这三年的时间,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然而,聂耳是如何由热爱音乐的青年成长为无产阶级音乐家的?接下来再一一介绍这位人民音乐家的成长足迹。

       由此引出的设计意图,主要是为下一步学生了解聂耳的学习、创作历程做有力的铺垫。

       3.详细介绍音乐家聂耳

       具体可以给学生做如下讲解:聂耳自幼喜爱音乐,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特有的兴趣和超人的才能。他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尤其是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方面,有些音乐一经他的耳朵,就能被他模仿出来,久而久之,就有人送他外号叫“耳朵先生”,后来索性他就更名为聂耳。

       告诉学生,聂耳的音乐启蒙教师其实是他的母亲。聂耳的童年是在喜爱民歌的母亲的影响下和云南丰富而又优美的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熏陶中度过的。在聂耳从事音乐创作之后,他更加注意民间音乐、曲调的收集和整理。他的很多音乐作品中都有民间音乐曲调的运用,比如教材中介绍的《金蛇狂舞》。在聂耳给母亲的信中,在聂耳的日记里,以及聂耳对自己的规划中都曾反复提到过民间音乐素材的重要性(同时课件展示相关内容)。③然后,通过一首经聂耳整理和改编的民间音乐,让学生感受、走近这位天才音乐家。

       4.对作品《金蛇狂舞》的讲解

       《金蛇狂舞》是聂耳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乐曲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具体讲解如下。

       (1)音乐片段欣赏。请学生谈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适合的演奏场合是哪里。

       (2)再次欣赏。把乐曲分为几段,问学生他们听后各自的情绪是怎样的。

       (3)告诉学生此曲是采用“螺蛳结顶”的旋法(民族器乐创作手法),上下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达到全曲高潮。同时分析这部乐曲的创作手法,带领学生体会音乐的变化,并试着进行相关创作活动。

       在具体讲解时,老师可以通过图片形象、flash动画(如龙舟竞渡时的场景)去表现螺蛳结顶的手法,便于学生进行直观了解。

       5.介绍革命者聂耳

       在介绍聂耳的“革命者”身份时,一定要讲到他的生活经历。聂耳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也没有高学历。他当过兵、闯过上海,曾经流浪街头、卖艺为生,但是聂耳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对音乐的热情和追求。他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对于自己的理想有明确的追求。讲到此时,可以给学生播放1959年拍摄的电影《聂耳》的片段,影片中有一段演到聂耳参加上海国立音专考试的经历,从这段视频中可以看出,考官对于聂耳出身的诟病和聂耳对音乐的认识,与当时主流音乐界还有一定冲突,而正是这种对音乐认识上的不同,也注定了聂耳在以后的音乐创作中走出了一条与前人不同的新路。

       应告诉学生,聂耳所处的时代正值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在中华民族遭受内忧外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的音乐向何处去?这是当时每一个中国音乐工面临的社会责任和重要课题。下面可以再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去了解当时的主流音乐观念所面临的尴尬与抵触。结合这个视频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聂耳的音乐创作对当时社会现状下民众的影响,他创作的一系列代表中华民族呼声、充满感召力的艺术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革命歌曲,为革命音乐开辟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6.对作品《毕业歌》进行赏析

       (1)首先让学生完整地欣赏《毕业歌》,然后介绍《毕业歌》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题歌,影片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毕业歌》是影片中一群青年学生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歌。该歌曲在影片结束时又再次响起,揭示了影片的主旨,意在号召有为青年走上抗日救亡的战场。同时播放电影视频以增加学生的观影感受,随后再让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介绍这首歌曲时,应告诉学生如果没有毕业的离情感伤,没有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的忧愤与担当,就无法把救国的责任心和青年学生的蓬勃朝气表达出来,整首歌曲既有革命的英雄气概,又充满了强烈的乐观主义,表现出了中国革命青年的光辉形象。

       (2)让学生都学唱《毕业歌》。

       (3)让学生分组进行编排、设计,展现他们自己心中的《毕业歌》。

       结语

       德国作曲家舒曼曾这样说:“如果在宁静的海洋上的一个荒岛,一个莫扎特、一个拉法埃尔也只会是一介村夫而已。”他形象地一语道破了作曲家与其社会生活环境的关系。如果把音乐看做是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表达,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的讲述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决定了他们创作的音乐是什么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聂耳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和那个特定的民族时代息息相关。他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正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民众心声的真实反映和写照。

       [聂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