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创业的三个寓言故事(合集12篇)
2:周鸿祎经典句子
1、对于互联网产品我的感觉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产品方向上,一定要先学会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要先找对一个点做到极致,否则你什么功能都做,最后都不突出,没有鲜明的卖点。
2、人的成功就是可以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这种自由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很多人为五斗米折腰,为了生存不得不去上班,你年轻的时候,当你有机会做你自己想干的事可能会承担风险,可能要放弃很多东西,但是这是值得的。
3、对于年轻人,对于想创业的新一代的人,还是要有理想主义色彩,不要被物化的东西迷惑住。整天比哪个公司给我的工资更高,或者哪个公司的名气听起来更能满足虚荣心。
4、如果是你想干的事情,在别人看起来可能是很难的一件事,不过你自己很喜欢,你不会觉得很苦。
5、我觉得在我们进入之前,市场里虽然有多个玩家,就是集中度比较高,其他的玩家做了、8年,做了、6年,但是份额加起来也非常小,(坚持)领导者的地位基本上没有影响。我认为这个有影响的拐点是10%,一旦你过了10%这个拐点,就意味着市场的平衡,过去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就会被打破。
6、什么是创业?如果你敢向自己承诺,愿意拿出人生最黄金的十年、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决定玩这个游戏,愿意损失生活乐趣,甚至可能付出健康,这就是创业。艺术、文学、经济、政治,都是创业的舞台,它适合于任何不甘平庸、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愿意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人。
7、当你想做一个颠覆型的新锐公司,你要有这种韧性,顿感力,要有这种雄心和决心去迎接各种可能的挑战。你要坚信一点,无论你得罪了谁,无论巨头想什么方法。只要你能够敢于有这种把自己当成光脚的精神!
8、GOOGLE、亚马逊、微软在中国做的怎么样,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本地化程度。
9、我把3721卖给雅虎也可以选择离开,但是对于我来讲,如果利用雅虎给我提供的平台,我能够有一个更大的平台在上面做一到两年,对我来说应该能学到很多东西我当时把雅虎看作一个挑战,虚荣心角度我不是没有。雅虎换了几任总经理都做不起来,我如果用一到两年的时间给大家一个震撼,这的确是我个人的成功。雅虎就像“兄弟连”里面的伞兵,我们的使命就是突围;
10、把雅虎的业务做起来,对于我来讲我就更自信我的能力。反过来我也可以对业内证明,我不是一个天生只会做小公司的人。我给雅虎、给亚马逊、给Google、给微软、给EBAY,给所有的跨国公司上一课,要告诉他们跨国企业不要觉得自己很牛GOOGLE研究了很多在中国本地化不成功或者成功的例子,所以这次雇佣李开复。它背后下决心在中国自己做,在中国建立一支本地化的队伍,就意味着非常认同在中国要有一个长久的发展,用李开复的目的很明确,并不是说开复掌握什么核心技术,需要用这个技术。哪怕李开复不用给他做任何研发工作;
篇3:成功人士周鸿祎
周鸿祎说,他小时候就喜欢跟人打架,老是打不赢,但是坚决要跟人打。他骨子周鸿祎
周鸿祎
里老是想做点与众不同的事。
在朋友眼中,周鸿祎随意且有江湖气,凡是有他参加的论坛就有活力。他话糙理不糙,常能引来笑声和掌声。同他聊天,只需开启个话题,他就能说个不停。
周鸿祎爱折腾,敢说,而且不怕得罪人。在互联网圈子里,周鸿祎以“好斗”闻名。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和李彦宏抢生意打过官司、和马云相互“封杀”对方、抢过丁磊的地盘、和管网站注册报备的CNNIC干过仗,同瑞星、金山、卡巴斯基都对骂过,和马化腾掐上了。
周鸿祎说,他骨子里老是想做点与众不同的事情,想干成一件大事。“高中时读了一本书叫《硅谷热》,这本书给我展示了一种可能。搞别的可能自己成不了事,但是搞技术,几个人在车库里就能改变世界,这个挺适合我,很有英雄的味道。”于是,在学生时期他开始折腾着开公司。
“我总结人生,发现我做一个创业者的心态从未改变过。在方正工作,我从来不觉得是在给老板干活,我是在学习创业。后来到了雅虎,虽然样子变成职业经理人,但我是想用创业精神改变雅虎,希望赋予雅虎中国一种创新,最后把雅虎的人都换光了。当时雅虎中国真的做了很多美国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当年大家觉得这叛逆。”周鸿祎说,他最崇拜史蒂夫·乔布斯,他希望把奇虎360打造成一个伟大的公司,至少是有影响力的公司。
周鸿祎
最悔恨卖掉372
卖掉3721让周鸿祎输掉了4:成功人士周鸿祎
11月14日,周鸿祎登陆央视《开讲啦》节目,与撒贝宁以及现场的上百位90后年轻人交流了创业的想法。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内容整理。
刚毕业的学生,或者在校的大学生,是不是应该创业呢?其实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在号召,大学生就是要创业。
如果把创业狭义地定义成自己开公司,自己当CEO、女朋友当CFO、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当CTO、全宿舍都是CXO……如果这样理解创业,那我觉得大学生真的不适合一毕业就创业。
在中国注册一家公司很容易,但是真把想法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商品,把商品让很多人去用,我觉得这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还是具有非常大的挑战。
创业就像买彩票,中大奖概率太小
可以预言的是,不管你多么有创业热情和激情,创业不会因为激情高了,成功率就会提升,创业永远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事情。
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些所谓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例子,但即使是我投资的一些,我依然认为这些例子就像有个人买了两块钱彩票,中了500万大奖一样,它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要知道,我们看到的每一家成功公司,在它荣耀的背后,一定躺了100家不成功的公司。而且这些不成功的公司,他们的创始人,也和我们一样勤奋、一样聪明、一样刻苦。
别人成功不等于你成功,因为成功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即使对于今天大家热捧的,所谓95后90后创业英雄,甚至包括我自己,甚至包括所谓的行业大佬,我依然认为我们所有人的成功,至少超过一半是偶然的运气在起作用。
这些人,只是说在恰当的时候,不小心做对了一个正确的事情。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贸然出来做一家公司,我觉得风险很大。
创业前,要知道自己缺什么
所以,我希望很多同学不要走极端,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大事、真的想创业,那么从今天开始,你就开始为创业去做一些准备。如何做准备呢?很简单,一句话:你觉得自己缺少什么,就去补什么。
比如当年我在选大学时,我就梦想我有一天要创办自己的电脑公司。所以,最基本的,我知道我要先学编程。当时有不少学校希望我去,最后我选了西安交通大学,唯一的原因就是他愿意让我念计算机专业。
后来读研究生时,我又选了管理专业。因为我觉得将来我要做公司,我需要学习这些东西。
大学期间,我创办了两家公司,而且创办得非常不成功。虽然我做出了成功的产品,但是我根本就不懂得怎么去管理一堆人。许多学生干部,就算是学生会主席,可能也只是管理了上百人,因为很多同学也不听学生会主席的,对不对?
但真的做公司,要招聘很多社会上的人,要管理几十、几百人。光这个管理,可能就会让很多年轻人觉得非常头疼。
我认为我缺的东西,那就是我要去弥补的东西。所以我毕业后去了北大方正,因为我想到一个当时中国最大的软件公司去看一看,去了解一个软件公司究竟是怎么运作的。
年轻人的创业梦,可以从加入创业公司开始
对于很多毕业生,我想说你不要梦想一下子就去办一个大公司,或自己去当一个CEO。但我也想说,也不要想着加入一个铁饭碗的单位。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毕业就想去一个国企、或者去一个大外企,因为那地方特别有保障。我觉得如果去了这种地方,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学会创业。
如果你真的想创业的话,为什么不加入创业公司?加入创业公司,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意味着风险,可能意味着这家创业公司倒闭了,你还要再去找工作。
但试想一下,即使这家创业公司倒闭了,那是老板倒霉,他可能倾家荡产。你损失了什么?什么都没损失,你获得了经验。如果你真有幸目睹了一个公司怎么从有一个产品到最后衰败,大概下次自己创业的时候,你就可以避开很多这种险滩和暗礁。所以你获得的,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经验。
所以,当大家都在讲创业的时候,我的一个观点,是你在就业过程中,能不能去承担一点风险,去承担一些不可预知的东西,去加入一些创业公司,加入一些民营公司,加入一些今天看起来好像在做不靠谱事的公司。进去之后,去投入地学习如何做一个产品、如何做市场。最后这家公司的成败跟你真的没有关系。
我觉得只要你有一种创业心态,就能保持自己的激情,保持自己的努力。每个人都有潜能,都有可能最后创办一家公司,做一个产品,改变世界、改变中国。但很多人今天只有潜力、没有实力,所以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创业的过程,把潜力变成一部分实力。
创业必备素质之一:创业一定要创新
如果真的要去创业,我建议要做到两个最基本的点。
5:精选周鸿祎经典语录
NO.1 “所有颠覆性模式都是从微创新开始的”
,在黑马成长营6:周鸿祎的经典语录
周鸿祎的经典语录
1、所有那些著名的互联网公司,给网民提供的基础服务,都是免费的。所以360提供的基础服务,就是安全服务也会坚持免费。这和上不上市没有关系。360的安全服务做的越好,用户会越多,那么在这之上的浏览器用户也就越多,360自然可以在保障用户的利益前提下合理的赚钱。
2、我们大力鼓励微创新,从很多小点出发,一步一步地去改善用户体验,这也是一种创新。不一定说创新就要成立研究院,雇很多科学家,申请无数专利。我认为改变一个游戏规则也是创新,像我们给电脑搞体检,这都是小创新。
3、我真的为了坚持用户的利益,可以不怕得罪人,不怕被骂得狗血喷头,我做免费杀毒,自己先放弃一年上亿的杀毒收入。
4、因为我投那点钱真的不算什么,这世界比我有钱的多得是,但是我最自负的就是,我能投你的就是对你的批评,对你的帮助,他们俩愿意接受我的这种建议和帮助,所以我就投了他们。
5、对于互联网产品我的感觉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产品方向上,一定要先学会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要先找对一个点做到极致,否则你什么功能都做,最后都不突出,没有鲜明的卖点。
6、如果是你想干的事情,在别人看起来可能是很难的一件事,不过你自己很喜欢,你不会觉得很苦。我开始创业那会是28岁。对我来讲,我创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当老板,我希望有一个平台有一个环境,我可以控制一些资源,让我去创造一个新的产品和服务。
7、人的成功就是可以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这种自由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很多人为五斗米折腰,为了生存不得不去上班,你年轻的时候,当你有机会做你自己想干的事可能会承担风险,可能要放弃很多东西,但是这是值得的.。
8、隔着太平洋,我们欣赏乔布斯,甚至崇拜乔布斯,但如果乔布斯真的来到你身边跟你一起工作,像在美国一样非常自我、自负、粗暴、偏执,你还会像现在欣赏他吗?如果真的有美国硅谷那样的颠覆式创新来了,我们是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它的。
9、当你想做一个颠覆型的新锐公司,你要有这种韧性,顿感力,要有这种雄心和决心去迎接各种可能的挑战。你要坚信一点,无论你得罪了谁,无论巨头想什么方法。只要你能够敢于有这种把自己当成光脚的精神!
10、我们仅用了5年的时间就积累了3亿多用户,而腾讯用了。
篇7:《颠覆者:周鸿祎自传》读后感
周鸿祎成长的过程,伴随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成长。通过这本自传,他将自己奋斗的过程和背后的故事展现在公众面前。
90年代上大学,在学校销售反病毒卡。知道创业不易,进入方正工作;离开北大方正,创立3721。为了生存,与CNNIC的战斗,之后3721卖给雅虎,成为中国雅虎的总裁;体会到在给别人打工的滋味儿,体会到外企的文化。后来的互联网8:《颠覆者:周鸿祎自传》读后感
《颠覆者——周鸿祎自传》是一本以奇虎公司即360卫士董事长周鸿祎自述为素材的人物传记,范海涛。书中主要内容就是周鸿祎本人从小到大学习、创业的经历。
对计算机或互联网稍有点了解的人大概对周鸿祎这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了解,可惜,我对这个行业基本就是个半个文盲,除了对这个行业几个大佬如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稍微了解点外,其他的真的是知之甚少,在读了周鸿祎的这本自传后我才真正了解了互联网行业的江湖风雨。
原来周鸿祎本人就是最早一批从事计算机程序开发、软件制作、网址导航、搜索引擎、病毒软件研发的人,他跟阿里巴巴的马云、网易的丁磊、搜狐的张朝阳、财富的李彦宏、腾讯的马化腾等都是中国互联网行业9:《颠覆者:周鸿祎自传》读后感
我当初是用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了一大半,第二天上下班坐地铁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的,看完有种想慢慢看第二遍的感觉。我当时对这本书的读后感是内容丰富,简单易懂又富有深意,行文流畅,案例激励人心,能够启发思考。
这本书是周鸿祎的一个自传。看完书之后就会觉得,哦,原来周鸿祎就是这么一个人,这么一个颠覆者,喜欢颠覆认知,挑战原有规则。通过网上还了解到,媒体或者同行对他的评价是好斗,健谈、富有攻击性等,对他褒贬不一,是一个有争议的人。
当然,不管别人对他评价好与坏,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他做成了今天的成就那是实打实的本事,我去看这本书,是希望通过这本书中的描写,给我一些启发,给我一些改变,给我一些有用的东西,而不是看完书再去评价人家,那没有什么意义,说句不好听的,个人对人家的评论完全可以忽略,因为没有资格,不是一个档次的。
言归正传。客观来说,这本书给我印象还是蛮深刻的。
一个就是他的童年“熊孩子”经历。
他从小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但人家喜欢读书,这点又和一般的熊孩子有一些不同。有时候想想自己,想想身边朋友们的孩子,感觉一般有一定成就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传统上的从小通过努力读书,刻苦学习,长大之后做出了成绩,另一种是非传统上的“熊孩子”、“坏学生”长大后突然发家致富,成了励志的另一面。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暂不赘述。
想想周鸿祎,想想像他这类的“熊孩子”,或许他们从小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然后敢于去挑战,去做一些世俗或者家人可能不太接受的事情,去追求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如果万事都被条条框框束缚,活在这些世俗或者自己给自己建立的束缚之下,这个不能做那个不敢做,这个不可能成功那个是大人们的经验教条,那样估计有什么太大成就,因为他的认知水平和创新思维可能相对会比较低下吧。
小结:颠覆自己的认知观念比颠覆行为更重要。以此书提醒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敢于挑战。
第二个就是知道了互联网史上震惊世界的3Q大战,360和腾讯的巅峰对决。简单来说,就是,360不满腾讯抢他的客户,开发了一个软件,制止腾讯捆绑下载软件,腾讯反击最终两家企业对簿公堂,腾讯使出杀手锏凡电脑上用360软件的都不能用腾讯,两者不能兼容,那段时间搞得用户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刚好今天经历360误删系统文件的事情,对这个案例有了新的深刻的体会,故写下此文作读后感。真的,互联网产品,用户的体验非常重要。即使你做得再好,但你有那么一样对用户来说是制造麻烦,是感到非常不爽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那我是那个用户我也会狠心舍弃你。
延伸思考一下工作。之前看过某位企业家一句话,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实力如果相差不大,做到最后可以说是服务的竞争。所以除了硬件很重要,人性化、贴心服务这些软件也很重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
总得来说,这本书还是蛮值得看的。
0:周鸿祎的互联网思维
第一,用户至上。互联网讲的不是把东西卖给谁他成为我的客户,而是我如何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我的用户永远保持连接,我的用户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一次性交易,是个长期的关系。在互联网上聚集越多的用户(就是网聚人的力量),就会产生越大的化学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创新。
第二,体验为王。在传统经济里,很多时候给用户提供的产品,够用就好,能卖就成。但在互联网上很多东西用户选择成本很低,鼠标一点就用你了,鼠标一点又不用你了。所以要想办法除了提供服务功能以外,要让大家感受到超出他预期的感受,这样用户才会对你产生交易之外的感情上的认同,用户才能变成你的粉丝,你才会有口碑。所以,体验是很多互联网公司赢得用户非常重要的方式。
第三,免费模式。互联网出来之前很多人一提免费不是骗子就是不可能。因为现实生活免费基本不可能,免费是一种推销的噱头或营销的技巧。互联网时代使得免费分发软件,免费提供服务成为可能,而且用的人越多,摊到每个用户的成本就会越低,近乎为零。所以免费在互联网时代不仅是一种战术,甚至有可能是一种战略,有可能会变成一种商业模式。
“当年我们做免费杀毒的时候,最开始大家也不理解,觉得是判经逆道,现在大家明白了,360免费杀毒凝聚了很多用户,在用户之上可以提供搜索,可以提供导航,甚至提供网页游戏,也就是说通过免费,羊毛出在猪身上,可以在新的领域,通过增值服务来赚钱。”周鸿祎说。
他以腾讯(184.8, 1.30, 0.71%, 实时行情)微信举例说,今天腾讯提供的微信,语音、短信、彩信的服务都免费掉了,未来他可能通信上不再收费,但会在微信里鼓励全民“打飞机”,通过大家打游戏来赚钱。所以,免费成为互联网里很厉害的杀手锏,很多公司通过免费迅速杀进一个领域,很多公司通过免费甚至把别人的商业模式破坏掉,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如果用一个功夫来做比较,它有点像“葵花宝典”,“欲练神功、必先自宫”。所以,很多厂家面临免费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
周鸿祎预言,不光软件和服务可以免费,将来硬件免费也有可能。面对王小丫的不解,周鸿祎解释说,实际上电信存话费送手机是硬件免费,他在服务费上收钱。以前很多硬件,特别是智能硬件因摩尔定律,他们的成本会越来越低,有些硬件成本很低,基本可以送你硬件,它变成你和用户之间的一个桥梁。
“还有一种硬件免费的思路是,硬件按照成本价卖,换句话说硬件赚钱不再是生意,产品提供给用户只是变成了厂家联系用户的一个桥梁,通过硬件连接用户之后,再通过软件和很多增值服务赚钱,这已经是大势所趋。这方面的例子如乐视的互联网电视。”他表示。
第四,颠覆式微创新。互联网里有很多颠覆式的活动,但颠覆并不是今天做什么惊天动地的机会。今天看Twitter(18.08, 0.12, 0.67%)、Facebook(116.86, -0.43, -0.37%)的颠覆,看微信颠覆运营商,颠覆有几个很简单的要素:
1、要么把个产品变得很简单,让原来很复杂的事儿变得很简单,那是体验上的颠覆,比如微信里发语音,发照片,分享给朋友,比彩信方便,就可以不用彩信了。
2、商业模式的颠覆,指的是把原来很贵的东西变得很便宜,或者把原来收费的东西变成免费,比如像免费杀毒就是商业模式的颠覆。
周鸿祎说,这两种颠覆在互联网里比比皆是。今天互联网里很多创新未必是发明神奇的算盘,或像可口可乐(45.63, -0.06, -0.13%)一样找到新奇的秘方或发明前所未有的物质。今天互联网很多创新是从用户出发,围绕用户去做很多细微的细节,去做持续的体验和商业模式的改进,最后让用户对你的产品越来越依赖。
1:周鸿祎的互联网思维
今年8月,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推出《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书。1个多月来,该书连续印刷了15次,销量突破30万册,刷新了社科类图书市场纪录。
互联网大佬出书不算新闻。但互联网大佬以传统出版的形式谈当下最热的“互联网思维”,的确是件新鲜事。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日前,周鸿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在当今时代,互联网是颠覆一切的力量。或许有一天360也会被颠覆,但是希望有人曾经受过我这本书的启发。”
互联网的四个关键词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想起出版这本自述?
周鸿祎:我受不了那些所谓的专家,拿着我的PPT,在机场的电视机里,煞有介事地叫卖“互联网思维”。所以我就亲自上阵,自己写。
最初,因为很多传统企业的领导人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还有一些产品经理、年轻的创业者都有焦虑,希望请我讲讲“互联网思维”。我讲话特别有激情,最后却蔫了。因为,我老去演讲,一遍一遍地重复讲,都快成培训师了。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就把讲稿写成了一本书。我本想在网上做个脱口秀节目。但有人说,还是先出书吧。书的销量有限。我希望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
这本书,第一,不是周鸿祎自传。第二,不是360成功学。我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了近,我把自己和我所看到的公司的一些共性的东西做了总结,把互联网基本的道理讲出来——怎么做产品,怎么样创新。
中国青年报:人们张口闭口谈“互联网思维”,什么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应该怎么做产品,怎样创新?
周鸿祎:所谓“互联网思维”,并不是玄学,没有神秘可言。我总结了4个关键词: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
第一,用户至上。用户不是客户。互联网讲的不是把东西卖给谁,而是如何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我的用户永远保持连接。我与用户之间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的关系。在互联网上聚集越多的用户,就会产生越大的化学反应,并产生巨大的创新。
第二,体验为王。在传统经济里,很多时候给用户提供的产品,够用就好,能卖就成。但在互联网上,用户选择成本很低。鼠标一点就用了。鼠标一点又不用你了。所以要想办法让大家感受到超出预期的感受,产生交易之外的感情上的认同。这样用户才能变成你的粉丝,你才会有口碑。
我养成了一种修电脑的习惯,逮谁给谁修电脑。机场、咖啡店、杂货店,只要有电脑,我就忍不住想看看是不是装了360,问一问“伙计用得怎么样”?顺不顺手?现在,360的用户量都好几亿了,也不缺这一两台。我为别人装360,主要是为了体验一下环境。
用户的电脑环境各不一样,里面装的软件也不一样。安装和运行360都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给用户解决问题,用户才会使用360,才不会抛弃360。在360,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我们只有用户这一个盟友,所以只要涉及用户体验,对用户有价值。
第三,免费模式。互联网出来之前,很多人一提免费,认为不是骗子就是不可能。因为,现实生活中“免费”基本不可能。免费多是一种推销的噱头或营销的技巧。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许多伟大的互联网公司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一个公司能把免费服务做得很好——如,谷歌把搜索做得很好,腾讯把聊天做得很好,那么,这种免费服务汇聚了巨大的用户量之后,总有办法在海量用户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不是我们发明的,实际上已经被中国互联网证明了。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广告,一种是增值服务。广告模式可以说是“羊毛出在猪身上”:你在新浪上免费看新闻,新浪给你推送第三方广告;你在谷歌上免费搜索信息,谷歌给你推送第三方广告。换成很学术的说法,就是第三方补贴。增值服务就是在海量用户群的基础上,为少部分用户提供多样的、个性化的收费服务。
免费又不仅是商业模式,它有很多充满魅力的地方。很多时候,如果我手里有1000万元,在中国打一则广告连个响儿也没有,我还不如花1000万元做一款免费的互联网产品,给几千万用户使用。这几千万用户用了我的产品,就建立了对我品牌的认知、忠诚、信任,这比广告有效得多!免费既是商业模式,又是一种革命的手法,也是一种营销手段,更是互联网的一种精神。
第四,颠覆式创新。很多人对于颠覆式的创新有一个误解,以为颠覆式创新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一出来就是高大全。其实不是。像我这样的70后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在大学里学计算机,还得换上白大褂,换上拖鞋去机房上机。你觉得方便吗?不方便。你作为工程师,可能觉得方便不方便这件事很小,但在消费者看来事情却很大。最后,方便的个人电脑最终打败了大型主机和小型机。所以颠覆式创新刚出生时都是满身缺点,不一定是完美的,更不一定是先进的,但是它一定在一个点上做到了极致。
我的互联网价值观
中国青年报:这本书的标题叫“方法论”,翻开书却谈“价值观”。但很多读者直接把它叫作“互联网成功秘笈”。
周鸿祎:说到价值观,有的人可能要笑了,都什么年代了,还讲价值观?你如果认为读完这本书,就会做产品了,就能向互联网转型了,对不起,真的做不到。因为无论是做互联网产品,还是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都有一个重要元素,就是“什么价值观在影响你的大脑”。
是不是敢想敢干,这是我的第一个价值观。我1990年上大学,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读了一遍《硅谷热》,把它当成自己的圣经。那本书里讲的是硅谷的创业故事。但我能感受更多的是那种典型的硅谷气质,就是一帮毛头小伙子,想做一个产品,不管三七二十一,在屋子里、车库里就敢干,敢于挑战大公司。像这样的挑战,你看了以后就会很激动。我的第二个价值观,是做一个产品彻底改变世界。第三个价值观,就是要与众不同。
我的这本书看完,如果你能点点头,说写得还可以,能说得出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我觉得算是及格了。如果你读完后,心里有一种激动,像我当年读《硅谷热》那样激动,我觉得,你肯定领悟到了影响我的那些价值观。虽然我不能保证你能成功,但我可以说你正在一个正确的起跑线上。
互联网的四大误区
中国青年报:传统企业家怎么看待互联网浪潮?
周鸿祎:最近中国很多企业家得了互联网焦虑症。过去传统企业看不上互联网,特别是主流企业,觉得互联网上都是神神叨叨胡说八道的疯子。最近一年,他们忽然感觉互联网对很多行业带来了一种颠覆。突然看到前10个首富里,一大堆都是互联网出来的。原来对互联网看不起,后来是对互联网看不清,再后来发现是对互联网看不懂,所以他们很焦虑,担心过几年看不见了,以为互联网要绝尘而去了。但是传统企业应对互联网的时候,经常会被误导,“把很多术的东西说成道。”
中国青年报:什么叫做“把术说成道”?
周鸿祎:第一,一讲起互联网,很多公司的CIO、CTO会说,我们用了互联网的语言,用了互联网的大数据,用了互联网开源技术。这是不是叫互联网化呢?其实这些技术就是一个术,一个手段。第二,很多企业说,我们知道互联网是新媒体,我们早已不在传统媒体打广告了,要把预算全都用在互联网上。这只是把互联网当成一种新的传播渠道,也不是道。第三,以互联网思维教传统企业搞饥饿营销,在互联网上发动水军,炒作。因此大家印象中以互联网为首的一帮人,无底线无节操,这也不是真实的互联网。
最后一个,很多企业认为电商是未来,已经在天猫开店了,已经在京东卖我的东西了,已经O2O了,就是拥抱互联网了。但是,在网上卖东西,只是把互联网当成一种销售渠道,是了不起的进步,但是依然不代表互联网。在互联网上卖东西、搞营销都是特别容易学到的,这不代表互联网本质的东西。
中国青年报:纸质出版是一种传统的传播模式。你在这本书的出版上和营销上,用上了“互联网思维”吗?
周鸿祎:这本书的销售,我们用了一个互联网的方式。首先,在京东众筹平台上进行预售,一个月的时间众筹金额达到了160多万元。为了感谢大家,我在上海和北京举办了互联网思维风暴分享会,北京的嘉宾是刘强东和徐小平,上海的嘉宾是沈南鹏,也算一个图书出版利用互联网思维方面的小创新。
2:周鸿祎自述十大经典语录
周鸿祎,出生于湖北黄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
曾供职于方正集团,后历任3721公司创始人、雅虎中国总裁等职务。
2023年,周鸿袆出任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并带领奇虎360公司于2023年3月30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NYSE:QIHU)。
现为360公司董事长,知名天使投资人。
周鸿祎自述十大经典语录:
1.我一直坚信如果有一天谁颠覆了360,我希望是自己公司的小孩,是我培养的。要么是外面的创业者,是我投资的。我觉得公司被颠覆,行业新陈代新是一种交替,我不希望市场、用户永远被一个公司长期垄断,从70年代到00后的年代,还是一帮互联网的老同志和大家讲互联网,这是不对的。
2.我经常说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我结婚了,要不然我什么时候也弄个90后的妹妹搞点绯闻,一个绯闻就值几亿的广告,基本上公关部就不需要了。
3.我写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确实中国很多企业家包括一些伟大的企业家都病了,这种病就叫做互联网焦虑症。过去在他们眼里互联网是一帮小屁孩搞得泡沫经济,只知道烧VC的钱,互联网离自己远着呢。
4.很多企业在规划产品的时候都不可能一上来就高瞻远瞩,我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一步步推演过来。你连产品的问题都没解决,你连用户都没有呢,你就在那里琢磨赚钱,就像你还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就琢磨入洞房,我觉得你有点操之过急。而且我在中国见到最最可笑的事情,就是收到很多商业计划书,不客气的讲,有很多计划书上来就和我谈模式,说老周,我这个模式既不是B2B,也不是B2C,而是被B2B2C2B,我一听就晕菜了
5.颠覆不是消灭,而是你在用户的价值链中被边缘化了。换句话说,谁离用户最近,谁的价值就最大。有了微信之后,运营商就被边缘化、管道化了。他们并没有被消灭,只是被隔离了。
6.最近一家新上市的公司是9158,9158被称作是暧昧经济,有很多美丽的女主播在里面开着房间,有很多大老爷们给她们送花、送礼物。这个很健康的,她们不见面。这里面有一个秘诀,为什么那么多人给女主播送礼物,很多人想歪了,很多人觉得我给她送2000,晚上约出来。对不起,郭美美可以约出来,但女主播是有节操的。但还是有很多人送礼物给女主播,原因就是我在大家面前送花、送虚拟飞机,我觉得很有面子,所以有了免费的用户在下面支撑,才会产生增值付费的用户。
7.免费是超出预期,超出用户对你的期望值,所以企业不能固守在原来的领域,必须要跨界!
8.《互联网方法论》给了你一些技巧、方法,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勇气、胆量,是你面对巨头的时候,敢不敢去挑战他。这才是创新的本质。而创新最大的阻力,也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你的既得利益和现有的市场份额。
9. 免费要赚钱,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利用免费去建立一个用户群,在这个用户群的基础上,过去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原来用户很多是做广告,让猪来付广告费,或者我做增值服务,中国的游戏都是免费玩,但总有一些比较富有的人在里面愿意花更多的钱来买道具,这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这对任何企业都是一个挑战。
10. 忘掉模式、少谈主义、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