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精选9篇)

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

       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之交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即出自于此,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伯牙有一次观海,只见海波涌动,巨浪奔腾,轰隆隆如雷鸣;海面上各种海鸟随波翻飞,鸟叫声清晰入耳,清脆脆如鸣金;这种浑重与清脆互相融合,却谁也掩盖不了谁,形成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出随身携带的琴弹奏起来,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

       但是曲高和寡,没有人能听懂他的音乐,这让伯牙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

       某天,伯牙又在海边弹琴,当弹到赞美高山的曲调时,突然听到有人叹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弹到表现惊涛骇浪时,那个人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你完全听懂了我的琴意、琴音,真是知音啊!

       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就把琴摔了,并且以后再也不弹了,因为知音没了,继续弹琴有什么意思?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我们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是告诉他:我们一生中一定要交一个知心朋友,这样的朋友不在多,而是能互相欣赏、互相理解。

       有了一个这样的朋友,你的孩子一生都将不再孤独。

篇2: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

       负荆请罪将相和: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期,赵国弱而秦国强。当时赵国有个蔺相如,凭着超人的智慧、勇气与口才,谱写了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的两大壮举,被封为上卿,比赵国最有名的将军廉颇的官位还要高。

       这下廉颇可老大的不乐意了,他觉得自己为国家征战沙场,立下了赫赫战功,应该为3: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还问管仲:“这些钱够不够?”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很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王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王子小白。不久,齐国发生乱,国王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王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王位。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谁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后来,小白当上了国王,历史上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一当上国王,就让鲁国把王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丞相,帮助他治理国家。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当丞相的能力。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鲍叔牙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忠实诚信,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当丞相。”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算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鲍叔牙马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王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齐桓公终于被鲍叔牙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

       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叹说:“当初,我辅佐的王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甘愿被囚困,鲍叔牙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他知道我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生养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篇4: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

       关于孝顺:陆绩怀橘

       三国时期,吴国有个人叫陆绩。他的父亲陆康,曾在庐江当过太守,与大将军袁术交情很好。

       在陆绩6岁那年,有一次父亲带他去袁术家作客。宴席上,他对袁术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让袁术十分惊叹。于是,袁术破例给他赐座,还奖赏他一盘橘子。那橘子味道极美,陆绩很爱吃,还趁人不注意偷偷拿了3个藏在怀里。

       然而,宴席结束后,在他向袁术拜别时,不料怀中的橘子突然滚落在地。对此袁术顿感诧异,大笑说:“你没吃够啊?还拿3个?”陆绩淡定地说:“我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橘子,我想让母亲也尝尝。”

       袁术听后,感叹说:“你这样小,就这么孝顺,将来一定能成为栋梁之才!”后来,陆绩果真对国家贡献很大,还成为了天文学家。

       启迪: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孝顺是作为子女最大的美德,行孝在于细节,更要趁早。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父母年迈才想起要孝顺。

篇5: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

       关于承诺:一诺千金

       西汉初年,有一个人叫季布,曾是项羽的得力干将。为人十分讲信用。只要是他答应的事,无论有多困难,他一定想尽办法做到。所以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开始搜捕季布,并下令“谁将季布送到官府,赏黄金千两。”然而,布告发出后,无一人回应。人们都不愿出卖季布。

       这时,有个姓周的人得到消息后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赏季布的信义,便尽力保护季布。此外,他还专程跑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

       由于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十分亲近,并立下不少功劳,又欣赏季布的信义,于是决定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后来,刘邦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

       启迪:信用是无形的财富。我们必须告诉孩子,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做到,不然就是失信之人。

篇6: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

       关于求学:程门立雪

       宋朝有一个人叫杨时,从青少年时起就非常用功读书。后来他虽中进士,却不愿做官,于是便继续拜师求学。

       当时,程颢、程颐两兄弟做学问名气颇大,杨时便拜程颢为师。后来,程颢去世,他又拜程颐为师。尽管这时他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仍是谦恭。

       有一天,吃罢午饭后,杨时为了请教一个问题,便约同学游酢一起去找程颐。到老师住所后,发现他正在午睡,杨时不愿打扰,于是便在门外安静等着。

       这时,天上突然飘起大雪。他和同学冻得浑身发抖,却仍不愿敲门。过了好久,程颐醒了,打开门才发现门外积雪已一尺多深,而杨时、游酢却在门外雪地里等了很久。

       启迪: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尊师重教是做学生的美好品德。学习不仅要虚心向老师求教,更要刻苦钻研。

篇7: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东吴的吕蒙,原本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鲁肃觉得很惊异。吕蒙解释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意思是说,他短时间内通过努力,进步很快。

篇8: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

       捉襟见肘

       春秋战国时的曾子非常有名,他高唱《商颂》的声音充塞天地之间,象敲响的钟磬。 然而他衣服破烂,生活困难,常常三天也做不了一次饭,十年也没做一件衣服,整一整帽子,帽带就会断,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可是即便这样,他也不愿意接受国君的施舍,表现了可贵了气节。

篇9:给孩子讲的历史小故事

       凿壁借光

       从前有个叫匡衡的人,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没钱上学,跟亲戚学会了认字看书。 长大后,匡衡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只能利用晚上来看书。可是他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邻居家的灯光就透过来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最终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