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法有哪些(精选8篇)

写作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古诗词: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夸张 拟人 设置悬念 点面结合 开门见山 伏笔照应 开点题 首尾呼应

       表现手法与写作手法的含义基本相同

       考试中不会出现区分两者含义的试题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包括:对 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篇2:写作手法

       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1、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平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以西湖生气勃勃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2、是反衬法,即从反面衬托,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好衬坏,以劣衬优,以悲衬喜,以喜衬悲。

       如,写人走路的声音响衬托夜深人静;又如,写某人的突然间的哈哈大笑反映他内心的悲伤。

       乙学唱歌,突出乙的歌唱得更好;又如,写景美,衬托人美。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3、是旁衬法,即以旁人的反应来衬托。

       如,通过路人的反应写某人的打扮的奇特;又如,写某人摔倒摔得很重,不直接写,而是写路上行人的惊呼、围观,这是旁衬

       作用: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对比: 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

       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或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

       三、对比和衬托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对比常用于论述,而衬托常用于描写)

       象征(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的感情表达出来。

       2、分类: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3、作用: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例:a、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b、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c、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在写作中,抒情而不只写情,绘景而不只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2、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一、“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区别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4、(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侧面(间接)描写:

       1、概念: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2、分类:

       (1)以旁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如《夜走灵官峡》,通过成渝的描述和介绍,表现了成渝的父母不畏艰险、忘我劳动的精神;

       (2)以对面写正面。

       如《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

       (3)以反面写正面。

       如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革命者的机智

       3、作用:(1)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2)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3)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4、答题技巧: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伏笔:

       概念: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在戏剧创作中有称伏线。

       运用注意事项: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3:写作手法

       1、象征(隐喻)

       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 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3、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或喜或悲的情感。

       4、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5、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6、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7、联想与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8、伏笔(铺垫):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9、照应:

       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10、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对比,对偶),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11、渲染与烘托(衬托)

       渲染,是指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常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篇4:写作手法

       一: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三: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四: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五: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六: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七: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八: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九: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

       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篇5:醉翁亭记写作手法

       写景抒情。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情怀。

       文章先写到亭子的远景,因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姿态,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写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而借释停名来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6:《赤壁赋》写作手法

       (1)“情、景、理”融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主客关系】

       7:《陋室铭》写作手法

       陋室铭全文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全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篇8:《陋室铭》写作手法

       整体评析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