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塞翁失马阅读附答案(精选11篇)
塞翁失马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塞翁失马(14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小题1:解释加线的词语(4分)
①人皆吊之 ( ) 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
③堕而折其髀 ( ) ④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小题3:选出加线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2分)A.马无故亡而入胡故又名“鬼市”云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C.人不知而不愠马无故亡而入胡D.此独以跛之故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小题4: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2分)
小题5:这个故事后来演变出一个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请另外再写出一个与这则寓言故事寓意相近的两个成语或格言警句。(2分)参考答案:
小题1:安慰 带领 大腿 经过
小题2:(1)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好事呢? 或: 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2)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年轻力壮的人拿起弓箭参加战斗。
小题3: B
小题4: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好坏、祸福是共存的,同时好坏、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小题5: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因祸得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亡羊补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祸福相倚。(成语、俗语或名言警句均可)(答出两个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古文中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现象,如“将”是多义词,用法很多,可当介词“将要”、名词“将领”、动词“带领”用;“吊”是现在常作“悬挂”“吊唁”,此文中为“安慰”。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对文本熟悉。理解古文字词,要在古汉语言环境中理解,不能望字生义,词性及用法的变化尤其要注意。
小题2:
试题分析:2:《塞翁失马》阅读答案文言文
《塞翁失马》阅读答案文言文
塞翁失马是一个著名的故事,你对于这个熟悉吗?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阅读答案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胡: 胡人(的住地)
皆: 全;都
此: 代词这
居: 停止;休息;止息
归: 回去
十九:十分之九
2.用“/”将本文划分层次。(在原文划分)
3.用一个成语概括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答: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
5.翻译下列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道术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篇3:塞翁失马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塞翁失马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4题。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
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 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此书为西汉淮南王_____________编著。成语“_____________”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句。
善( )亡( ) 将( ) 以(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则_____________(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淮南子.人间训》 刘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擅长、善于。 逃跑。带领。因为。
3.(1)这一损失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
(2)靠近边塞的`人家,战死的青壮年占十分之九。(意对即可)
4.(1)寓言 祸与福和可互相转化,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的工作与生活方法。(意对即可)
篇4: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5: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17分)
16.(2分)汉 室 倾 颓 / 奸 臣 窃 命 / 主 上 蒙 尘
17.(2分)D
18.(4分)(1)总共 (2)拜访 (3)通“伸”,伸张 (4)讨伐,征讨
19.(2分)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20.(2分)B
21.(5分)三顾茅庐 英雄不问出处(或“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原文或现代汉语均可) 百里奚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篇7:文言文阅读材料附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阙”这里是通假字现象;“息”为使动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此处注意“奔”“疾”“良”“轩邈”等重点词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这里学生应理解写出山水的怎样特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考点: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
考点: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