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案方法的论文(精选15篇)

设计学案方法的论文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教学内容生活化。

       2.教学过程活动化。

       3. 师生关系民主化。

       做得比较成功的如下:

       1.通过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统计过程。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活动的开展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熟悉的事情、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因此,设计了统计老熊的 花店各种花的销售情况,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的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要求要尽量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于是,我让学生观看动画亲自去记录各种颜色的花的盆数,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然后根据图中的数据做出决定。望着学生活跃的热衷。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了统计意识。

       2.在实践中创造。

       实践活动是学生创造的基石。我通过让学生2:设计学案方法的论文

       我本次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浅谈学案设计论文

       素质教育的大目标,决定了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旧的 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 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浅谈“学案”设计。因此,作为课堂教学基础工程的备课工作 ( 或称教学设计工作 ) , 就必须从以备教为主改为教、学结合,以备学为主。于是,“学案”设计,自然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而引起学界和教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笔者拟就此谈点 肤浅意见。

       一、“教案”与“学案”的不同内涵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 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 如何讲。“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在教 师 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 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 ,求得创新和发展。

       “教案”与“学案”:一个着眼于教,一个着眼于学;一个着眼于教师本体,一个 着眼于学 生客体;一个侧重于教师“给予”,一个侧重于学生“拿来”;一个侧重于“学会”,一个 侧重于“会学”。两者虽紧密联系,但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却有着 本质的不同。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二、“学案”的主要特点

       从学案的内涵可见,学案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探索性和引导性。

       1 主体性

       对学案设计者言,他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激发其主体精神;他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 其主体作用;他信任学生,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 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

       2 探索性

       学案设计者总是热情地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科学地设计问题引导 探索,适时地引线搭桥帮助探索,让学生在探索的长河中,劈波斩浪,奋勇前进,直 到登上成功的彼岸,教育论文《浅谈“学案”设计》。

       3 引导性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索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群羊,撒手 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于“主导”的地位,肩负起“教练”的责任。课前,要精心设 计教和学;课上,要积极施教,应变有术,引导得法。惟其如此,师生才能默契配合,和谐 相处,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教学最佳境界。

       三、“学案”的基本要素

       一份完备的学案,少不了问题设计、情景设计、教法学法设计以及媒体使用设计等 ,这些构成了“学案”的基本要素。

       1 问题设计

       “学案”的本身就是一份引导探索型的自学提纲。设计问题是 引 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 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 明白而准确,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要设置坡度,循循善诱,拾级而上。

       2 情境设计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 使 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情境设计便是“学案 ”的.必要工作。教师要依据学习内容,把握学习环节,适时地、恰当地采用多种方式方法 。譬如,或介绍背景知识,或使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体态动作,或借助各种 媒体等,创造出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 果。

       3 教法与学法设计

       学案,不仅需要设计教师如何教,而且需要设计学生如 何 学,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与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因此,教法与学法设计,便成为“学案”设计的重要工作。教师应从教材和学情出发,在 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下功夫,精心设计。

       4 媒体使用设计

       教学媒体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工具。广泛而正确地使用媒体,特别是现代 电教媒体,可以变干巴的说教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变“少慢差费”的低效性教学为“多快好省”的高效性教学。因此,使用媒体的设计, 也是学案设计不可缺少的工作,教师应依据为教学服务的目的,针对学生实际,正确地使用 媒体。既注意多样性、综合性,又注意适度性、恰当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以充分发挥 媒体的效用。

       四、“学案”的一般框架

       “学案”的设计,理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 一律 、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从一 些案例所提供的模式中,也可寻求其一般的架构。现表解如下:

       学案结构

       学案条目

       课题

篇4:浅谈学案设计论文

       总体构想

       ( 一 ) 教材与学情分析

       ( 二 ) 〖 Z K( 〗 学习目标 ( 认 知目标、技能目标、情理目标 )

       ( 三 ) 重 点与难点

       ( 四 ) 课 型

       ( 五 ) 导 学策略 ( 或 教学设想 )

       ( 六 ) 课 时、教具等

       学习流程分课时写 ( 一 ) 课 时学习目标

       ( 二 ) 导学过程 ( 含教学内容、问题、情境、方法、媒体设计等)

       1 导入

       2 导学

       3 总结

       ( 三 ) 质 疑提问

       ( 四 ) 检 测评价

       ( 五 ) 布 置作业

       附件

       教学流程图、板书设计、图片资料等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主体论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已渐进人心,因此,过去那 种单纯的、学堂 讲义式的“教案”,已经少有,但完备的科学的“学案”却难得多见。笔者期待着教育界的 同仁积极探索,开创一片“学案”设计的新天地。

篇5:《学奕》 学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知识链接:

       1、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只要参考解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就能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理解蕴含的道理,感受到古文之美。

       2、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三、学习过程

       (一)利用工具书,自学完成字词解读目标,

       1、给下列字标上拼音。

       奕(    )  诲(    )   鸿鹄(    )(   )  缴(   )

       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奕:             诲:           惟:           援:         将:

       鸿鹄:           俱:           弗:           为:

       3、除了上述提到的,我觉得还有(      )、(       )这两个字词比较重要,我们小组认为它的意思是              ,              。

       (二)小组合作,释句读句。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5、为是其智弗若与?

       (三)小组pk全文诵读情况。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你开动脑筋,回答问题。

       1、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举例说明你的身边有无听讲三心二意的现象?

       四、展示:(一课时)

       [《学奕》 学案设计]

篇6:《桃花心木》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情感价值观:感悟到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学法引导: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重点、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含的深刻道理。

       学习流程

       一、初步理解课文:

       1.走进课文了解桃花心木是怎样的一种树?

       2.我们从桃花心木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三、自由读文,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

       1、你知道课文的主要讲

       2、你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

       3、文中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

       5、读文章,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种树人种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种花有什么不一样?

       A浇水时间                         B浇水的量

       6、看到他这样种树我的内心先是                     后来是                  再后来是                      。

       7、如果这个种树人在你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四、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一)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1、当我向种树人提出疑问时,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把他的话找出来画上“--”。

       2、你读了种树人的话后,你的看法是

       (二)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1、请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提示从种树人的话找)

       2、读句子①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②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③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我明白了

       我也像种树人说的一样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三)引领思维,提升认识。

       1、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这样种树是不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2、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联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上“--”

       这里“不确定”是                                                          。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比如

       我从这段话中明白了是用借      喻人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3、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是因为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对种树人说

       对已枯萎的同伴说

       对一起成长的伙伴

       对前来散步的人说

       3、我们现在明白了在这里不光是说树的成长,也告诉了我们人的成长经历一些挫折、一些磨难,会成长的更快,更坚强。你想对我们这些家庭中“小皇帝”、“掌上明珠”说

       六、展示(一课时)

       [《桃花心木》 学案设计]

篇7:《乡愁》学案设计

       《乡愁》学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三、先来了解:

       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8年赴美进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奇。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70年代初创作《乡愁》后,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四、读诗歌 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思念家乡; 忧郁深沉; 稍慢且舒缓。

       2、读出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划停顿)(生自由读书。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

       3、读出重音:能够抒发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划重音)

       4、读出感情

       (1)这首诗既然采用了叙事的形式,叙述了什么事?

       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

       (2)诗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

       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和祖国团圆。

       (3) “诗以一字为工”,光靠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我们进入,层层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发了诗人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构思精巧。

       五、齐读,背诵

       六、(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

       《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

       乡愁是远行时母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

       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思考:

       1.诗中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有何表达效果?

       清远的笛;有月亮的夜晚;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将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真切形象,极富艺术感染力。

       2.8:青山不老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炕、肆、虐、踞、擎、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学习难点: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习过程:

       一、我会认读、运用

       1、课文的生字有:

       生词有

       2、我能用生词说话:

       二、初读课文我了解到这些信息:

       1、这位老人创造的奇迹是

       我还知道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

       三、探讨:

       1、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这样说。

       四、拓展: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1、对老人说:

       2、对(          )(谁)说:

       [青山不老 学案设计]

篇9:《匆匆》 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 我能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

       3.我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精读,体会到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应珍惜时间。

       学习过程:

       一、初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读了课题,我脑中产生了这样的问题:

       2.我能带着问题,带着对课题的质疑,静心读文。读了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

       二.再读 学会本课生字词

       头涔涔 泪潸潸 伶伶俐俐 徘徊 挪移 蒸融 游丝

       1、我能理解的词语有:

       2、我能运用的词语是:

       三.精读 品析课文

       默读课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并批注你的体会。

       1.细读。

       三、深入学习

       1、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你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吗?

       死得重于泰山的                            人死得轻于鸿毛的人

       2、研读读课文。

       二、认定学习目标:(1分钟)

       自学目标: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白居易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默写全诗。

       互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及诗人深沉的感情。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综合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三、引导自主学习:

       (一)自学预习

       跳读积累:学法点拨:查阅资料,掌握字词、文章的体裁和。

       1.白居易,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朝)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等。

       2.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3.速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迸( ) 咽( ) 浔( ) 荻( ) 浸( )捻( )帛( ) 管弦( ) 乍( )破 霓裳( )( )

       细读疏通,速读概括:

       晚自习任务:1、结合解释及工具书翻译全文,不会的字词请圈划出来,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2、思考:通读序言,概括内容。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内容并找出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

       早读任务:朗读课文,培养语感1、自由朗读。订正字音,注意节奏、重音及感情。2、小组内交流朗读情况并推荐一人参加比赛。3、小组间展开朗读比赛,并互相点评。

       (二)课堂互学探究

       诵读书序,而要被作序的书是因宴集赋诗结集而成,因而这篇序言并没有像一般书序那样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书的内容和特点的介绍上,而是把笔力集中在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思想感情的脉络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又因为本文有一定的消极色彩,所以教学中必须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在深沉的感叹中的积极情绪。这是全文学习的难点。

       2、两晋时期,骈丽藻饰之风盛行,而本文却以这种朴素自然的散句为主的形式出现实属难能可贵,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恰好与真实可感的思想达成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3、背诵全文是本单元和本课的具体要求,所以必须督促学生去完成。词类活用、省略句式和词的多义性是本课较为明显的语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积累。

       1、解题,弄清本文体裁和内容的关系,总体把握思想感情的基调,突破重点。

       2、介绍背景,根据本文所述内容,从更远的背景着眼,讲清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描述聚会欢乐后,因感人生无常而转悲的写法,并非始于《兰亭集序》,而是由来已久,突破难点。

       3、熟读、背诵课文,理清思路,划分层次,然后采用导学、提问、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随机控制教学进程,解决课文中的重要问题。

       〖解说〗

       1、根据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对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和本单元的具体要求可知,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对课文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其前提是必须弄清写作背景和社会背景。(知人论世)

       2、弄清了创作缘由,学生们自然会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达到熟读背诵,而后顺利划分出层次结构。

       3、本篇课文篇幅较短,完全可采用导学式教学,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达到对每一层、每一句话的理解。

       1、题目与写作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2、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

       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全文这种由乐转悲的写法原因有二: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第二,这种写法有其历史源渊:当年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那么《兰亭集序》如此用笔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