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的故事随笔:回归自然(精选15篇)
一位朋友,经过多年奋斗,随大流买房,从穷乡僻壤进了城,住上了高楼大厦,在宽敞明亮的居室,每日窗明几净,过上了锅碗瓢盆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城里人生活。日子一天天打发,出门就是水泥马路,望不尽的车水人流,听不尽的喇叭刺耳,于是慢慢地厌倦起来,很是怀念过去的田园生活,蓝天、大地、池塘、庄稼、绿草、羊群、树木……一切的一切在脑海都是那样亲切。于是利用周日假期,远离喧嚣,一个人到有山有水的地方旅游,去接触大自然,让心灵清净下来。前一向我见到他,他还问:乡下还有卖打瓜的没有?我说有。他说想那一天去乡下逛逛,买几个打瓜吃。我说,立秋了,吃打瓜确实好,原生态,无污染,你没事了多到农村走动,你老家蒲城那一块就不错嘛!
真的,在农村,我没听说谁种西瓜、打瓜大量使用农药,这位朋友根在农村,有过农村生活经历,对农村有着骨子里热爱的感情,他的选择是对的。
如今,食品安全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常听人说,出门在外,能不在外面吃饭最好,因为你可能吃到地沟油、或者吃到有问题的蔬菜、面粉。是的,我每次进城,吃一碗面条,调一点酱醋,我都怀疑那醋是不是丙酸醋,不像在家里吃自己做的柿子醋放心。那天我去粮油店买一桶食用油,我挑来挑去,绝不选用转基因大豆油,或者加了转基因大豆油的调和油。调和油,我不知道都调和了些什么,有没有地沟油?有没有不是油的“油”?鬼知道!但是,我选了纯压榨的食用油,尽管上面写了“百分之百”“非转基因”字样,我还是怀疑这是不是厂家在给你玩“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把戏。哎!没办法,这年头你放心也好,不放心也好,反正得将就着吃下去。难怪有人把活奶牛、活奶羊拉倒城里,现场挤着牛奶卖,五六元一斤,卖的很火,人们相信货真,哪怕是贵一点。有一回,早晨我从渭南西潼路经过,真看见一个人拉着一只奶山羊给买主现场挤奶,我看了只想笑,心想,贾平凹小说里的情节,原来不是虚构。联想到现在我们周围,经常听到有人得腰椎、颈椎、骨质增生、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癌症死亡,不分男女老中青,人们怀疑都是有害食品惹的祸。但是,民以食为天,不吃饭总是不行,想来想去,只有好自为之,自己提高警惕,养成良好习惯,尽量恪守饮食规则罢了。
首先从这个食用油做起,好在今秋雨多,像往年一样,9月10日前后,在枣树园套种了一些油菜,苗出得尚好,如果成功的话,明年自己去传统工艺作坊(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作坊已不存在,这里民间还有用老式榨油机的作坊)榨一些油,尽管颜色黑一些,但自己放心。下半年再种些油葵,估计就够一年吃了。十多年以前,我家就是这样做的。
形势严峻 ,城里人尤其想吃到无公害的粮食和蔬菜 ,常见到有人从城里回到乡下老家,走时将农副产品、野菜大把大把地拿。说老实话,据我所知,农民种的粮食,像小麦、玉米、大豆 及谷种果物、各类蔬菜 ,几乎没有不使用农药的(枣树、核桃很少用药),像葡萄,病菌多,不大量合适的使用农药几乎难以作务成功。相反,那些不起眼的雨后刚生长起来的一些野菜一般没有农药的污染,前几天,一场秋雨过后,田野里长出的嫩油油的小蒜,我专门铲了一小袋子,回家来让家人包饺子吃,口感很不错。一些沟畔、路边,长出一些新的苦苦菜,也很是吊人的胃口。前年,我家庄子旁边和院子里,去冬撒下的白蒿籽,春天没出的,秋天雨后,竟绿旺旺地长出来了。我借空闲时间剜了一些,家人说,比春天的还嫩,也好择。做成麦饭后,我吃了一大碗,感觉就是不错。只可惜的是,今春村上说扩路,用拥土机将我庄子旁边花椒树和这片白蒿,统统拥掉了,至今也没见把路修好。
临近国庆,预报又有几天秋雨,雨下得多了人又害烦,但是天要下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或喜或悲,看来实在没有必要,还不如顺其自然,回归自然。昨天下午,我又去田野,在一片果园地发现一大片绿油油的蒲公英,据说蒲公英清热解毒还能消炎,是上好野菜,可以凉拌,可以蒸麦饭吃,于是我毫不迟疑,又去剜了一大提袋。吃野菜方便,又不花钱,顺便看了田园风光,吸收了新鲜空气,这是蜗居乡下的好处。
本文:刘世龙(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篇2:回归自然育灵性教育随笔
回归自然育灵性教育随笔
无论您在哪个季节走进我们的幼儿园,您都会看到满院子正在快乐做事的孩子们。
春天,孩子们在悠然地赏花,看小草偷偷地冒出小芽,等待虫儿们陆续地出现在春阳下;他们自在地喂鱼、喂小兔子、看小鸡仔们嬉戏;他们听鸟儿唱歌,给鸟儿筑巢;他们专注地观察、投入地写生……
夏天,孩子们捉蚂蚱,捡蜗牛,粘知了,逮蝌蚪,摘野花,采野菜;在自己的农耕小田里除草、捉虫、幸福收获;在林中捉迷藏,在雨中狂欢;他们尽情地玩水、玩沙、玩泥巴,或者围坐在草地上听故事……
秋天,孩子们或是正在采摘黄澄澄的柿子和红彤彤的山楂,或是正在捡拾脆生生的鲜枣儿和刚落下来的核桃;他们与秋风嬉戏,与落叶共舞;在树木的枝干上,您看到的不只是树叶,还有自己爬上去的孩子……
冬天,孩子们疯狂地玩雪、玩冰、堆雪人、打雪仗、冻冰花……
看到这里,也许您会纳闷:您讲的是公园还是幼儿园?您讲的是事实还是童话?
这就是我们的幼儿园,秉承自然教育的理想创造的一个富有童话色彩的幼儿乐园。要了解这个自然教育的童话,先要了解我们的教育哲学和理想。
秉承“天人合一”的教育信念和理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的思想信念,也是我们实行自然教育的哲学基础。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自然之子。所以,自然环境对孩子的生命成长、心灵启迪至关重要,尤其在养护孩子的“真善美”及“智慧和灵性”等方面有着社会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美国当代著名的海洋地理学家雷切尔·卡森说,“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爱默生也曾说过,“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而我们的教育理想就是,给孩子创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让孩子真正地体会到大自然万事万物的神奇和美妙,体验到在大自然里嬉戏和探索的快乐和幸福,初步感悟到人在自然里的位置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天人合一的种子。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过一种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完整统一、幸福快乐而又富有意义的童年生活;让我们的老师过一种平和润泽、幸福完整,通过成长自己而引领大众的教育生活。
所以,我们的教育宗旨就是,以自然育灵性,以大爱启智慧,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
“无中生有”创建自然生态资源
为了实现我们的自然教育理想,自办园初,我们就因地制宜为孩子们建了一个生态园,大体分为游戏区、观赏和探索区、养殖区、种植区四大区域。
游戏区里我们准备了沙、水、泥、土、石等自然游戏材料,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玩个够。在这里他们一会儿是建筑师,一会儿是工程师;一会儿是烧烤店的烧烤师,一会儿又是蛋糕房的蛋糕师……在探索和创造中,感受着这些自然材料的魅力和特点,感受着自己和这种种不同物质的联系。
观赏区和探索区里,我们种下了杏树、梨树、桃树、樱桃树、核桃树、李子树、山楂树、枣树,无花果树,樱花、梅花、海棠、紫薇、丁香、木槿、凌霄、牵牛、荷花等大量的花草树木。这些花草树木随着季节的变换呈现出不同的美丽景色,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很多有趣的昆虫和鸟儿来这里安家。在这里,孩子们自由地享受着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美、愉悦与安宁,深切地体验着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带给包括自己在内的周围事物的不同影响。
养殖区里,我们养了鸡公鸡婆鸡仔一家和兔子、鸽子,它们和谐相处其乐融融。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喂养它们,观察它们,模仿它们,研究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建构着自己对动物的认知体系及情感态度。
种植区里,我们为孩子们开辟了一块块袖珍农耕小田。在这里,孩子们种下他们满满的好奇和期盼;在这里,他们了解各种植物不同的种植方式、生长及生存智慧;在这里,他们感受体验着植物生长周期里不同阶段发生的不同的故事;在这里,他们品尝着劳作的滋味和收获的快乐;在这里,他们通过观察、探究、测量、记录、写生、泥塑、烹饪、表演、照料、养护等各种方式建构着自己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以及与自然的关系。
看着鸟语花香的自然生态园,人们很难想到,它当初竟是一片废墟瓦砾。
德州跃华学校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一条龙办学的民办学校,几个学部都在一个校园内。创建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创建的小学部;20创建的幼儿园。校址的前身是一块麦田。年3月我来到这个学校时,幼儿园正在挖地槽阶段,整个园区都是建筑工地和建设其他学部时残留下的建筑垃圾。工程完毕以后,大堆的垃圾被集中清理以后,留下了目前生态园的前身——泥土里或埋藏着或混杂着瓦砾石块且凹凸不平的十来亩地。这块地不光荒芜杂乱,还很肥(由于各种原因,一度以来,这里是某些人大小便的地方。为了取消这项功能,耗费了我4年多的时间——每天早晨我上班3:关于农村故事随笔:童年往事
农村的集市上,菜样儿每天更新。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春节前后,菜品是最多的,满足人们过节所需,春季里基本上从南方运来的菜居首位,到了夏天,西红柿,黄瓜各种疏菜开始正式上市,秋季的菜各种各样,可到了冬季萝卜、白菜占主要菜品。那天,村子里有走街串巷卖菜的,拉了一车的白萝卜,他叫卖着萝卜很甜,使我想起了刚上初中那会。
上学路上,都要经过一大块田地,不管春夏秋冬,那块地都是绿盈盈一片,随着季节的变化有小麦、秋季有玉米。走到路上,看着庄稼收了,又重新种上,从冬到夏,从绿到黄,年复一复,可那一年这块地种一大片萝卜,绿盈盈一大片,眼看着就要收获了。有一天放学后,又饥又渴的我,就想去偷个萝卜吃,农村孩子随时在田野里都会找到能填饱肚子的食物。
走到地头,看看四下没人,就进了地,把萝卜缨子先折断,然后就使劲拔,一只手没拔下来,心想,用两只手合力拔,使出吃奶的劲,可怎么也拔不出来。这时,地边的玉米地里出来一位老大爷,声音不大的说:“娃,你弄啥哩?“我没敢回答,也没想起来赶快跑,老大爷和善的面孔微笑着,摸了摸我的头接着说:“你是不是偷人家萝卜,正好他家人也不在地里,我给你偷一个。”老大爷拔了我刚才拔的那个萝卜递给我,又粗又长的大萝卜,老大爷还替我折断,说:”孩子,你吃一口,看甜不甜。“我接过萝卜,咬了一口,转身就跑,连一句谢谢都没说。跑出老远,还听见老大爷喊着:“吃不完别扔,拿回家去,让你妈给你做菜吃……”
几天后,我看见老大爷和村子里好几个人,在这块地里拨着萝卜,往笼里放,路边有客商正往车上装萝卜,我愣了,这难道是老大爷……不敢往下想,也不敢去看老大爷。
好些年过去了,我回家还会经过那块地,想起那个帮我”偷“萝卜的老人,不知老人家来年还种萝卜没有,还有孩子像我吗?
本文:阿妮(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篇4:农村故事的小说随笔:总结会
三年对口扶贫结束,扶贫工作组在镇政府召开扶贫工作总结会。
大王村王支书抢先发言:感谢市财政局的大力投入,我们村自来水进村入户工程进展顺利。
李家村李支书不甘落后:感谢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我们村的千亩桃林明年就能挂果,农民的收入有望翻一番。
万湾村的万支书也利索接上话:感谢建设局的领导,万家湾大桥年底即将通车。
小陈村的陈支书迟疑了一会儿说:感谢教育局,小陈村小学的娃娃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塑胶跑道。
镇委书记见小陈村的村委主任在一旁脖子一伸一伸地欲言又止,就笑着说:“小陈主任好像也有话要说呀,畅所欲言嘛!”
小陈主任涨红着脸说:“我希望下一批扶贫还是教育局到我们村?”
镇委书记感兴趣地说:“哦?扶贫扶出了真感情啊,说说原因!”
扶贫工作组个个脸上放着红光,争向表示:“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工作!”。
小陈主任清了清嗓子,镇定了一下接着说:“是这样的,头一批扶贫是市财政局到咱小陈村,帮咱们把自来水引到了家家户户的灶头,可就是水里的沙子太多,淘米洗菜都成问题啊;5:故事随笔
她们三个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女儿把钻石给了二女儿和仙杜丽娜。二女儿把漂亮的衣服给了大女儿和仙杜丽娜。仙杜丽娜把三块糖果给了大姐和二姐。三个人别提多高兴了!
她们三个更像同父同母的一家人了。
有一天,仙杜丽娜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两个姐姐嫉妒了,气愤地说道:“仙杜丽娜,为什么?我们也不比你差,为什么他只邀请你?不邀请我们?为什么?”
“不、不是这样的。”
“那是怎样的?说啊!那是怎样的”
仙杜丽娜哑口无言了,不知说什么好了。
“说不出来了吧!你就是不让我们去参加舞会!”
“不!我没有。”
两个女儿把这件事告诉她的妈妈,并说是仙杜丽娜不让她俩去的。这下仙杜丽娜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她的后母相信两个女儿的话了。开始对仙杜丽娜不好了,让她啃干面包、让她和水、不给她穿新衣服了,只给她一件破破烂烂的裙子,一双木板鞋。让她做她的仆人,仙杜丽娜的爸爸也无话可说只好那样的了,仙杜丽娜的后母让她谁在厨房的灰堆里,每天她都黑乎乎的两个女儿都叫她“灰姑娘”还好动物们可怜她,每天都有动物们帮她,小鸟叫她起床,老鼠给她整理衣服,松鼠给她铺床。她还是快乐的生活了。
篇6:故事随笔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题记
是从《乌夜啼》中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南边的南边,江南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之中,参差着十万人家,这里曾经有着一个叫做南唐的国家,玉楼琼殿中生活着一个名叫李煜的皇帝,是他让我感到空前的惆怅,那种悲伤的无可奈何。
正值春红的时节,江南的景色犹在清风里摇曳,绵绵的细雨亦柔柔地滋润着无边的春色,然而夏天却已在不经意间悄然逼近。在飘零的桃色中,传来阵阵悲伤的古琴歌声,无奈之情荡漾于弹琴人周围,其中还夹杂着对苍天不公的恨。一切温软的情愫在轻轻地消退。无奈时光太匆匆,想一想经过的往事走过的路,迷迷茫茫恍然如一梦。
曾经憧憬岁月如歌,无论朝雨寒风,每一天都可以快快乐乐,为了心中的梦想,即使风雨也执着。也曾吟那甜美的诗句,感动于那风花雪月的情意,心伤那凄婉的故事;也曾期待那快活的天堂,流连在理想的诗情画意,期盼流传不朽的传奇。而如今这理想却消磨在岁月的长河里不见踪影。
南唐在中主后期,已称臣于宋。李煜在位时,一直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但他仍不思振作,浮华奢侈,迷信佛教,终于被宋所灭。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像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从帝王变成囚徒,在各朝君主中,恐怕再难找到像“南唐后主”李煜这样的人,可他却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词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他也想治理好国家,但是上天弄人,这才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叹,才会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凉。他也为亡国而悲伤愤恨,只不过他没有将这样的恨转为奋战沙场的力量。“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是他错了,还是苍天错了。
他希望以自己的一片赤诚,换取宋太祖的宽容之心:他主动削去唐号,称江南国主,请罢诏书不名,贬损一切制度;宋使来唐,他衣紫抱,去瓯吻;他每年从国库拿出大量财物贡宋,名定曰助祭、助葬,名之曰犒师、买宴、贺节令;他还奉宋旨意,写书与南汉主刘鋹,约与俱事宋。开宝六年,宋卢多逊来求《江南图经》,李煜深知这是宋将南伐的前奏,但他还是令人抄录一本送去了。他存的是侥幸心理,南唐晚亡一天,似乎他这个嗣主便算尽到了义务,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了。他太天真了。
无奈降后,李煜心情抑郁,务为长夜饮,宋宫每日供酒三石。作为降王,宋帝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但是他们却剥夺了他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
这恨是那样深长,那样强烈。他无法摆脱,剪不断,理还乱。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长歌当哭。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生命,着实令李后主醉倒。
最让他感触深刻的就是“胭脂泪。”
李后主所谓“胭脂泪”实以美人象青春,也即哭美人。
哭美人,就是哭青春、哭生命。
之所以以美人象青春,是因美人独受钟于自然的恩泽,若花季之炫烂。美人之美艳又似妖桃之短暂。
李后主的“醉”,实际是一种醉后的哀哭。在帝王的享乐生涯中,深深隐藏着一种悲哀。是一种平常人难以企及的大悲哀,那就是好景不长。
哭是爱的高级情绪。哭也是人的柔弱之美。人的哭,是生命的体验,也是人生的美学自觉。人生在这个世界,若不会哭,则是一种浅薄。
人伤心于理想之爱的虚幻,更伤心理想之爱的可贵。
哭,似平无能为力。但是哭也可以感天动地。泪也可以流为爱河。
哭,人的高层次醉倒。人一旦到达美的境界,便会哭,尤其是艺术天地。
胭脂泪,不知何人又再为它心醉,又不知几人再为它心碎?这一刻的心痛,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林花匆匆开过,又谢了,但它终究开过,美丽过。虽然匆匆,却已够了。
篇7:故事随笔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天空完了无云。几只小鸟在枝头“唧唧喳喳”着好像在说:“早上好早上好。”
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同学都都在讨论送老师什么,小红也在犯愁送老师什么。突然小红想到老师喜欢菊花,她便想送菊花给老师。
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教师到,小红拿着刚刚采的菊花准备送给老师。到了学校,可是小红怎么也不敢到老师办公室去送花。于是她扭扭捏捏的来到了老师办公室窗前。小红见老师不在,心里不在紧张了。她想“老师可能又为我们工作了一个晚上,去看早读了。”小红插花时想“老师看到了花,肯定会很高兴的。插完花,她想“老师为了我们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这时一个声音传来,小红想可能老师来了,她便蹦蹦跳跳的到另一个老师的办公室去了。
老师为了我们,花费了多少心思啊。有一句话说的好:“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篇8:经典农村扶贫故事
“**”蒙古语,意为“农田河沟”。以沟命名,因此沟系是本地最早种庄稼的地方,故此命名。**村位于**管委会北部,总面积253.5平方公里,草牧场32.36万亩,林地5.65万亩,耕地1.23万亩,牲畜存栏25606头只,主导产业为传统种养殖业。下辖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29户、2772人,其中常住户253户、485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56名。
近年来,按照市委、旗委统一安排部署,市国资委和旗政府办、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及**市兆丰粮油有限公司、**桥头**自治区粮食储备库共同结对包联**村,选派5名优秀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开展包联工作。市旗包联单位紧紧围绕**村实际,以党建为统领,注重“造血式”扶贫,大力发展生态散养土鸡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以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的39户92人下降到目前的5户13人。
党建引领促脱贫
市旗包联单位深刻认识到,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强村党支部是关键,提升党员素质是重点,转变农牧民观念是前提。一是选优配强“两委”班子。近年来,市旗包联单位将“两委”换届选举作为建强支部的重要契机,全程参与和指导,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引导**村党员群众将有能力、敢担当、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人员选进“两委”班子,选优配强带头人队伍,切实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二是强化党员培训教育。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七一”等为契机,驻村工作队与村党支部共同组织开展集中学习、研讨交流、讲党课等活动,在提升党性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的基础上,组织党员学习规模化种养殖知识、党员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以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有关政策,切实提升党员的领富带富能力。三是增强村民脱贫信心。扶贫必须扶志,激发内生动力。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方面经常深入贫困户家中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教育他们树立“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自立自强,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向贫困户大力宣传本村已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通过榜样示范带动,让贫困户树立对美好生活的信心,积极自发地为脱贫致富行动起来。
抓住“鸡”遇强产业
**村山沟多、耕地少、地下水位深、资源缺乏、老弱病残群众多,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市旗包联单位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到东胜、达旗、伊旗等地调研产业发展情况,依托“山沟多”的自然条件,研究确定了以村党支部为引领,大力发展生态散养土鸡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实行“党支部 合作社 农牧户”的发展模式,以合作社集中养殖带动农户分散养殖土鸡,逐步实现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带动本村及周边农牧民脱贫致富。**市兆丰粮油公司以10%的股份入股**村百草地合作社,并派出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促进了合作社运营规范化;建立合作社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农牧民入股合作社增加收入。市国资委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协调市城投房地产公司和市交通投资公司共出资44万元,建成简易鸡棚18组72个,建成420平米的包括鸡舍、饲料房、屠宰室等功能用房,修建水泥路100米;争取旗扶贫产业资金100万元,围封养鸡场地250亩,建成集生态散养鸡产品切割、包装、冷藏冷冻于一体的小型肉联厂,开展养殖配套建设和经营管理。7月,合作社购入3个月大的鸡苗3000只,养殖5个月后公鸡将全部出栏,保留母鸡产蛋,经测算,到12月底,养殖成本约18.5万元,公鸡和鸡蛋销售收入约23.5万元,总收益15万元(其中,净利润约5万元,1000余只母鸡价值约10万元)。以来,旗政府办累计投资275600元,向**村所有贫困户及常住户共发放鸡苗34040只。通过合作社集中养殖和旗政府办发放鸡苗扶持养殖,带动本村农牧民养殖土鸡1万余只,户均增收2200元;计划到,合作社散养土鸡规模达到1万只,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农牧民养殖土鸡10万余只,户均增收5500元。制定村集体经济4:3:3收益分配办法,收益的40%用于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30%用于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30%用于贫困户资助、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等。
发展电商助增收
为拓宽**村及周边地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村成立电商服务中心,旗政府办投资50000元建设了**村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电商服务中心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优势,依托“卖货郎”和**市同圆电子商务等平台,让农牧民通过网络平台服务站完成网上购物、网上售卖、网上缴费、创业培育等业务,使农牧民成为最大受益者,实现“网货下乡”和“农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目前,电商服务中心主要开展电商培训、农副产品代买代卖、快递收发、网上缴费、综合服务、劳动力输出、产品包装设计、村级互助资金运作等服务。合作社计划12月底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生态散养土鸡,销售价格为188元/只,是农村鸡市场价的1.25倍;鸡蛋88元/每箱30颗,每颗鸡蛋约3元,是农村鸡蛋市场价的2倍,进一步提升产品效益,推动生态散养土鸡产业发展,实现集体经济和农牧民“双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今后,在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旗包联单位将与村“两委”班子再接再厉、真抓实干,抓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推动**村科学发展和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篇9:经典农村扶贫故事
“妈妈担心你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那可咋办呀?” “想那么多做甚了,儿子去哪都是好事”“超,你分哪去了?”……
每时每刻,总会有许多声音,时刻萦绕在你耳边。是牵挂,是担心,是不解,是鼓励,有亲人、朋友、老师、同学,永远不会显得麻烦、絮叨,有的只是感动、温暖和对未来的坚定。这源于一次选择。
我是一名山西人,我成为了一名内蒙古选调生。
“爸妈,老乡们搭照的可好了”
“搭照”,是我到**后学会的恐怖故事
有个村庄里住着一对夫妇,他们相亲相爱.生活美满幸福,邻居们都羡慕他们。不久,女主人生了一个儿子,自己却离开了人世。
可怜的丈夫悲痛欲绝,常常以泪洗面,他整天生为喂养和照料没有娘的婴儿操心。
后来,他雇了一个老太婆照管婴儿,边才使他的轻松了些。但奇怪的是:婴儿白天不吃,总是哭个不停,怎么哄也不行;一到夜晚,他就不吵不闹,安然熟睡。
“这是怎么回事儿?”老太婆觉得非常苟怪,决定夜晚不睡觉,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山。
午夜时分,老太婆忽然听见有人轻轻地打开房门,走到摇篮边,喂婴儿吃奶。
第二夜和第三夜也都如此。
老太婆把这事告诉主人。主人请来一些亲戚一道商量,他们想弄清楚,究竟是谁来喂婴儿的。晚上大家都躺
在地板上,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再用大瓦罐罩住蜡烛。
到了午夜时分,屋子的门嘎吱一声被推开了,有人走到摇篮旁,婴儿立刻安静下来。
这时有个亲戚突然掀起瓦罐:只见婴儿已故的母亲穿着白布硷衣,正跪在摇篮旁给儿子喂奶。
就在烛光把屋子照亮的刹那间,那位已故的母亲立刻站起身来,痛苦地俯视着自己的孩子,没对任何人说一句话,便飘然离去。凡是看见她的人转眼全都变成了石头人,而那个婴儿也随即死去。
5:农村扶贫经典故事
时值仲夏,__区__镇__村小杂粮种植基地的谷子、绿豆等长势正旺;黑猪养殖基地里,几十头刚刚吃过食的大黑猪正躺在圈外的凉棚下懒懒地晒着太阳。
村支书__指着隔壁林下经济发展园里2000多只珍珠鸡和贵妃鸡,自豪地介绍说:“这是村里今年引进的养殖新品种,这种鸡肉所含的硒元素是普通鸡的30倍,一只鸡8个月出栏,最低能卖150元,鸡蛋2.5元1颗还供不应求呢。”
__是__区远近闻名的“有想法”的村支书。担任村支书十多年,他先后创办了活畜交易市场,创建了农业合作社,建立了黑猪养殖基地……只要是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产业,他二话不说先带头做起来。
“农村要脱贫,就得靠产业!”这是王支书多年的经验之谈。
这些年,__村党支部按户定位,带领全村1千多户村民发展种养殖等7大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2023年全村集体经济纯收入24万元,2023年预计能突破60万元。产业健康发展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坚强后盾。
2023年精准扶贫工作实施后,__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只有4户。除此外,还有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有33户,高龄或残疾等无收入来源的有11户,在全村户籍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是__和村两委班子在脱贫攻坚之初就达成共识:“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在我们村都是帮扶对象,脱贫致富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他们依据村里的产业基础,确定了“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扶贫措施,以“支部 企业 农户 基地”的模式发展猪产业,带领贫困户、低收入家庭和无收入来源家庭按照符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因户施策,迅速展开一轮脱贫攻坚大战。
62岁的村民王三才早年得了青光眼,现在基本是个盲人,老伴又患有关节炎,行走都困难,老两口一年种地仅有1、2万元收入,光吃药就全花光了,是因病致贫的典型。
__和支部班子在走访中详细了解情况后,根据王三才家实际,制定了让老两口发展养殖业的脱贫策略。
2023年,村支部免费给了王三才家6头猪、1头草驴和30只肉鸡,当年仅卖猪肉一项收入就超过3万元,实现当年扶贫、当年脱贫的目标。与王三才家情况类似的另外3户贫困户,也用相同的策略稳稳地脱了贫。
脱了贫的王三才时刻记着王支书,逢人就念叨王支书的好:“没有王支书和村支部的真心帮扶,我住不上这敞亮的新砖房,更不会有一年2、3万的收入。我要继续跟着王支书好好干,不仅要脱贫,还要致富哩!”
养猪让村里的贫困户都脱了贫,对33户低收入家庭该咋帮?王支书和村支部制定了种养殖结合的帮扶办法。
这些低收入家庭中,有养殖能力的有17户,村支部鼓励他们养黑猪、白猪赚钱,由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新品种引进,如果卖不出去由合作社帮销,同时保证养殖户利润。有种植能力的16户家庭,帮助他们发展种植业,种植的甜菜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给养殖厂作饲料;种植的小米、绿豆、荞麦等绿色小杂粮,由合作社统一包装后在线上、线下销售。
2023年,该村低收入家庭养殖户人均纯收入突破1.1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5000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
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帮扶有多种方法,但对高龄或残疾等无收入来源人群的帮扶是最伤脑筋的。不过,这也难不倒王支书。村支部免费给这部分人群每户5只猪,由村里的养殖厂托管喂养,每年卖猪的收入全部给了这些人,一年纯收入1万多元不成问题。
这样,依托对不同贫困群体的特点对症施策,从2023年至今,__村这三部分主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对于脱贫后如何巩固成果,王支书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会对已经脱贫的户子放手不管,还会‘骑上马送一程’。”
现在,处于巩固期的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依然享受着村里的帮扶政策,他们在村支部带领下努力发展产业,收入越来越高。这么多年带领村民发展,王支书对脱贫攻坚有独到见解:“和企业对接包销农产品,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
这与__区政府近几年推行的“百企帮百村”活动不谋而合。由村里搭建平台,让农民和企业直接对接购销农产品,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还让企业买到放心的农家绿色食品,真正实现了农企利益联结。而由村里创办的“一道烩菜带动一个产业”的__镇“杀猪烩菜节”更是成为该村发展三产的典范。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每年吸引周边上万群众前来体验,不仅促销了猪肉,带动了农家乐,还带动了小杂粮和粉条等加工食品的销售,又是个一举多得的妙招。
如今,全村村民和贫困户在王支书和村支部带领下日子越过越好,但王支书觉得脱贫是个持久工程,脱贫致富的脚步一天也不能停。
这不,最近他又和村支部班子商量着怎么延长养猪产业链,让养殖户收入再多些。欣喜的消息很快传来,今年10月,该村注册的“黑大肚”牌黑猪肉饺子、包子和包装成小盒的熟黑猪肉也将上市销售,估计到时候__村的猪肉又要供不应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