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还金授方》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共11篇)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②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①殍(piáo jǐn):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粮仓。
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2)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每句2分,共4分)
1.有时夜里看书头昏疲倦了,就用冷水浇面。
2.勤奋出成果。
3.范仲淹家庭条件虽然很差,但经过勤奋学习,最终成了胸怀天下的大学问家。
阅读技巧-从形象入手把握主旨
散文中的形象是为表现主题所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一种景物,一种情景,还有可以是一些画面。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具体群体或个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
另外还包括选取的能表现文章主旨的事例和理论,(例如一些叙事抒情的散文、叙事说理的散文都是选取典型的事例来抒情说理的。而历史文化散文是抓住一些文化古迹的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要领会散文的主旨,就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点、意义及背景。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篇8:范仲淹《岳阳楼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仲淹《岳阳楼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__
(2)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___
(3)先天下之忧而优__________
(4)是进亦忧,退亦忧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往今来,像范仲淹这样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你能列举出几个吗?请你列举出来,并简述其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曾经。(2)这里指心理活动。(3)在……之前。(4)在朝廷做官。
2.不因为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
3.“略”。
篇9:范仲淹救灾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仲淹救灾文言文阅读答案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谥号,上文所说的范文正,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死后,朝廷给他的谥号叫文正,所以后人敬称他为范文正。又如宋朝的包拯,死后赐谥号孝肃,故后人称他为包孝肃;岳飞谥号为武穆,故又称**穆;明徐光启谥号为文定,故又称徐文定;清纪昀的谥号为文达,故又称纪文达。
1、解释:①守 ②卒 ③殡 ④具 ⑤泣
2、翻译:
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
②公亟令询之
3、公怃然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大家感慨的样子;②大家忧伤的`样子;③范仲淹忧伤的样子;④范仲淹默不作声的样子。
4、理解:这件事可以用来证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的一名名言:
1.①做太守②死③出丧④备办⑤泪
2.①空闲的日子带领手下官员登上高楼摆酒宴②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他们
3.③
4.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1:《两次还金》阅读答案
《两次还金》阅读答案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③ 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④;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解释: ① 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③俟工(sǐ):等待。④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阅读题及答案
1、用“|”划出句子的停顿节奏。2分
问 | 其银数与封识标记 | 皆合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不敢与家人言之( 这件事) 遂以还之(于是(就))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曾经) 闻其侄有他事南来( 听说)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那官把银子寄在他家多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4、请各用四个字概括这两件事:拾金不昧,寄金不昧2分
5、最后一段中哪一个字有点睛之效?为什么? 2分
穷 拾金不昧与寄金不昧足以表现何岳的人品,尽管“穷”,在重金面前不动心。
译文:
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写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着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
意义:
拾金不昧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中叙述了穷秀才何岳两次还金的故事,表现了何岳的高尚品格,至今仍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