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於子驾豕的阅读及答案(共10篇)

商於子驾豕的阅读及答案

       关于商於子驾豕的阅读及答案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解释] ①商於(wù)子:虚构的人物。②豕(s h ǐ):同“猪”。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虚构的人物。⑤淖(nào):烂泥。⑥服田: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

       说“以”。“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答案:

       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篇2:《商於子驾豕》原文及翻译

       《商於子驾豕》原文及翻译

       原文: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⒇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却发怒还不搭理我,是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宁毋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原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人。”

       解释:

       1、商於(wū)子:虚构的人物。

       2、犊:小牛。

       3、以:用。

       4、乃:于是,就。

       5、豕(shǐ):猪。

       6、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7、宁毋:虚构的`人物。

       8、尤:责备。

       9、过:犯错(此时为动词)。

       10、当:应当。

       11、以:用。

       12、以:凭借。

       13、其:代(牛的)。

       14、之:结构助词,的。

       15、淖(nào):烂泥。

       16、以:用。

       17、几:差不多,几乎。

       18、诏:告诉,告诫。

       19、以,:以为,认为。

       20、服田:驾牲口耕田。

       21、犹:如同。

       22、牧:统治、管理。

       23、以:以为,认为。

       24、以:用。

       25、顾:回头看。

       26、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篇3:《商於子驾豕》译文解释翻译及阅读答案

       《商於子驾豕》译文解释翻译及阅读答案

       商於子驾豕

       原文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解释

       1、商於(wū)子:虚构的人物。

       2、犊:小牛。

       3、以:用。

       4、乃:于是,就。

       5、豕(shǐ):猪。

       6、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7、宁毋:虚构的'人物。

       8、尤:责备。

       9、过:犯错(此时为动词)。

       10、当:应当。

       11、以:用。

       12、以:凭借。

       13、其:代(牛的)。

       14、之:结构助词,的。

       15、淖(nào):烂泥。

       16、以:用。

       17、几:差不多,几乎。

       18、诏:告诉,告诫。

       19、以,:以为,认为。

       20、服田:驾牲口耕田。

       21、犹:如同。

       22、牧:统治、管理。

       23、以:以为,认为。

       24、以:用。

       25、顾:回头看。

       26、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

       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 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 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又没有牛耕田,他就牵一头大猪自西向东耕田。大猪不肯被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说:“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凭借牛巨大的力气能够使土块耕起,凭借牛坚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宁毋子先生说:“如今您用猪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却发怒还不搭理我,是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颠倒是非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那么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治理百姓的人啊?”宁毋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原来是对现实有不平之气的人。”

       主题思想:

       商於子对国家现状很不满,认为国君不能任用贤人来治理国家,于是想办法要奉劝国君和宁毋子。

       这是一篇讽喻性小品文。借古喻今,把朝廷任用无德无才的用人充当地方官吏比作是驾驭猪耕田,形象生动地抨击了统治者不用贤人这一社会问题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

       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悯而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

       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

篇4:酒泉子阅读答案

       酒泉子阅读答案

       酒泉子阅读答案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3.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⑴来疑沧海尽成空:___ __

       ⑵万面鼓声中:______

       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作品以忆潮开始,以梦境结束,把自己置身于观潮的人流中,使全词结构浑然一体。

       B.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雄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表现大自然的伟力。

       C.“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使词句更富有动感。

       D.“别来几向梦中看”句表现了梦醒后尚感钱江潮涌的惊心动魄,留给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

       15.上阕描绘了 的`生动画面,下阕写出了 的壮丽奇观,全词洋溢着伟大自然的美感和和拼搏奋进的激情。(2分)

       16.“满郭人争江上望”句中“争”和“梦觉尚心寒”中“寒”等词用得好,请选择其一进行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3.(2分)⑴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钱江潮涌仿佛倾尽了整个沧海之水、碧浪滔天的气势。(1分)⑵将潮声比作鼓声,渲染出了潮水如“万面鼓声”轰鸣的汹涌澎湃的气势。(1分)

       14.(2分)C(用写实的方法表现弄潮儿身手不凡的英姿。)

       15.(2分) 观潮 弄潮(各1分,从上下两阕的首句来领会。)

       16.(2分)“争”生动表现了人们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盼潮到来的急切心情,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作铺垫。“寒”化实为虚,将种种惊险壮观的景象留给读者去想象;通过描摹心理,表达自己的强烈感受,并间接表现观潮的惊心动魄,与上文实写观潮相呼应。

篇5:《训子》阅读答案

       富翁子不识字,人劝以延师训子。先学“一”字是一画,次“二”字二画,次“三”字三画。其子便欣然投笔,告父曰:“儿已都晓字义,何用师为?”父喜之,乃谢去。一日,父欲招万姓者饮,命子晨起治状,至午不见写成。父往询之,子恚曰:“姓亦多矣,如何偏姓万。自早至今,才得五百画着哩!”

       (解释)(1)训子:教导儿子。(2)恚:怨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分)

       ①儿已都晓字义( ) ②人劝以延师训子( )

       2.文中能表现其子认为自己学有所成时的神态的`一个词是?(2分)

       3.本文是一则笑话,结合实际,谈谈此文给你的启发。(2分)

篇6:酒泉子阅读答案

       试题:

       (1)“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2)结合下片的句子,简要分析虚实结合的手法对表达词人情感的作用?(4分)

       答案:

       (1)使用夸张、比喻的手法;(2分)②描写了潮水涌来时壮观、神奇的景象,(1分) 潮水排山倒海而来,仿佛大海的水都要倒得一千二净,潮水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好像万面战鼓同时被擂响。(1分)

       (2)下片转入对弄潮景象的.描写,“弄潮儿”句正面实写弄潮儿勇敢的身姿、矫健的身手,(1分)“别来”句虚写,以“梦中”“梦觉”的感受,侧面烘托弄潮儿的精彩表演,(1分)突出地表达了对弄潮儿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2分)

       酒泉子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酒泉子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7:楚子阅读答案

       楚子(楚成王)将围宋,使子文(楚前任令尹)治兵于睽①,终朝(zhāo)而毕,不戮一人。子玉(楚现任令尹)复治兵于蒍②,终日而毕,鞭七人,贯③三人耳。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蒍贾④尚幼,后至,不贺。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子之传政于子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zhěn)⑤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在乎是矣。狐偃⑥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搜(sōu,举行搜礼阅兵)于被庐⑦,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xh)可。臣亟(q,屡次)闻其言矣,说礼、乐而尚《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苟林父御戎,魏犨(chōu)为右。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彰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通恭)。于是乎大搜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⑧之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