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家谱记阅读答案(合集9篇)
家谱记归有光阅读答案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阅读题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常不自释
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责备
D.不录于有司
于:表被动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D.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4分)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4分)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4分)
参考答案
1.(3分)C (责:要求)
2.(3分)(B项“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意思是祭祀活动混乱不堪,几乎等同于没有祭祀活动,而不是不举行祭祀活动)
3.(1)(4分)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吊,私,诳,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2)(4分)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间相待的情感。(比,视,从兄弟,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4.(4分)①凝聚族人;②扭转世风。(“凝聚族人”,2分;“扭转世风”,2分;如果答出“纪念先人”、“宣传教化”或“恢复家族秩序”,每点可给1分)
说明文的特点
1、说明的中心鲜明突出。
2、具有科学性。
3、富有条理性.说明文都具有条理性.在说明事物时,要求头绪清楚,井井有条.条理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各种事物尽管错综复杂,但只要经过仔细观察、分析就能找到一定的条理性。
4、语言确切、简洁、通俗生动。
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答题方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篇2:归有光家谱记阅读答案
归有光家谱记阅读答案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阅读题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常不自释
释: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责:责备
D.不录于有司
于:表被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D.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4分)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4分)
9.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4分)
参考答案
6.(3分)C (责:要求)
7.(3分)(B项“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意思是祭祀活动混乱不堪,几乎等同于没有祭祀活动,而不是不举行祭祀活动)
8.(1)(4分)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吊,私,诳,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2)(4分)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间相待的情感。(比,视,从兄弟,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9.(4分)①凝聚族人;②扭转世风。(“凝聚族人”,2分;“扭转世风”,2分;如果答出“纪念先人”、“宣传教化”或“恢复家族秩序”,每点可给1分)
篇3:归有光《山茶》阅读答案
归有光《山茶》阅读答案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下面是归有光《山茶》阅读答案,请参考!
归有光《山茶》阅读答案
山茶
归有光
山茶孕奇质,绿叶凝深浓。
往往开红花,偏在白雪中。
虽具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
吾将定花品,以此拟三公。
梅君特素洁,乃与夷叔同。
注
三公:古时辅佐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
夷叔:商末的伯夷、叔齐兄弟俩,二人互让王位,谦恭揖让的美德广为传颂。
一
(1)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山茶花的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叶深绿、花红艳,山茶花具有色彩艳丽的特点。②端庄高雅,有富贵姿,而没有妖冶容。③有坚贞的品质,开在白雪中,岁寒而不凋。
(2)①托物言志。借山茶花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有着崇高品格的人物的无限景仰与赞赏之情,也寄寓着高远的襟怀。②映衬。以雪的洁白来映衬山茶花的艳红、叶的浓绿,借用松柏衬托山茶花坚贞的品质。
二
1.本诗的前四句、中间四句各描绘出山茶怎样的特点?
2.全诗表现了对山茶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本诗前四句通过写茶叶深绿、花红艳来着重描绘山茶的.色彩艳丽。中间四句着重描绘山茶的可贵品质(或:花姿丰盈、端庄高压、凌寒傲骨)。
2、本诗表现了对山花的赞美之情(或“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对有着高尚品德的无限景仰于赞赏的感情。
篇4:《明史 归有光传》阅读答案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5:《明史 归有光传》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