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导学练习答案(合集10篇)
《夜雨寄北》导学练习答案
一、目标导学
1.朗读、欣赏、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解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赵翼( ) 冀州( ) 风骚( ) 搔首弄姿( ) ....
涨秋池( ) 涨红了脸( ) ..
(2)了解。
李商隐,字 ,号 , 代诗人,和 被称为小“李杜”。《论诗》的 , 代诗人,著有《 》等。
2.再读课文,初步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夜雨寄北》: 《论诗》: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学习《夜雨寄北》。
1.解题。试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内”即内人,妻子。你的看法如何?
2.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
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4.本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三)学习《论诗》。
1.“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从这两句看,诗人是不是在故意贬损李、杜?
2.“江山代有才人出”中“江山”指什么?
3.“各领风骚数百年”中 “风骚”指什么?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你如何理解诗人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解释下列诗句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1)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
(2)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 ; 话:
2.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3.对“至今已觉不新鲜”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让人觉得不新鲜了。
B.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俗的、旧的、陈腐的东西了。
C.李杜的诗与现今社会现状不能扣合,缺少时代气息。
D.李杜的诗篇尽管精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也会逐渐不适合后世读者的口味。
4.名句默写。
何当共剪西窗烛, 。
江山代有才人出, 。
(二)课内阅读。
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对赵翼的《论诗》,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口传诵,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已觉得不新鲜了。
B.后两句是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
C.诗人认为李白、杜甫的诗也有其时间的限制,流传一阵后就没有生命力了。
D.“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文学写作的事叫“风骚”。
2.诗中的“风骚”是指什么?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是要表现什么样的诗歌创作的主
张?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
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
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
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
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乐的谈话材料。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认为它为读者喜欢的原因是
什么?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
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2.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
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
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学后反思:
《古诗二首》答案
二、自主预学
1.(1)yì jì sāo sāo zhǎng zhàng
2.《夜雨寄北》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论诗》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
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
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三、互动探究
(二)学习《夜雨寄北》
1.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释很合适,解为寄给住在北方的友人也可以。
2.还起着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不相同。前一处是实写眼前的场景,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的和妻子团聚后烛光下共话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3.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4.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三)学习《论诗》
1.不是。这里所谓“不新鲜”,是从读者的审美感受的角度说到。尽管李、杜的诗篇万口传诵,人们仍然需要欣赏新的作品。
2.江山,这里指祖国河山。
3.“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泛称文学。
4.诗人认为,各个历史时代都会出现杰出的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李、杜之后,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宋代的王安石、苏轼、陆游等著名诗人,都以富有创造性的诗篇,开一代新的诗风。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1)什么时候才能 (2)再 谈论
2.D
3.B
4.却话巴山夜雨时 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课内阅读
1.C
2.诗中的风骚是指文学才华,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是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
3.A
4.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对妻子的关切和爱恋,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体贴入微,情深意切。
五、拓展阅读 1.C 2.A
篇2:李商隐《夜雨寄北》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商隐《夜雨寄北》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阅读练习及答案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分)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2分)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话]: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2分)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2分)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分)
(7)诗中表达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1分)
(8)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2分)
答案:
(1)、李商隐 ;
(2)、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3)、(略);
(4)、D;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分)
(8)(2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二:
1.“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怎样的情感?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答案
1.点名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4.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5、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很高,特别是他的咏史诗和描写爱情的““无题””诗,影响很大。
6、 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爱情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7、 “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答: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三: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 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的思想感情。后两句通过设想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2. 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3:夜雨寄北
朝代:唐代
:李商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及解释
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解释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 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赏析
1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霍松林) 。
4、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
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李商隐的诗里并不多见,他大部分作品以词采“华艳”着称。这首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一般说来,近体诗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却好像刻意地重复着“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而巴山夜雨,也确实成为全诗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意象。这一意象在诗里出现两次,但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对其说法不一。《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冯注:"语浅情深,是寄内也。然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当仍作 “寄北”。“因商隐妻卒于大中二年春末夏初,故冯《谱》张《笺》均以为商隐曾于大中二年(848)有一次短期的巴蜀之游,期间作此诗寄给北地的妻子。”然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力辨所谓巴蜀之游并不存在。刘、余《集解》亦指巴蜀之游为虚谬。又杨柳《如何确解李商隐诗》一文认为此诗应是大中二年商隐自桂林柳幕北归途中淹留荆、巴时所作,时间为夏秋之交。刘、余《集解》辩驳曰:“唐人诗中巴山多泛指今四川境内之山……未必具体指大巴山或巴东县南之巴山。”“此诗情味,显系长期留滞,归期无日之况,与客途稍作羁留者有别。……当是梓幕思归寄酬京华友人之作,确年不可考,约在梓幕后期。”这首诗作于一个秋雨之夜,文字较平易,但语气亲切自然,回环往复,感情深挚绵邈,十分动人。且情景相生,凡景语皆为情语,厚重蕴藉,意远韵长。《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曰:“唐诗如贵介公子,风流闲雅,观此信然。”《玉溪生诗意》曰:“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4:改写夜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是说不定哪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在窗前,静静的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觉到了幸福,感觉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篇5:夜雨寄北读后感
《夜雨诗意》这篇文章出于余秋雨之笔,是一篇散文。初次看到这篇文章,我就被它的题目所吸引。
夜雨诗意,有着多么浪漫的情调,多么古朴的韵味啊!
这让我想起了李商隐着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脑海里不仅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我”在夜雨中挑灯作文,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我”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淅沥的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泞。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也没有什么会干扰“我”对远方的妻子的思念。“我们”“共剪西窗烛”的幸福场景历历在目,一丝甜蜜涌上心头,溶解了雨夜的冰凉……
我不禁想起了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那份已丢失的安恬的心境,去感受夜雨的诗意。
篇6:唐诗《夜雨寄北》
年代: 唐 :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篇7:《夜雨寄北》李商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锦瑟》解人难”,所谓“诗家都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我们用了两三个星期的时间,从“昨夜星辰昨夜风”开始,一直讲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去挑战诗史上的千古难题,去解读“一片伤心画不成”的李商隐(李义山)。这个过程,说实话,既让人陶醉,又无比艰难,甚至我感觉自己都被李义山诗里的情绪所感染,在这一首首经典之作的揣摩与解读过程中,真有衣带渐宽、为伊憔悴之感。当然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努力、我们的解读,至少能够自圆其说,能够有独立之见解,成一家之言,如能达成这样的目的与效果,那就“衣带渐宽终不悔”了,为伊憔悴也心甘。
当然因为我们主要解读的是李商隐的《无题》诗和他的《锦瑟》,所以也有朋友跟我交流说,“郦老师,你的观点是不是也太极端,李商隐除了这些爱情诗,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诗啊,包括政治诗、咏史诗,恐怕不能说他只活在自己爱情诗、无题诗的精神世界里吧?”这个问题问得也蛮好,据学者的整理和研究,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存诗六百一十四首。作为进士出身的传统士大夫阶层,李商隐当然要关心政治,关心时事,他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和咏史诗,留存下来的大约有一百首左右。除了政治诗和咏史诗,还有很多咏怀诗和咏物诗,当然还有很多应酬和交际之作。这些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千古名篇和名句,在诗史中不朽地流传着。比如“历数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出自李商隐《咏史诗》二首.其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比如“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出自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_》,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比如“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出自李商隐《晚晴》,“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比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比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出自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比如“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出自李商隐的作品《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当然还有我个人特别喜欢的那一句“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出自李商隐《北青萝》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简直就可以和他那一句“只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出自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相媲美,可以分别成为李商隐人生与爱情里的两句宣言。
除了政治诗、咏史诗、咏怀诗、咏物诗、应酬交际之作,李商隐诗作中,最为典型的一类当然就是他的情感诗、情爱诗。我们说他面对现实的沉重,从万丈红尘里毅然转身,回到内在的精神世界、回到他挚爱的情爱世界,并不是说他完全对外在的世界就是心如死灰,不闻不问,如老僧入定一般脱离万丈红尘;我们是说他用爱情诗、用情与爱建构起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生命、情感与信仰的支撑。当然,即使是情爱诗,像《无题》、像《锦瑟》,李商隐的笔触幽深婉转,让后人如坠五里雾中,但除了这一类幽情、婉挚让人难以索解的情爱诗,李商隐也写了很多明白晓畅的情爱诗,比如我们今天要讲解的这首著名的《夜雨寄北》。
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七言绝句构思精巧,却又浅显晓畅,成为千古名篇。可是,只要涉及李商隐,就像他的这个名字一样,“商隐”,大概再明白晓畅的诗篇也会引来重重地争议。比如这首著名的《夜雨寄北》,它到底是不是爱情诗?他到底是写给谁?是写给妻子,还是写给友人?居然都成了有关李商隐诗作争论的焦点话题之一。
《万首唐人绝句》(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开启了宋代专选唐绝句的热潮,许多唐人绝句藉此保存下来。版本刊刻较为复杂,洪迈二次刊刻此书,定为一百卷本。宋人吴格对其部分修正,宋人汪纲重刻此本,因另析出六言诗为一卷,改为一百一卷。此书宋本已佚,有明刻本两种存世。明嘉靖陈敬学据汪本重刻。明万历赵宦光因洪迈原编舛误较多,再作校订补充,重新编定,改为四十卷。)中诗题是《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了,如果是这个诗题的话,那毫无疑问是写给妻子的。但是很多版本中又把它题做《夜雨寄北》,而且据学者考证,李商隐原题大概就应该是《夜雨寄北》。所以,这北方的人里就不一定只有佳人了,北方有佳人、还有亲人、还有友人。所以我经常感慨李商隐(李义山),还不如直接把这首诗写作《无题》,并入他的《无题》系列,反倒不会有那么多无厘头的争议。当年霍松林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主笔《夜雨寄北》一篇,明确主张这是写给妻子的爱情诗,后来还遭到有些人的质疑。霍老还曾经亲自作文一一列答(霍松林写过一篇《关于李商隐<夜雨寄北>的理解》——答丘汝腾先生),成为学界的一桩公案。当然即使到现在,也还是有人认为这首诗不是写给李商隐自己的爱人王氏,而是写给友人的,甚至有人就认为这就是写给他的好朋友温庭筠的。当时“温李”并称,两人的情诗创作又有相通之处,皆深情婉转之至,而且除了他俩还有一个段成式,三人诗文风格也非常相近,巧的是三个人在族中排行都排十六,所以他们的诗风文风在当时并称为“三十六体”。这个“三十六”是三个排行十六的人他们的诗体文风。
因为李商隐和温庭筠的关系,所以有人主张这首《夜雨寄北》就是写给温庭筠的,甚至现在中小学教学里头涉及到这首诗,现在也开始有这样的声音,认为这首诗是写给友人的。主要论据除了诗题《夜雨寄北》不是《夜雨寄内》,还有首句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个“君”字,按道理应该指的是男人。要是女人的话就应该用“卿”了。还有一点,就是“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西窗”,主张“朋友说”的人说“西窗”就如同于“窗友”、“同窗”,这应该是西屋之书房之意,肯定不是深闺之中。既然是在书房里“何当共剪西窗烛”,那一定就是在和同窗好友在聊啊。除了这些深文周纳(深文周纳,汉语成语,出自《史记·酷吏列传》,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式的揣测,最重要的一条证据就是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因为有明确的 “巴山夜雨涨秋池”之说,像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万首唐人绝句》 中国唐代绝句诗总集。宋代洪迈编。迈(1123-1202),字景卢。洪迈辑唐人绝句5000多首,进呈宋孝宗后,复补辑备足万首之数。原本100卷,每卷100首。凡七言绝句75卷,五言绝句25卷。末附六言绝句1卷。此书汇集了唐代诸家诗文集、野史、笔记、杂说中的绝句诗,有保存资料的劳绩,但为凑满万首,不免滥收,窜入少数非唐人作品。并且有割截律诗为绝句,一人之诗分置几处等现象。《万首唐人绝句》有明代陈敬学仿宋刊本。)中则主张是作于大中二年的秋天,说这时候李商隐有一次游巴蜀之行,但后来详细考证,认为这个时间李商隐并没有所谓的游巴蜀之行。那么这样一来,考察李商隐的生平年表,大多数人认为他这首诗应该作于大中五年。当时,西川节度使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邀请,李商隐最终接受了邀请,入川做柳仲郢的参军,也就是入了柳氏的幕府,其后他在四川的梓州度过了四年的幕府生涯。李商隐应该是大中五年的秋冬入川的,但是关键的问题是,他心爱的发妻王氏在大中五年的春夏之间就病逝了,所以“朋友说”的人主张说,李商隐再悲伤、再痛苦,寓居“巴山蜀水凄凉地”的他,也不可能写给已然逝去的妻子,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们逐一来看这些证据。首先诗题,历史上既有《夜雨寄内》的诗题,又有《夜雨寄北》。事实上我也认为李商隐原来应该写的是《夜雨寄北》,而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里头,大概、有可能是根据诗意改成了《夜雨寄内》。为什么呢?因为李商隐写给他的爱妻王氏的诗里头,从来几乎都不用“寄内”这样的标题。比如他的《摇落》(摇落伤年日,羁留念远心。水亭吟断续,月幌梦飞沉。古木含风久,疏萤怯露深。人闲始遥夜,地迥更清砧。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滩激黄牛暮,云屯白帝阴。遥知沾洒意,不减欲分襟。)、他的《凤》(万里峰峦归路迷,未判容彩借山鸡。新春定有将雏乐,阿阁华池两处栖。),这两首其实都是写给他的发妻王氏的,可是他都不用所谓的“寄内”诗这样的诗题。我们前此反复说过,李商隐的情感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向来幽婉深挚,他甚至为此创出了《无题》系列,所以他在写诗的时候,尤其是在诗题上经常是不走寻常路的。常人喜欢写“寄内”,他可能就要写一个“寄北”,又怎知这个“北”不就是指的北方的家人与爱人呢?《锦瑟》解人难”却人人爱诵“锦瑟无端五十弦”?为什么“虽恨无人作郑笺”,可不论是不是诗家 “都爱西昆好”?为什么我们每一颗心都能因“昨夜星辰昨夜风”而生怅惘,都能因“心有灵犀一点通”而生温暖,都能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而生感动,都能因“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未妨惆怅是清狂”之叹?这是因为我们要在这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这是从李义山到我们每一颗心灵里的真实的呼唤与宣言。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这就是李商隐,这就是李义山。
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鉴赏
篇8:李商隐《夜雨寄北》
朝代:唐代
:李商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9:夜雨寄北李商隐
年代: 唐 :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鉴赏: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思归的急切心情。
0:《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