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能忘却的纪念散文(共11篇)

清明,不能忘却的纪念散文

       清明,不能忘却的纪念散文

       清明前夕,两位在南方生活的老同学清和平相约从不同的城市、乘同一次高铁回家乡为亲人扫墓插青。我原本待清明小长假回老家的,但听说老同学提前回来,终是抵挡不住一份友情、乡情,我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只为陪老同学一起重走故乡路。

       这天早上,在县城的老同学春哥带我们吃到了地道的家乡早餐,一碗鳝鱼面,一块油榨糍粑,那是纯纯的家乡味道。随后,按约定的时间和行程,春哥的儿子浩用专车送我们回老家插青祭祖。

       家乡的路还是原来的路,因有一处修桥常塞车,车只得绕道从一村级小路前往。约一小时后到了家乡黄歇的老街,这是我们此行的2:不能忘却的纪念

       不能忘却的纪念

最近影院上映了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南京!南京!》。近年来,随着一部部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影片的上映,有关这场灾难的一幕幕历史记忆正以黑白影像的方式被还原和唤醒。

       这一场灾难不仅仅只是中国人自己的记忆,美国人拍摄的《南京》,德国人拍摄的《拉贝日记》,《张纯如》都是从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1937年日军占领中国南京之后的大浩劫。然而,这一史实却被日本人否认这一事实,甚至改编国内历史教材,误导新一代人和不能正视历史的态度是国人不能接受的。南京城每年“12・13”大屠杀纪念日的警报声无时无刻都在提醒国人――勿忘国耻。距离那段伤痛、屈辱的历史已经七十多年了,七十多年有多长?很长。七十多年可以把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变成步履蹒跚的老人。七十多年也不长。七十多年前一幕幕惨绝人寰仍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作文网

       我相信这些影片不仅是要控诉日军的恶劣行径,表达对受难同胞的悼念。导演更想让我们在走出影院后,在生活中能珍惜这难得的和平美好时光,对战争、对民族、对人性有更深刻的思考。借陆川导演自己的话说:“战争会释放人类内心的黑暗,这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希望将来不再有战争。”

篇3:《不能忘却的纪念节选》阅读及答案

       《不能忘却的纪念(节选)》阅读及答案

       ①黎明,草地上有一层亮晶晶的露水,像闪动着无数可爱的眼眸。一头鹿急不可待地从树林里径直走到草地上。鹿是动物中的唯美主义者。早晨有露水的草地让它的内心有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它站在草地上,让初升的太阳把它的影子投射到它的蹄子下。它不时地转动着头颅,一会儿欣赏健美躯体的影子,一会儿欣赏修长的四肢,还摆出一些造型欣赏着自己,一双毛茸茸的漂亮的眼睛在注视露水中的自己时也含情脉脉。

       ②有一次天下雪,我到小河里去提水,刚走到河边,从前面传来一声嘶哑的嗥叫,我回头一看,是一头鹿。这头鹿一定饥渴难忍,从树林里走到河边来畅饮一番。鹿连喝水也极为讲究,平时喝从高处流下的涧水,下雪天也会长途跋涉到小河边去喝河中的清水。因此,危险时有发生,它们常常受到猎人的枪击和猎狗的追逐。

       ③我面前的这头鹿同样处于生命的危险之中。它的两只蹄子插入冰中拔不出来,急得它一声声嗥叫。噢,几小时前,饥渴难忍的它跑到河边一头扎入河中畅饮起来,等喝痛快之后才发现两只蹄子拔不出来了。我仔细观察它,发现它长得很肥硕,我断定它是一头两岁多的鹿,这个年龄的鹿,肉最好吃。我抓起两块石头扑过去准备猛击它的头,它连连嗥叫,并躲闪着我的进攻。应该说,它的躲闪非常成功,把头扭来扭去,致使我的进攻连连失败。

       ④我停下来,发现它已经不恐惧了,只是冷静地注视着我。很显然,如果我再进攻它的话,它仍然可以巧妙地躲开。我突然觉得它变得高大起来,从它矫健优美的四肢中透出一股摄人魂魄的力量。它的头上有一对尖利的角,像是威胁似的向我晃一晃,似乎是在告诉我它有这样的武器,可以对我实施强有力的反击。

       ⑤疯狂的风暴再次在我心中涌起,我又抓起两块石头扑了过去。它突然大声嗥叫着将两只蹄子从冰中拔了出来,冰哗啦一声被弄碎,溅起一片刺目的光芒。突然我变得恐惧了,内心疯狂的.风暴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是一阵寒冷和战栗,我手里的石头掉在了地上。它一跃跳上了岸,但跑了几步后又转身回来了。我以为它要报复我,就赶紧又捡起石头握在手中,它愣愣地看了我几眼,向刚才站立过的地方走去,从我身边走过时,眸子里有一种罕见的平静。它径直走到刚才站过的地方,用嘴把蹄子弄碎的冰一点一点地推进河中,冰面上变得干干净净,只有两只蹄子插入时留下的两个洞眼。我为它的举动感到吃惊。此时此刻,应该说它仍处于生命危险之中,但它却听从了内心的命令,完成了一次唯美的举动。它慢慢地走了,我目睹着它的背影,觉得它身上有一种力量与美的威慑在改变着我的内心。

       ⑥多少年过去了,我忘不了它在危难时表现出来的冷静、勇敢,以及对美的呵护,那是一片天空,被我珍藏在记忆中,经常映照着我的心灵。

       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内容。

       ①我面前的这头鹿同样处于生命的危险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疯狂的风暴再次在我心中涌起,我又抓起两块石头扑了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鹿是动物中的唯美主义者”,从全文看,鹿的“唯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简要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一会儿欣赏健美躯体的影子,一会儿欣赏修长的四肢,还摆出一些造型欣赏着自己,一双毛茸茸的漂亮的眼睛在注视露水中的自己时也含情脉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突然觉得它变得高大起来,从它矫健优美的四肢中透出一股摄人魂魄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对鹿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插入冰中的两只蹄子拔不出来;将受到我的进攻。

       ②用石头攻击并杀害鹿。

       2.欣赏迷恋自己身体的美;要喝清澈的涧水和河水;冒着危险清除冰面上的碎冰。

       3.①运用拟人手法,写鹿欣赏自己躯体、四肢和造型的美,具体表现鹿是爱美的动物。

       ②通过写“我”对鹿的感受,表现鹿在受到攻击时的机智、冷静和勇敢。

       4.情感变化:由残忍到恐惧,再到敬畏;突出了在危难中要有冷静、勇敢的品质和追求美、崇尚美的生活态度。(意对即可)

篇4: 不能忘却的村庄散文

       不能忘却的村庄散文

       在西海固,一年最美的季节莫过于秋天。我童年里生活过的村庄――西坡洼也是如此。一到秋天,草木繁茂,田野墨绿,在灿烂的阳光下,沿着山梁温柔的曲线望去,到处郁郁葱葱,到处呈现着山野的清新。

       每次回家,上到山顶,我不会急着将我的两轮摩托车径直地骑进村庄,而是将它停放在山顶的那个烽火台下,然后习惯性地在它的周围走上一圈。二十多年前,这里住着一户人家,家里的老人曾在冯玉祥将军麾下当兵。我放牛的时候,经常听老人给我讲将军的故事。如今老人已经过世,他的儿子,据说落户到银川郊区一个叫黄羊滩的地方了,留在这里的仅仅是一两处残垣和我记忆中模糊的面孔。

       西坡洼兴旺时有三十来户人家,现在仅剩六户人执着地守着这个即将名存实亡的村庄。然而这些人家,自他们产生的那一天,就被沟壑梁峁这些字隔开。那些窑洞或者土房依照山的走势,静卧在各处,彼此之间依靠温暖的炊烟搭桥,依靠从树梢上掠过的风传递音讯,依靠夜晚昏暗的灯光相互照亮,依靠着牛的蹄花与犁铧翻出的新土过着节俭的日子。

       近年来,见缝插针的工业文明强有力地冲击着古老而迟缓的农耕文化,西坡洼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土地,在城市或城市边缘地带重新扎根,接受另外一种新鲜、浪漫、刺激、富有激情的生活。但同时也夹杂着艰辛、疲惫、酸楚和泪水。每次回家,总能看到没有屋顶的房子,长满了杂草的院落,不长庄稼的土地里跑着山鸡、野兔的影子。这种无法改变的事实,遵从着自己的秘密走向,从熟悉的记忆里一点一点消失。也沿着我的血脉,一滴一滴渗进骨髓,在不经意之间模糊起来。

       我在西坡洼生活了之后,就像一只羽毛丰满后的鸟,飞离了巢穴。但并没有彻底离开,时不时地盘旋在她的上空,看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他们――总是扶着犁铧,在土地里吆喝,背上背一捆青草,手里提一把铁锹,在咳嗽声里算是相互打过了招呼。那样自然,那样淳朴。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独自在西坡洼。去往我家最远处那块地的小路上长满了厚厚的冰草,踩在上面,柔软而光滑。

       路不宽,但有坡度,坡度不算陡,走得久了,还是有点乏。我在开满了野花的地埂旁,随便坐了下来。眼前是一片已经出了穗的谷子,负重的身体似向大地感恩一般,低着头,弯着腰。微微泛黄的谷穗被浓密的叶子遮掩着,地上新长的蔓草顺着谷杆肆意攀爬,嫩绿的叶片与谷叶缠绕于一处,牵一发而动全身。用手豁开这密密匝匝,深入其间。我的视线完全被阻隔,耳朵里只有谷穗与谷穗、谷叶与谷叶相互接触时发出很有节奏的声响,声音并不美妙,谈不上天籁之音,但这是来自粮食的声音,它响得很纯粹,响得很朴实。闭上眼,躺在谷地里,一层一层的绿色在眼皮上萦绕,凉凉的,又薄如云翳。顺手拉下一根谷穗,轻放在脸上,毛茸茸的痒,让人惬意得几乎要产生睡意。

       寂静。清馨。

       似乎听见人的声音。似乎有麻雀从谷地里飞起的声音。眼前的叶子开始细密地抖动起来,我该走出这原本就不属于我的地域。

       是的,是人的声音。人的一声高喊,惊扰了正在谷地里啄食的麻雀,一大群麻雀疾速地从谷地里飞出,在空阔的天域里盘旋了片刻,就落在一棵树冠很大的柳树上。这些麻雀,没有谁指挥,也没有谁喊口令,很整齐,很集体地飞起又落下,不留任何印迹。

       站在地头上吆喝麻雀的这个人姓刘,远远地我就听出了他的声音。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跟在他的屁股后面放牛,他的声音再熟悉不过了。一直记得他是个无忧无虑,时常乐呵呵的人;一直记得他带领着我们一群娃娃偷生产队里的豆角、葵花、洋芋、杏子、苹果的事情。要是谁被大人们抓住了,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说是刘侉子指示我们干的,大人们一听是刘侉子,也就罢了。刘侉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得脑膜炎死了,她的母亲领着比他小的弟弟改嫁去了山西,留下他和他奶奶过活。他奶奶死后,他就成了西坡洼的“官娃”,走进谁家吃在谁家,睡在谁家,因此,刘侉子就成了我们寻欢作乐、偷鸡摸狗的挡箭牌。

       他坐在地头上,勾着头,全身心地拧着草绳。我从谷子地里走出,悄悄地绕到他的身后,双手蒙住他的眼睛,他居然没有惊讶,也没有大喊,这倒让我有些尴尬和窘迫。然而,就在我放开双手的时候,我看见他的头发开始黑白参半了。他还不到60岁,和他没有见面也就一年半载,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他依然没有停止手中的活儿,耐心而仔细。柔软的草,一根一根被他粗糙宽大的手掌缓慢地搓了过去。这草绳就像从他身边溜过的光阴,那样细,那样长。我说都什么年代了,还搓草绳,哪儿用得上?他说拴羊。退耕还林了,羊不让出山,只能圈养在家里。圈养,会使羊寂寞的。羊和人一样,时间长了,会心慌,也需要出去溜达。看看山,看看田野。但羊现在没有人自由,要被拴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而人,想走哪儿就走哪儿,只要有钱。

       我看见老刘在说到人的时候,抬起头,向固原城的方向张望了好一会儿。

       老刘叹了一口气,缓慢地说,这个娃娃,叫他回来,他偏偏不回来,固原城里有啥好的。我知道他说的这个娃娃就是他儿子。他儿子结婚后,就进了固原城,小两口在城里打工,据说还能过。但命运往往不是人的力量能左右的。大约二十天前,他的儿媳接孩子回租住的家,遭遇车祸,一个四岁多的生命瞬间结束了。他说他太后悔了,要是不同意儿子进城,那么,他的小孙子现在或许跟在他的屁股后面,爷爷,爷爷地喊个不停。他会给他的孙子抓蚂蚱、抓松鼠、用弹弓打麻雀……然而现在,跟在他身后的只是一些记忆,一些幻化,一些悔恨和哀叹。

       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过得好一些,就像一株没有语言的草,也渴望经常得到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我能理解老刘心里的痛楚,但又不知如何去安慰他,只能说:老刘,心放宽,人要几十几节活呢。

       我原本是要到我家那块地里去的,遇见了老刘,也就没有心思再去那块地里。那块地与我好像已经没有了什么瓜葛,因为在这之前,父亲已经把它租给了别人。一个在土地上行走了一辈子的人,最终又遗弃了土地,我很难说清楚这种变迁的缘由。父亲是这块土地的主人,我理应是这块土地的法定继承人,然而,我的父亲将它有条件地“过继”给了别人,我再去看它,长在这块地上的粮食肯定会指着我的后背说:你出卖了你的衣食父母,并让它们改姓易名,你还有什么脸站在这里对它指手画脚。是啊,我们遗弃了土地,意味着我们遗弃了粮食,遗弃了温暖,最终会落下什么样的报应,我有时会问我自己,但一时又无法回答自己。

       阳光好得无可挑剔。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地方,漫无目的地行走。已经很少有人的足迹在这里出现,牛羊的足迹也越来越少,肆意延伸生长方向的蔓草牢牢地攀爬在一些大草的茎秆上,接吻一样甜蜜;野鸡在蒿草丛里呆头呆脑地张望,咕咕咕的声音不知被什么惊扰,一时戛然而止;一群出世不久的小兔茫然地追寻着母兔的足迹;一棵向日葵孤独在空荡荡的地里,个儿不高,头颅低垂,明显营养不良,即使那个叫梵高的落魄男人站在它的面前,仅这一点点黄色,很难表达他与众不同的思想。

       多么宁静的秋日山野,多么单纯的秋日午后。我的行走明显是一种多余,一种无端地闯入。有风掠过,是的,是风。风是村庄的使者、守护者,它们涂抹着村庄一年四季的色彩,也涂抹着我此时的心情。风将我重新吹进村庄。

       这些熟悉的院落,是残存在生命里的温暖。尽管,守护它们的门被挖了去,屋顶被拆了去,长在院落周围的树也只剩下一截木桩……破败、腐烂、死亡在村庄里不断地上演,但从它们身体上走过的时光,总以宁静的形式熨帖着我们对土地的思念,对亲情的追忆。

       站在旧日的小学前,门被紧锁着,窗棂上的玻璃已落上了厚厚的尘土,用手使劲地抹去,依稀能看见依然摆放整齐的桌凳。哪一张是我曾经坐过的呢?和我一同坐过这些凳子的人,他们现在又去了什么地方?黑板不怎么整洁,有泥水在上面流过的痕迹,一溜一溜,仿佛眼睛里流出的泪痕。在这间如今破败的房子里,我度过了童年的很大一部分时光。快乐、自由、无忧无虑。关于学习,大人们不要求,同学之间也不攀比,我们的幸福与现在的小学生那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坐在学校的门槛上,我似乎看见曾经落在这些旧物上的时光,如今又从旧物的表面升了起来,那样缓慢,那样悠长。而那些曾经远去的童谣也在旧物的.光芒里复活:

       小兵小,快快长,

       长大瞅个女班长;

       手表一挎准备谈话

       皮鞋一蹬准备结婚

       ……

       和我们一同唱这首童谣的“小兵”们,如今一个个长大,且接近不惑之年,但又一个个远离了童谣飘出的地方。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将这首童谣传唱给他们的孩子,我在写此文时,随便唱了出来,而我的儿子说我在给他灌输不健康的思想。我说这是一个叫西坡洼的村庄灌输给我的不健康思想,多少年来,我一直念想着这个思想,并在这个思想里一次次失语。

       暮春

       当一年一度的春天的阳光再次落于这个叫西坡洼的村庄,时光仿佛飞鸟,在我的身上,已飞去了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的时光,对于我似乎是一次远离之后的又一次亲近。而对于这个西海固腹地的村庄,又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同一片地域,三十年前与三十年后似乎不曾变化,就如同一篇小说,看到了它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那些情节就只能通过想象了。而我,现在依然像站在三十年前的村庄。一群银灰色的鸽子飞过院落的上空,划出自然优美的弧线之后,整齐地落在发黄的麦草垛上,它们的飞翔比此时的阳光更加灿烂。一只毛未脱尽的黄狗平展展地卧在草垛的阴凉处,红红的舌头从嘴里吐了出来,一张一弛的呼吸使舌头很有节奏的一伸一缩,它神情专注地仰望着这群鸽子,忽然,鸽子弹起的一小块土疙瘩,跌落在了狗的耳朵上,它的吠声顿时四散,群鸽复又飞起。一小股风,悬浮起几根麦草,在空气中缓慢下落。静卧在墙根处的两头秦川黄牛微闭着双眼,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鸽子的飞翔与狗的吠声似乎与它毫无关系,事实上也真没有多大意义。这些都是三十余年来挥之不去的记忆,今天重新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体验到一种来自心脏深处的朴素与亲密。

       面对一成不变的阳光与似乎一成不变的村庄,七岁多的儿子异常兴奋。他的一双小脚,正在极力追赶牛的蹄花,那样子让我无端地想起三十年前的一件事来。种了一天的豌豆,一对黄牛依然迟缓地在地里走着,父亲扬起的皮鞭偶尔落在牛身上,牛自然会加紧走上几步。母亲的左臂上,挎着一个像涂了一层铁锈的竹篮,右手不停地将篮子里那些在我看来有些倦庸的豌豆一颗一颗地丢进犁沟里。我像一只听话的小狗,形影不离地跟在母亲的身后,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跟着,其实我什么也不会干,就是要跟着他们不停地走。

       日近黄昏,牛和人都有些累了,父亲、母亲和一对牛都暂时停止了作业。而此时的我,总在两头牛的面前跑来跑去,偶尔摸摸牛的耳朵、眼睛、犄角、还有它们渐渐瘪下去的肚子。当我的手摸向一头牛的尾巴时,另一头牛开始愤怒地冲向了我。牛的愤怒似乎一瞬间就结束了。牛愤怒后留下的结果是:我被牛抵得仰面朝天,犁也折了,尚未种完的半袋豌豆,被牛踩破后撒在了地里。父亲的鞭子打完了牛之后,开始甩向母亲,之后又打了我。

       此时,天已完全黑了。北方的暮春,早晚的气温还是很低的。母亲背着我,我能感觉到她身上的温暖。一路上父亲和母亲谁也不说话,只有迟缓的脚步声回荡在空辽的山沟里。半夜的时候,我无端地从被窝里爬了起来,开始不停地哭。母亲埋怨父亲打了我,并喋喋不休地说,不就撒了半袋豆子,你看把娃娃打成啥了?那时,我被父亲抱在了怀里,母亲用笤帚不停地扫着门槛,说是给我叫魂。村里的大人们都会这样的,自己的子女被什么惊吓后,说是魂被吓跑了,于是就开始叫:某某回来,某某回来。男人在前面喊,女人在后面应。回来了,回来了……父亲和母亲也喊着同样的话。他们的声音在夜的苍穹下不断地扩散,扩散在我的魂魄丢落的地方。

       在经历那个铭心刻骨的夜晚时,我大概也就儿子这么大,七岁多。而现在我已如同父亲当年打我时的年龄,母亲呢?她的魂魄早已飘然天庭,我肯定是叫不回她的魂魄的。

       阳光依旧很好,透过玻璃落在父亲的脸颊上。父亲沉默着,并望着窗外。我低着头,看着脚下一只蠕动的虫子,虫子的爬行如同我的爬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近些年,我和父亲的对话越来越少,似乎都带着客气的成分。我记得父亲年轻时话很多,我不知道这二十余年间他的话都去了什么地方?据村里和父亲年龄一般的叔辈们说,父亲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不停地说一些经年的往事和与往事有关的人。我知道他一个人的影子,晃动在这个院子里已好多年了。他有时对牛说话,有时对炉火说话,有时几天闭口不言。看着孙子在他面前跑来跑去,他总是笑盈盈地和孙子说话,问一些在他看来的新鲜事,其实孙子哪里知道。偶尔他会将自己的孙子抱在怀里,亲上几口,孙子会推开他,或者从他的怀里挣脱,他会无奈地骂上一句:不是个好东西,是不是嫌爷爷老了,不愿意和爷爷说话?我倒觉得父亲的这话是在骂我的。

       坐在青年与中年之交的门槛上,我看着已通往老年的父亲,而我的身后正跑着童年通往少年的儿子,老年的父亲与我之间的语言越来越少,少年的儿子正在学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当我的语言像父亲一样逐渐减少的时候,儿子所学的语言又说给谁听呢?

篇5:不能忘却的记忆散文

       不能忘却的记忆散文

       翻开那些带有历史痕迹的书页,我又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名字——雷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那浑厚有力的声音时常在我的耳畔回旋,春风三月又见你——雷锋,我心灵深处不能忘却的记忆!

       雷锋是我青少年时代的偶像,影响我一生的榜样。还记得读初中时,我的6:不能忘却的恩人散文

       不能忘却的恩人散文

       时光在岁月的长河中不停地流淌着,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到了天命之年。回首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我应该感谢有恩于自己的很多人,是他们让我从黑土地走进了繁华的都市。他们有结草相还的父母,有涌泉相报的恩师,还应该感谢一位朴实无华、善良慈祥的老人。

       30年前我在高中读书时,我曾是一个刻苦用功的学生。寝室熄灯后,其他同学在床上窃窃私语,我则是拿着书本悄悄地来到楼下的值班室旁边借着屋里的灯光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一看就是两个小时。

       当时值班室里是一位年纪约莫六旬开外的清瘦细高身材的老大爷,平时总爱戴一顶前进帽,说话声音洪亮,他对那些顽劣的学生总是大呼小叫的,因此大多数男生对他印象不怎么好。

       我去他那里看书的7:为了忘却的纪念经典散文

       为了忘却的纪念经典散文

       天苍苍,野茫茫,黄泉路上哭断肠。

       窗外,朦胧细雨覆盖着昔日强烈的阳光,屏幕一片漆黑,定神的双眸浸着热泪,伸手触摸熟悉的健盘,凸凹处藏有泪印,5.12汶川大地震,那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堪回首,断壁残墙,沉重地阐述震灾的悲怆历程。事隔两年,记忆中的创伤,又洒在玉树的大街小巷。4.14地震,这个沾满鲜血的字眼,撩人心惊,逐渐湮没在废墟中,断断续续传出坍塌声,哀嚎声,呼救声……另人痛彻心扉,惊心动魄。如今,又剌心而清晰地徘徊在双眸。

       四月的风,携带满腹的痛楚穿梭于绵绵细雨,一点一点,如洒落在心头上的伤悲,碰撞着视野,敲击着每一根神经。被狠狠地刺痛的心,就连肺部也揪得紧紧的,无法呼吸。

       四月的花,没有和煦阳光的照耀,已逝去了原有的绚灿,空气变得无比浑浊,土囊已失去了水份,瞬间,干枯的叶子开始飘落,花瓣已片片调零……悲伤的人们,仰望茫茫的.苍天,托起一颗慈怀善心,祈求让那仅遗留在内心的余力,抚摸着温暖,驱逐季节的清冷,不再让那花季,冰凉、调零。

       四月的诗,词意凄惨,已失去了原本的色泽,黑墨的愁绪总是在凄凉中落幕。有些人,已逝世,魂还在。有些事,无论世界怎变迁,依然铭记心中。有些伤,不是执笔拔墨,把白色的冥纸,渲染悲痛情绪,就能忘却,有些痛,不是艳阳重现,那刺眼的光芒,就尽可把心中隐隐作痛击碎。只能让文字轻抚心底最深处,累累的伤痕,默然封锁。不再在漆黑的夜色中蔓延、堆积,袅袅升成团团的迷雾,铸就心底最深刻的疼痛。

       四月的生命,脆弱如瓷,一碰即碎,楼房还在颤抖,骤然崩裂,大地还在痉挛,纤柔的小手还废墟中挣扎着,期待的目光带着渴求而希望,一直紧盯着前方,多少具僵硬的尸体遗留在冰冻的世界中沉睡,已不再知晓,在没有阳光中的恐惧……多少的余情未了,多少未尽的欢颜,多少未尽的盼望,多少个未尽的诺言,多少个不眠之夜,如挥之不去的噩梦般,惊醒在那一瞬间的残忍?

       国旗徐徐地半落,凭住了昨日的雄风与敬仰,为地震罹难的同胞举国哀痛,无数的人们,缓缓地低头,默默地为不幸的逝者哀悼,承受遗留的痛苦。点然一根根腊烛,围围绕绕成心型,那微光随风,摇摇晃晃,仿佛在拆说哀情,与烛光触目那刻,心中生寒,满眼惆怅,落魂。双手无力地翻越着沉重的日历,4.14忌日,这一天,铭记灾难面前的中国人的坚强,勇气和爱。突如其来的地震给予生者留下了悲痛欲哭无泪的疼痛,忍着被痛苦煎熬的眼睛,布满了血丝,瑟缩在回忆的深眸中。

       春天未远,夏季已近。黎明终于来临了,失色的天空已渐渐明媚了起来,黄土高原下已修复昨日的平静。真心祈祷,曾哭泣的灵魂,在那桃花盛开地地方,再续尘缘。满脸雅气的孩子,在天堂上,像一颗玉树,向着阳光,粗壮成长……

       是无疆的大爱,使圣洁的灵魂,生命不息,文字无泪!

       手心的温暖,写不尽四月的殇,艰难地敲下这些断章,不是哀我薄凉的诗意,而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篇8:为了忘却的纪念散文

       为了忘却的纪念散文

       似乎是不经意间,我与波走到了一起。那时是初三。我们带着青涩的懵懂与对爱情的可怜认识,演绎着属于我们自己的浪漫。

       冬季的夜。操场上积着厚厚的雪,在皎洁的月光下,散着晕人的光。同学们都回了寝室,教室里只剩下我们两个靠窗坐着。“以后,每年冬天都抽出一晚陪我看雪,好么?”我淡淡的说,不知为什么,在一起却有种离别的味道。也许我们都知道,初中的恋爱只是一种陪伴的温暖与快乐吧!他什么也没说,起身出了去,一会儿,一个黑影出现在洁白的雪地上,飞快地移动着,像鼠标一样写出“冬明”,那脚步就像踩在我心上,暖泪滑下我冰冷的脸。我匆忙跑下去,沿着笔画跑到他面前,没有拥抱,没有言语,只相视一笑,却似乎约定了终生。“相信我,看见雪就会想到你,永远都会!”他似乎在等我说什么,可我什么也没说。我一向这样的,不善也不懂表达。他拉着我的手在雪地里跑了好久好久,心底绽放了幸福的花。却不知一晃,跑过了美丽的初中时光。

       中考后,我上了重点高中,而他上了职专,这是从朋友那儿得知的。然而,我似乎没有一点心痛,似乎预感到他总会回到我身边的,就像每次吵架他都会原谅我的倔强与蛮横,主动来用最温暖的话融化我冰冷的心。果真,开学一个月后,我看见了他,他说舍不得让我一个人看雪。于是,我们又开始了在一起的欢乐日子,他会陪我在最冷的冬天去打乒乓球,陪我在雪夜吃冰淇淋,找遍家乡的每个音像店买我喜欢的歌手的最新专辑,还会在我生病期间课上作两份笔记,课下来监督我吃药。

       转眼到了高三,我一直无所谓的态度使面临高考的他多少有些焦虑。他的眼光中有了些陌生的成分。冬季如约而至,雪却迟迟未来,直到我生日那天,也是寒假的前一天,我们一起走在甬道上,小雪在华灯下闪闪烁烁,落在地上,不见了,落在手上,竟没一点感觉,只一滴若有若无的小水滴好像在暗示着什么。“冬明”他叫住我,像变魔术一样从身后变出一串荔枝和两听啤酒。他永远这么明白我的心意,知道我什么时候想要什么。“祝你生日快乐!”说完他把东西递给我,留下一听酒“啪”的打开,仰起头一口气灌了下去。“哐当当……”易拉罐在空旷的操场上翻滚。我觉得他的心里好像充满了委屈与疼痛的伤口。他没看见我流了泪,我也没看见他流了泪,直到我吃到那颗里面有纸团的荔枝。“冬明,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这么叫你,你不要哭,我不能再说‘我爱你’了,你不知道,我太累了,自我们相识以来,只是我一厢情愿的呵护着这份若有若无的感情,从没见过你感动,更没听过你说爱。本打算下雪的时候,就直面问你爱还是不爱。哪怕那是你只是依旧的沉默,我只当你在专心看雪景。至少那样我还有一点儿勇气一直呵护你疼你爱你。可是,雪至今未到,是天意吧。算了,冬明,无论你一直以来是怎样的态度,请不要哭。毕竟,自是至今,我是爱你的。而且,爱的执著,爱得忘了自己,爱得太傻了。”我做不到,还是哭了,荔枝的味道抹了一脸,眼睛酸涩了。我在泪水中睡着了。9:纪念伟人的散文:不能忘却的伟人,时势造就的英雄

       今天12月26日,这是毛泽东同志124周年的日子。他不但是一个伟大的国家领导人,而且还是一位豪迈的诗人。

       我们读他的诗词,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往往在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间,展现纵横万里的境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每次读到这首词,我仿佛又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和广阔的胸怀。

       生在革命老区,长在红旗下的我,自然而然地对毛主席有一种深切的敬仰之情。

       我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去过一次韶山参观。那时年少,对伟人的印象源于书本上介绍的知识。当自己真正走进他曾经生活并热爱着的土地,看到那青山绿水间,朴实的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这不正是毛主席希望改变的中国吗?

       那次,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是导游说的:“时势造英雄。”对啊,在那风狂云卷的时代,毛主席心系天下,并为民众谋解放,这胸怀天下的志向,与时代的召唤相呼应,成就了一代伟业。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主席一生乐观豪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无论是求学还是革命,即使最艰难、最黑暗的时期,在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危急关头,他都能自信豪迈,绝无消沉。这种强大的精神状态,为他的人生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他的一生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正气。

       毛主席于一八九三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里,父亲原是贫农,后来逐渐积累财富成了富农。毛泽东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由于老师态度粗暴,他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体验到了抗议行动的效果。

       他的父亲性情暴躁、吝啬苛刻,由此家里分成了两个党:一党是他父亲,是执政党,一党由毛主席、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在与父亲的矛盾对抗中,毛泽东总结出了斗争经验。在十三岁后毛泽东便离开了学堂,在家里帮父亲干活。尽管这样,他还是继续读书,《盛世危言》对其影响深远,也激起了他恢复学业的愿望,父亲不肯,他便离家读书。

       长沙**、哥老会的反抗、激进派教师劝人改庙为校等事件的接连发生在毛泽东已有的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影响。在毛泽东的坚持下,他得以进入湘乡县的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

0:不能忘却的纪念阅读理解及答案

       黎明,草地上有一层亮晶晶的露水。像闪动着无数可爱的眼眸。一头鹿急不可待地从树林里径直走到草地上。鹿是动物中的唯美主义者。早晨有露水的草地让它的内心有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它站在草地上,让初升的太阳把它的影子投射到它的蹄子下。它不时地转动着头颅,一会儿欣赏健美躯体的影子,一会儿欣赏修长的四肢,还摆出一些造型欣赏着自己,一双毛茸茸的漂亮的眼睛在注视露水中的自己时也含情脉脉。

       有一次天下雪,我到小河里去提水,刚走到河边,从前面传来一声嘶哑的嗥叫,我回头一看,是一头鹿。这头鹿一定饥渴难忍,从树林里走到河边来畅饮一番。鹿连喝水也极为讲究。平时喝从高处流下的涧水,下雪天也会长途跋涉到小河边去喝河中的清水。因此,危险时有发生,它们常常受到猎人的枪击和猎狗的追逐。

       我面前的选头鹿同样处于生命的危险之中。它的两只蹄子插入冰中拔不出来,急得它一声声雌叫。噢,几小时前,饥渴难忍的它跑到河边一头扎入河中畅饮起来,等喝痛快之后才发现两只蹄子拔不出来了。我仔细观察它,发现它长得很肥硕,我断定它是一头两岁多的鹿,这个年龄的鹿,肉最好吃。我抓起两块石头扑过去准备猛击它的头,它连连嗥-1,并躲闪着我的进攻。应该说,它的躲闪非常成功,把头扭来扭去,致使我的进攻连连失败。

       我停下来,发现它已经不恐惧了,只是冷静地注视着我。很显然,如果我再进攻它的话,它仍然可以巧妙地躲开。我突然觉得它变得高大起来,从它矫健优美的四肢中透出一股摄人魂魄的力量。它的头上有一对尖利的角,像是威胁似的向我晃一晃,似乎是在告诉我它有这样的武器,可以对我实施强有力的反击。

       疯狂的风暴再次在我心中涌起,我又抓起两块石头扑了过去。它突然大声嗥-1着将两只蹄子从冰中拔了出来,冰哗啦一声被弄碎,溅起一片刺目的光芒。突然我变得恐惧了,内心疯狂的风暴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是一阵寒冷和战栗,我手里的石头掉在了地上。它一跃跳上了岸,但跑了几步后又转身回来了。我以为它要报复我,就赶紧又捡起石头握在手中,它愣愣地看了我几眼,向刚才站立过的地方走去,从我身边走过时,眸子里有一种罕见的平静。它径直走到刚才站过的地方,用嘴把蹄子弄碎的冰一点一点地推进河中,冰面上交得干干净净,只有两只蹄子插入时留下的两个洞眼。我为它的举动感到吃惊。此时此刻,应该说它仍处于生命危险之中,但它却听从了内心的命令,完成了一次唯美的举动。它慢慢地走了,我目睹着它的背影,觉得它身上有一种力量与美的.威慑在改变着我的内心。

       多少年过去了,我忘不了它在危难时表现出来的冷静、勇敢,以及对美的呵护,那是一片天空,被我珍藏在记忆中,经常映照着我的心灵。

       1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内容。(2分)

       ①我面前的这头鹿同样处于生命的危险之中。

       ②疯狂的风暴再次在我心中涌起,我又抓起两块石头扑了过去。

       12.文中说“鹿是动物中的唯美主义者”,从全文看,鹿的“唯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简要回答。(6分)

       1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一会儿欣赏健美躯体的影子,一会儿欣赏修长的四肢,还摆出一些造型欣赏着自己,一双毛茸茸的漂亮的眼睛在注视露水中的自己时也含情脉脉。

       ②我突然觉得它变得高大起来,从它矫健优美的四肢中透出一股摄人魂魄的力量。

       14.“我”对鹿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

       11. ①插入冰中的两只蹄子拔不出来;将受到我的进攻。②用石头攻击并杀害鹿。

       12. 欣赏迷恋自己身体的美;要喝清澈的涧水或河水;冒着危险清除冰面上的碎冰。

       13. ①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鹿欣赏自己躯体、四肢和造型的美,具体表现鹿是爱美的动物。 ②通过写“我”对鹿的感受,表现鹿在受到攻击时的机智、冷静和勇敢。

       14. 情感变化:由残忍到恐惧,再到敬畏;突出了在危难中要有冷静、勇敢的品质和追求美、崇尚美的生活态度。

1:忘却散文

       忘却散文

       忘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情愫。

       会忘却的人,很少会有痛苦发生,或者,常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尤如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

       就一般而言,容易忘却的人或事,与己不会有太多重要的关连,那转瞬即过的,与他,大都是没有真正抵达过内心深处,经由心神交感深刻作用之后所产生的影响,自然不可磨灭,所以,当忘却,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

       我们都在时光的流逝中忘却,比如:刚刚丢弃的一张纸,轻轻倒却的一小杯水,一句随便脱口而出的话,一个漠然以对的人,一件散漫于心的`事。这种可以的忘却是无关痛痒的,因为它价值十分地低微,没有费却你多少,在你的心里占据不了多少的地位与分量。

       也许,随着时间的逝去,我们可以去慢慢忘却某一个人,某一件事,却很难伴岁月的无情去忘却某一段爱,当友情,亲情、爱情一类与你的生命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其实,忘却、是不需要努力的,需要努力去忘却的,往往是刻意的,也是难以释怀的,所谓“刻骨铭心”便是在难以抛弃的记忆里切开一道深深的痛苦,想忘,更不能却。

       当一个人在许久以后,仍然没把你忘却的,大抵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他心地本身善良,十分念情念旧,他是那一种对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敬意,充满心爱的人,更何况是你,哪怕你不是他的亲爱;另一种是,日子过得不怎么样,甚至是十分地落魄潦倒,希望某一天,某一时与你来一个突然的遭遇,寻着你这样的一根“救命稻草”。

       这世上,有两种人是很容易把你忘却的,一种是无心之人,他对生活本来就漠然处之,他怎么可能把你放在心里?更何况你的身份、你的地位于他不能产生什么作用,无利可图。另一种是水性杨花,见异思迁的人,这种人视人格如粪土,道德认知度十分的底下,忘却于他,本就是一件无足轻重的事。

       有时候,忘却、于我们,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

       当你整日地忙得不可开交,无瑕顾及其它,处在一种既充实又劳累的状态里;当你幸福地搁下手中的生活,猛然牵起一份“好久不见”的记得,一股温暖周遭的感动立刻由内而外地溢满你的全身,这样的忘却是暂时的忘却,是永远的记得!

       身处困境,艰难度日,把那些爱亲好友一概抛在脑后,仅凭一己之力改变生活的人是刚毅不屈的,是坚强独立的,也是活色生香、内心充满活力与朝气的,身高权重,仍然念念不忘养育自己,培育自己的至爱亲朋,富贵之时依然没能淡去曾经的患难与共,这样的“忘却”是值得非一般之敬仰的忘却,他之所以值得你如此的敬重,原因并不在于他没有把你忘却,而是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忘却。

       一个连自己都不记得自己是谁的人,一定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也是一个得了什么健忘症、痴呆症之类的人。

       也许,我们什么都可以忘却,唯独不能忘却的是:在任何地方、任何处境,当有人问,你是谁······忘却?

       你可曾忘却,你可曾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