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智慧之道感悟(共8篇)
于丹智慧之道感悟
看到慢慢吞吞一直在后头的人,你问他开车为什么这么慢呢?这个人有可能告诉你,我觉得已经风驰电掣了,这是我生命中的极限速度,我从来没有过这么快的体验。其实他已经是最慢的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每一个人,他的此刻都带着他以往的价值观和以往的生活坐标,他能感觉得到的是跟他自己心理上的参照。心理上觉得最快的那个人有可能是客观上比较慢的,心理上觉得还慢的人他在挑战极限,客观上他已经是最快的了。
观察一个人,是看其外在的现象,还是看他的内心,差别很大。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能够获得大智慧。
我们想,获得大智慧以后是为了干什么?
大智慧的获得,不是为了我们蜚短流长品评人物,是为了有用。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知人之后应当知道如何用人。
大家都知道子路。子路是一个勇敢过人但智谋稍稍欠缺的人,有一次他问他的老师:“子行三军,则谁与?”(《论语・述而》)他说,老师,如果现在让你带兵打仗,你会选择跟什么人同行呢?可能子路想,老师你这样一介儒生,带兵打仗肯定要选择很勇猛的人吧。
结果,老师告诉他:“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述而》)什么叫暴虎冯河?“暴虎”,指赤手空拳就敢搏击老虎。“冯”就是凭借的意思,读如凭。“冯河”,指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在那里,河上没有桥,也没有船,这个人只身就敢去游大河。一个人敢这样做还不说,还要拍着胸脯保证:死而无悔,我不怕,我的勇气就足够支撑我这么去做,我用不着考虑后果。如果一个人在三军阵前这样来表态,孔子说,我反正不选择跟他同行,我不用这样的人。
那么,孔子会用什么人?孔子也说了他自己的标准:“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临事而惧啊,一事当前心里得知道害怕。
我们想一想,今天领导在下任务的时候,很可能面对两种人:2:于丹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
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沧桑?
大家知道,著名的天下3:于丹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日常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要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这个人是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在这里面,摆在4:于丹论语心得智慧之道读后感
称之为“君子”的5:于丹论语心得智慧之道读后感
《论语心得》书稿付梓中华书局,心下有七分安顿三分忐忑。从二十一岁读先秦文学硕士开始,几乎泡在中华版的书堆里长大,不敢奢望有一天在中华书局出自己的一本书,就如同从来不敢妄想自己敢站在电视屏幕里谈谈《论语》的话题。
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
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口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人肠胃间就会火辣辣涌起热流,而有皮肤病的人则周身通泰,洗掉一层蝉蜕一般……
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份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担承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于丹论语心得智慧之道读后感
篇6:于丹心得》:感悟孔子智慧
于丹心得》:感悟孔子智慧
《论语》--2500多年前的孔子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对我们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新闻午报》特从新近推出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选取若干节,以飨读者。文/于丹1快乐秘诀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陶渊明曾经当过83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装,扎上领带,去见领导。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我的身体已经成了心灵的主人,无非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谀奉承,我的心灵受了多大委屈啊!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的田园。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又是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2保持一颗诚敬的心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能解开现代人的心结吗?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过失,对他人谦恭有礼,却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一个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7:《天地人之道》于丹观后感
天即为自然,即为天空;地,即为大地。品悟天地,即是品悟天地浩然之气。品懂天地,才能品得人生。
孔夫子就是那个集天地浩然之气于一身的人,一个伟人,他就是那个引动中国变革的人。他将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思想都传播给了世人,他自己的所有的为人处事的经验都浓缩于一本《论语》中,这里有无数个对他弟子的教导的故事,蕴含了许多的道理。
孔子曰:匹夫不可以夺志。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就如我们在生活中一样,那些碌碌无为的人总是戚戚于贫贱的,真真的有志向的人,肯定会为了理想而奋斗,不会再遭受一些打击后,而消沉下去。
而且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能力,还在于他的做人
做人,要讲究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无论何人都应有博大的胸怀,“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让别人去做”,这就是宽厚待人的表现了,对他人的宽厚,是当时到后来以至于到现在都是值得称颂的品质,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相处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
还有一种品质就是以乐面世,即便自己身处困境之中,却依然以快乐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去克服一切、去战胜一切,让一切的困难烟消云散,同时在不追求物质的基础下也要有仁爱之心,要懂得去爱护他人,去帮助他人,去尽自己的'一份努力去帮助他人,去爱护他人,去让他人走出困境。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抱有理想,并为之奋斗,应保有乐观的心态,并笑对生活,应保有慈悲宽容的心,去接纳他人,与他人和平共处,这才是天地人之道。
篇8:《天地人之道》于丹观后感
人生在世,总要有做人、做事的信仰,这就是天地人之道。
在观看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解说时,给我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是:“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这句话的意味是十分深刻的。
生活在社会上,我们总是希望他人能善待我们,这样我们才可能生活得安安稳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可能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可是当我们这样渴求的时候,是否也问过自己,是不是也以最好的方式去对待了别人,关怀了别人?这是很难做到的。在一言一行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做错,可能伤害了他人。在这些时候,难道我们不应该去道歉,去弥补吗?这是一种关爱。在别人犯难的时候,你是冷眼旁观,还是热情相待?或许这一念之差,就会铸成日后当你需要帮助时,别人不同的做法。
所以,不论结局如何,不论会不会有回报,都能够真诚地关爱别人,这就是一种可贵的信仰。
了解别人,其实也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都应该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不欺瞒,不猜忌,只有诚心相待。这就是最好的了解别人的方式。当做到了这一点的同时,我们自己的身心也就能够做到坦坦荡荡,光明磊落。那样一种追求正义与诚信的信仰,也就由此形成。
人之信仰,决定着我们的一生,天地为证。我们存在于世,困难重重,险阻不断,在前行是时候,你是否摒弃了信仰?忘记了最初的意志?不可。一个国家,可以无兵,可以无粮,但人民不可缺失信仰。个人也是如此,可以吃苦,可以受难,不可以抛弃人生的追求,思想的追求。否则,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