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解读及译文(精选10篇)

《论语》十二章解读及译文

       《论语》十二章解读及译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 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其中以山东曲阜的孔府为代表。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其中所记载的孔子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本文辑选的12则,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教育的方法,有的谈做人的道理,都给人以很强的教育意义。

       [解释]: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属语录体的散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在《论语》里“子曰”都是指孔子。

       3、而:连接,表示顺承,然后。

       4、时习:时常地复习。习,本指鸟多次飞行,这里引申为诵习,复习,温习等。

       5、亦yì:同样,也是。

       6、说yuè:“说”的古字,愉快。

       7、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作“吗”。

       8、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平邑)孔子的学生。

       9、吾:人称代词,我。

       10、日:每天。

       11、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12、为:替。

       13、谋:出主意,谋划。

       14、忠:忠诚。

       15、信:真诚,诚实。

       16、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7、有,通“又”,即十五岁。

       18、而,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的相承关系。

       19、志,在此为“立志”之意。朱熹《集注》曰:心之所之谓之志。又曰: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20、学,学道。杨树达《论语疏证》曰:此独言志学,不言志道者。孔子之谦辞,实则志学即志道也。

       21、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22、惑:迷惑

       23、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24、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25.不逾(yú)矩(jǚ):指不超越礼法。

       26、温:温习,复习。

       27、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28、而:连词,表顺承。

       29、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知识。

       30、以:介词,凭借。

       31、为:动词,成为,做。

       32、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33、而:连词,表转折。

       34、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35、罔:迷惑。

       36、殆:有害。

       37、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38、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9、乐:乐于学。

       40、好:爱好。

       41、乐:以……为乐

       42三人:几个人,不一定实指三人。

       43、行:走路。

       44、焉:于此,在这里,指在这几个人当中。

       45、择:选择。

       46、善者:指优点。

       47、之;代词,指代“善者”

       48、而:连词,表顺承,就。

       49、之:代词,指代“不善者”。

       50、逝者:指流逝的时光。

       51、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52、夫:助词。a)用在一句话的开始:夫战,勇气也。b)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人定胜天,信夫

       53、舍:停

       54、三军:军队的通称。

       55、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56、博,广也。

       57、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疏通理解文意.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4.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警句。

       5.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警句。

       6.积累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7. 积累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预习题。

       A. 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不亦乎( ) 2.愠( ) 3.三省( ) 4.传不习乎( ) 5.五( ) 6.不逾矩( ) 7.罔( ) 8.怠( ) 9..箪( ) 10.不如好之者( ) 11.曲肱( ) ) 13. 论

       语( ) 14.堪 ( )

       C.古今异义

       君子 古义( ). 今义( ) .可以 古义 今义

       匹夫 古义( ). 今义( ) .罔 古义 今义 水 古义( ). 今义( ) .朋 古义今义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时鲁国陬邑人,杰出的 ______、______、教育家。 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2.用课文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上有那些主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道德修养

       3.出自本课的成语有哪些,找出来解释一下。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例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 1)._____________ 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下列句子中的“而”,表并列的有

       D.学而不思则罔 E.择其善者而从之

       5.注意下列句子和词语今天仍在使用,把他们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3).温故而知新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理解填空

       ①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

       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②《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论语》中体现“贫贱不能移”精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⑥《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⑦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⑧孔子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⑩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___ , ?

       (11)、课文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12).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13)

       (13).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7: 论语十二章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

       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

       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

       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8: 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这是升入七年级后。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设计意图:了解孔子及《论语》,明确孔子及《论语》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及对当下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三)读文感知

       1、学生读前三章,扫清字词障碍。

       2、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熟悉文言文的读文节奏,诵读中感悟作品内蕴。]

       (四)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讲授9: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

       好(hào)肱骨(gōng)笃(dǔ)

       三、赏读课文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人不堪其忧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章。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人不堪其忧。

       四、自主质疑: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决。

       五、练习: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二次备课

0:论语十二章教案

       一、文本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以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解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蕴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学准备:

       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2、简介《论语》(整体把握语言特点,明确学习目标)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3、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习方法:

       (1) 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 结合解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 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 “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 “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 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

       (1) 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 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 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 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提示:

       (1) “学而时习之”一章中,前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什么内容?(自己的快乐)而最后一个问句说明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尚的快乐。那他为什么而快乐呢?我们先来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伟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