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全文翻译洪迈(精选13篇)

容斋三笔·卷四·洪迈原文和翻译

       容斋三笔·卷四·洪迈原文和翻译

       赵为秦所围,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楚王未肯定从①。毛遂曰:“白起,小竖子②耳!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烧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③。”是时,起已数立大功,且胜于长平矣。人告韩信反,汉祖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④!”帝默然。唯陈平以为兵不如楚精,诸将用兵不能及信。英布反,书闻⑤,上召诸将问计,又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夫白起、信、布之为人,才能不可掩,以此三人为竖子,是天下无复有壮士也。毛遂之言,只欲激怒楚王,使之知合纵之利害,故不得不以起为懦夫。至如高帝诸将,不过周勃、樊哙之俦。韩信因执而归,栖栖然处长安为列侯,盖一匹夫也,而哙喜其过己,趋拜送迎,言称臣,况于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事力强弱,安可同日而语!英布固尝言:“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则竖子之对,可谓勇而无谋,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高帝默然,顾深知其非⑥也。至于陈平,则不然矣。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则诚然。柏直庸庸无所知名,汉王亦称其口尚乳臭,直一竖子也。阮籍登广武,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盖叹是时⑦无英雄如昔人者。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①未肯定从:没有确定是不是要出兵。

       ②竖子:小子,家伙,表示对人非常不屑。

       ③此百世之怨:这是百世都难化解的仇怨。

       ④亟发兵坑竖子:赶紧发兵攻打他,活埋这个家伙。

       ⑤书闻:文书交与高祖知道。

       ⑥顾深知其非:因为深知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⑦是时:当时。

       战国时赵国被秦国包围,赵国国王派平原君赵胜向楚国求救,楚王确定不下来出兵与否。

       平原君的食客毛遂说:“秦将白起,臭小子而已!曾发兵与楚作战,攻取了楚国的鄢(今河南鄢陵)、首都郢(今湖北江陵)两城,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焚烧了楚国先王墓,侮辱您的先王,这是百世难解的宿怨。”这时候,白起已多次立下战功,而且在与赵国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中已大获全胜。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汉高祖刘邦就此事向各位将领询问解决办法,都说:“急速发兵活埋这个臭小子!”高祖默默无语。只有陈平认为汉朝军队没有楚军精干,各位将领用兵的本领赶不上韩信。英布谋反,文书传递给汉高祖,高祖召见各位将领询问计策,将领们又回答说:“发兵攻打他,活埋这个臭小子!”白起、韩信、英布三位将领,才能决不可掩盖,把这三个人当做臭小子,这天下就再也没有壮士了。毛遂的`话,只是想激怒楚王,让他明白合纵抗秦的好处,所以不得不把白起当做懦夫。至于像汉高祖的各位将领,都不过是周勃、樊哙一类的水平。当初韩信因萧何追赶而回归刘邦手下,在不安中处长安为列侯,那时他仅仅是一介匹夫,而樊哙惊喜他的才能超过自己,趋奉拜谒高送远迎,说话必称臣,更何况现在占据全楚万辆战车的地盘,其实力的强弱,今昔怎么能同日而语!英布本来就曾说过:“在各位将领中,我只害怕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现在他二人全都已经被杀死了,剩下的没有值得害怕的了。”用“臭小子”这个称呼回答问题,可算得上是有勇无谋,几乎和张仪诋毁苏秦为反复无常的小人差不多。汉高祖默然无语,是深知他们说的不对。至于陈平,则不像其他将领那样。如果是韩信称魏将柏直为臭小子,则确实是这样。柏直庸庸碌碌,没有什么知名之处,汉王也称他为口中尚含乳臭,真正的一个臭小子。三国时魏国作家阮籍登广武(在今河南荥阳)山,感叹说:“时代没有英雄,使臭小子成就功名!”这是感叹他那个时代没有产生像古代那样的英雄。世俗之士不通晓事理,以为这是阮籍讥讽汉高祖,即使李太白也有这样的说法,这话说错了。

       省钱百陌

       用钱为币①,本皆足陌②。梁武帝时,以铁钱③之故,商贾浸以奸诈自破④,岭以东,八十为百,名曰“东钱”;江、郢以上,七十为百,名曰“西钱”;京师以九十为百,名曰“长钱”。大同元年,诏通用足陌,诏下而人不从,钱陌益少⑤,至于末年,遂以三十五为百。唐之盛际,纯用足钱。天祐中,以兵乱窘乏,始令以八十五为百。后唐天成,又减其五。汉乾祐中,王章为三司使,复减三。皇朝因汉制,其输官者,亦用八十,或八十五,然诸州私用,犹有随俗至于四十八钱。太平兴国二年,始诏民间缗钱⑥,定以七十七为百。自是以来,天下承用⑦,公私出⑧纳皆然,故名“省钱”。但数十年来,有所谓“头子钱”,每贯五十六,除中都及军兵俸料外,自余州县官民所当得,其出者每百才得七十一钱四分,其入⑨者每百为八十二钱四分,元无所谓七十七矣。民间所用,多寡又益不均云。

       ①用钱为币:拿铜钱来做货币流通。

       ②足陌:即足陌钱,古代制钱每贯十足为百枚,称“足陌钱”。陌通“佰”。

       ③铁钱:将流通货币由铜钱改为铁钱。

       ④商贾浸以奸诈自破:商人便私下里行奸使诈破坏了足钱为百的规矩。

       ⑤钱陌益少:货币分量都不足,且越来越少。

       ⑥缗钱:用绳穿连成串的钱。

       ⑦承用:承袭沿用。

       ⑧出:支出。

       ⑨入:收入。

       用铜钱做货币流通,本来都足够100文。南朝梁武帝的时候,因铜钱改为铁钱的缘故,商贾便私下作奸行诈自行破坏了100文的规矩,在萌渚岭(今湖南江华)以东,以80文为100文,起名叫“东钱”;长江、郢(今湖北江陵)以西,以70文为100文,起名叫“西钱”;京师(今江苏南京)以90文为100文,起名叫“长钱”。梁武帝大同元年,下诏统一用足数的百文流通,但虽然下了诏书,而人们并不实行,钱陌越来越少,到了大同末年,最终以35文为一百。唐朝兴盛时期,全部通行足一百文的钱。唐哀帝天祐年间因战乱而经济困乏,国家开始允许以85文为100文。后唐天成年间又减去了其中五文(以80文为100文),五代时后汉高祖刘嵩乾祐年间,王章任三司使,又减去了三文(以77文为100文)。宋朝沿袭后汉的制度,其中输官的人,也以80或85文(为100文),然而各州私下使用,还有随当地习俗达到以48文为100文的。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开始下诏书规定民间用绳子穿的缗钱,全部以77文为百文。从这时开始,全国承袭沿用,国家和个人支出或收回都使用这个数,所以起名叫“省钱”。但几十年来,有所说的“头子钱”,每贯56文,除了首都以及军队中的士兵领军饷以外,剩余各州县的官吏和百姓应当得到的是,支出的每百文才得71。4文,收回的每百文得82。4文,本来就没有所说77文(为100文)。民间所用的数目,多少就更不均匀了。

篇2:《容斋四笔·卷九·洪迈》原文及翻译

       《容斋四笔·卷九·洪迈》原文及翻译

       沈庆之曹景宗诗

       宋孝武尝令群臣赋诗,沈庆之手不知书,每恨眼不识字,上逼令作诗,庆之曰:“臣不知书,请口授师伯。”上即令颜师伯执笔,庆之口授之曰:“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①?”上甚悦,众坐并称其辞意之美。

       梁曹景宗破魏军还,振旅凯入,武帝宴饮联句,令沈约赋韵,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启求赋诗,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诗!”景宗已醉,求作不已。时韵已尽,唯余竞、病二字,景宗便操笔,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叹不已,约及朝贤,惊嗟竟日②。

       予谓沈、曹二公,未必能办此,疑好事者为之,然正可为一佳对,曰:“辞荣圣世,何愧子房?借问路人,何如去病?”若全用后两句,亦自的切③。

       ①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

       ②竟日:一整天。

       ③的切:自然真切。

       一天,南朝宋孝武帝令群臣赋诗。沈庆之自己不会写字,也不认字,看到孝武帝也要他做诗,不免有些焦急。无奈,只好奏明圣上说:“臣自幼不会写字,请允许我口述,让颜师伯记录下来。”孝武帝接受了他的请求,就命颜师伯执笔记录。沈庆之思索之后说道:“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孝武帝听了,十分高兴。在坐的文武大臣听罢,也都异口称赞这首诗的语言优美。

       南朝梁曹景宗发兵与北魏军队作战,大获战捷,凯旋而归。梁武帝特设盛宴祝贺,并命文武群臣赋诗对句助兴。先让沈约提出赋诗时所用的韵,赋诗的人必须按照自己的韵去作诗。曹景宗没有得到分给他的.韵字,不能赋诗,心中很不高兴。于是,就请求武帝允许他赋诗。武帝见此情景,就劝他说:“爱卿武艺超人,人才英俊,何必为一首诗而计较呢?”这时候,曹景宗正在兴头上,饮酒已有醉意,连声请求武帝允许他赋诗。原先拟定的韵字,只剩竞、病二个字了。景宗听后,立即操笔疾书诗一首。诗中说:“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武帝看后,惊叹不已,赞不绝口。沈约及参与赋诗的文武大臣亦为此赞叹一整天。

       在我看来,沈庆之、曹景宗二人,未必真能作出这样令人叹服的好诗,疑为那些多事的人所杜撰。然而,这两首诗正好可以合成为这样一篇佳对:“辞荣圣世,何愧子房?借问路人,何如去病?”若全用后两句,亦非常恰当真切。

篇3:容斋三笔·卷二·洪迈原文及其翻译

       容斋三笔·卷二·洪迈原文及其翻译

       汉宣帝不用儒

       汉宣帝不好儒,至云俗儒不达时宜①,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②,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匡衡为平原文学,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③,当世少双,不宜在远方④。事下萧望、梁丘贺。望之奏衡经学精习⑤,说有师道,可观览⑥。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故官。司马温公谓俗儒诚不可与为治,独不可求真儒而用之乎?且是古非今之说,秦始皇、李斯所禁也,何为而效之邪?既不用儒生而专委中书宦官,宏恭、石显因以擅政事,卒为后世之祸,人主心术,可不戒哉!

       ①不达时宜:不通人情世故。

       ②使人眩于名实:使人在浮名与务实的问题上造成迷惑。

       ③经明:通经明世。

       ④远方:远离首都的偏远地区。

       ⑤精习:精通、熟习。

       ⑥可观览:值得参阅。

       汉宣帝刘询不喜欢儒学,以至于说俗儒不通达人情事理,喜欢颂古非今,使人们在虚名与务实问题上造成迷乱,不知道信守什么,怎么值得对他们委以重任呢?匡衡当时是平原(今属山东)郡的教官,学者们多上书推荐他,称其通经明世,在当世很少再有4:《容斋四笔·卷八·洪迈》原文及翻译

       《容斋四笔·卷八·洪迈》原文及翻译

       得意失意诗

       旧传有诗四句夸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好事者续以失意四句曰:“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①,下5:《容斋随笔》节选原文及翻译

       徐陵①《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鲁直②《题画睡鸭》曰:“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全用徐语点化之,末句尤精工。又有《黔南十绝》,尽取白乐天语,其七篇全用之,其三篇颇有改易处。乐天《寄行简》诗,凡八韵,后四韵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鲁直翦为两首,其一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乐天《岁晚》诗七韵,首句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鲁直改后两句七字,作“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①徐陵: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他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

       ②黄鲁直:即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徐陵在他的《鸳鸯赋》中说:“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庭坚《题画睡鸭》说:“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两首诗全用徐陵的词句加以点化,最后一句尤为精妙工整。又有《黔南十绝》,都是用白乐天的词句为典故,其中有七篇几乎完全一样,其余三篇稍有改动。白乐天的《寄行简》诗,共八韵,后四韵说:“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黄庭坚把它做成两首诗,其一说:“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说:“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白乐天的《岁晚》诗共七韵,开头几句说:“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黄庭坚仅仅改了后两句的七个字,成为“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篇6:《容斋随笔》节选原文及翻译

       鲁直《题阳关图》诗云:“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又《集》中有《书韦深道诸帖》云:“斛律明月,胡儿也,不以文章显,老胡似重兵困敕勒①川,召明月作歌以排闷。仓促之间,语奇壮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予按《古乐府》有《敕勒歌》,以为齐高欢攻周玉壁而败,恚愤②疾发,使斛律金唱《敕勒》,欢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词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鲁直所题及诗中所用,盖此也。但误以斛律金为明月,明月名光,金之子也。欢败于玉壁。亦非困于敕勒川。

       ①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恚愤:愤怒。《后汉书·隗嚣传》:“九年春,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

       黄庭坚的《题阳关图》诗中说:“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他的.文集中又有《书韦深道诸帖黄庭坚》说:“斛律明月,本是胡人,其文章并不出名。老胡高欢因重兵被困于敕勒川,便召斛律明月作歌解闷。(虽然是他)在仓促之间完成作品,但歌词竟如此雄壮有力,气势磅礴,这大概是因为毫不掩饰地抒发感情、描绘当时真实情景的缘故吧!”我查考《古乐府》中有《敕勒歌》,实际上是北齐高欢攻打北周的玉壁时惨遭失败,由于悲愤过度而生病,于是让斛律金唱《敕勒歌》,高欢亲自和乐。歌词本是鲜卑语,内容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庭坚所题写的《阳关图》和诗中所引用的(典故),大概都来源于此。但是他却把斛律金误以为斛律明月。斛律明月名叫光,是斛律金的儿子。而且高欢是在玉壁被打败,而非被困于敕勒川。

篇7:《容斋随笔》节选原文及翻译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①。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①司马: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苏东坡的《志林》说:“白居易因为王涯向皇帝进谗言,而被贬到江州作司马。甘露之变发生后,白居易作诗说:‘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了解的,以为白居易是在庆幸他们的死。难道白居易是幸灾乐祸的人吗?实际上是悲痛他们的死呀!”我读白居易的作品,其中有《咏史》一篇,他自己作注说:太和九年(835)十一月所作。诗的内容是“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是为甘露事件而写的,痛惜他们的悲伤之意已经十分清楚了。

篇8:《容斋随笔》 文言文翻译

       《容斋随笔》 文言文翻译

       蜀本石《九经》皆孟昶时所刻,其书“渊、世民”三字皆缺画,盖为唐高祖、太宗讳也。昶父知祥,尝为庄宗、明宗臣,然于“存勖、嗣源”字乃不讳。前蜀王氏已称帝,而其所立龙兴寺碑,言及唐诸帝,亦皆半阙,乃知唐之泽远矣。

       翻译

       蜀本石刻《 九经》 都是后蜀孟昶时刻的,书中遇到“渊、世民”三字都缺一画,这是给唐高祖、唐太宗避讳呀!孟昶的父亲孟知祥,曾为后唐庄宗和明宗的大臣,然而对于“存助、嗣源”四字却不避讳,前蜀王氏已称皇帝了,然而他们立的`龙兴寺碑,说到唐朝诸皇帝的名字,也都有缺画,我才知道唐朝的恩惠是很远的了。

篇9:贤士隐居者洪迈容斋随笔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贤士隐居者洪迈容斋随笔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生活,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

       4.对下列句子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 率:总共

       B.辄一扣之 扣:求教

       C.虽细事不苟也 苟:随便

       D.吾自欲致其敬耳 致:表示

       5.以下各组句子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组是( )(3分)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 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

       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 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

       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但他却不过于在乎钱财。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5分)

       (2)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5分)

       答案:

       4.A(率:大概)

       5.D(①②句主要表现蒋季庄、王茂刚的“隐”;)

       6.A(“从来不与外人交往”意思与原文不符。)

       7.(1)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被别人知道(或理解),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笃”“善”各1分, “不求知于人”句式1分,句意2分。)

       (2)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其它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 “俟”“直”“然”各1分,句意2分。)

       读书人加强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别人知道,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这样的人物间或有之,我时常痛惜他们的事迹没能流传。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

       其一说,慈溪人蒋季庄,正当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随便和人往来。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大概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造访他。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尽情地谈论,从白天到晚上,几乎忘记睡觉吃饭。高抑崇告辞离开时,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有人间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人来往,却只有和你交情深厚,你也对他情真意切,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高抑崇回答说:“我终年读书,凡是有疑问而不能决断时,以及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每次累积数十条,只要一去造访蒋君,没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蒋季庄的长处,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二说,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深处。他有个弟弟不喜欢读书,王茂刚就让他经商来生活,他自己却潜心研读,从不轻易出门,尤其对《周易》一书的造诣深邃。沈焕任通判州事时,曾经造访过他。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过专门作传注的人,气质严谨持重,看他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是个在学问上永无止境的'人了。

       其三说,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高宗建国之后他南渡寓居在慈溪。他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是小事也不马虎。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其它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假如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读典籍,不喜欢交游。

       其四说,周日章是信州永丰县人 。操行耿直廉洁,被县里的人尊敬。他开门教授徒弟时,收人只求自给,不义之财一文不取。他家境很穷,经常一整天断粮,邻里有时便用微薄的东西相馈送,家中时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宁愿和妻子忍饥挨饿,最终也不求别人。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观察他的容颜,聆听他的论议,无不使人尊敬。县尉谢生把一套袭衣送给他,说: “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想要表示的一片敬意,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 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义啊!” 最终还是推辞掉。

0:《容斋随笔》原文和译文

       《容斋随笔》原文和译文

       容斋随笔

       原文: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U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译文:

       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他才华出众。我反复考证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度量的人,在他担任集贤校理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后来,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任参军。当时,安禄山依仗玄宗的龙信,恣意妄为,箫颖士暗中对柳并说:“胡人(指安禄山)依仗主上的`宠信骄横跋扈,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首先陷落的!”不久,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安山反叛以后,萧}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郭纳没有采用。萧颖士感叹道:“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他听说大将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南逃到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避乱,当地节度使源洧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萧}士劝说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天不坚守,t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兵不出。源洧死后,萧颖士又去金陡,并客居于此,肃宗的弟弟永王李U要召见他,他坚辞不去。李白,是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只因身陷永王李U的叛军之中,而终身受到连累,萧}士对永王李U的召见辞而不见,可见他的胆识远远超过李白。

1:《容斋随笔》阅读以及答案

       《容斋随笔》阅读以及答案

       治盗法不同

       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到官不诘盗。曰:“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乃出库钱置三市,置榜其上,曰:“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未几,有捕盗而至者。盗不服,曰:“汝与我同为盗十六年,赃皆平分,汝安能捕我?”安潜曰:“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汝既为所先,死复何辞?”立命给捕者钱,使盗视之,然后杀盗于市。于是诸盗与其侣互相疑,无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内遂无一人为盗。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齐素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曰:“此由富家为之囊。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公择曰:“吾得之矣。”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予乃知治世问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则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

       (选自《容斋随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乃出库钱置三市(市场)

       B、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鞭子)

       C、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狡猾)

       D、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依赖、仗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然后杀盗于市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B、何不捕彼以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C、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

       ②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小题4:崔安潜和李公择治盗的方法各是什么?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C

       小题3:①如果同伙告捕,则免其罪,赏钱和一般人一样多。

       ②于是,便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人家被发现后,一律拆除房子。

       小题4:崔安潜:告发和捕捉到一名盗贼,赏钱五百缗;告发同伙的,可免罪,并有和一般人一样多的赏钱。(1分)李公择:窝藏盗贼的,一律拆除房子。(1分)

       的启示:世上的事情,不能拘泥于书本上,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2分)

       小题1:试题分析:“策”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策略、谋略”的意思,在“执策而临之”中是“鞭子”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的两个“于”都是“在”的于是;B项中前一个“以”表修饰,后一个“以”是“以为、认为”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的”的意思;D项中前一个“而”表转折关系,可理解为“但”,后一个“而”表顺承关系。经分析本题应选A、C两项。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①句中的关键词有“侣者(同伙)”、“释(免)”、“其(他的)”、“平人(一般的人)”

       ②句中的关键词有“乃(于是,就)”、“之(的)”、“遂(于是、就)”、“清(绝迹)”。最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崔安潜:“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告发和捕捉到一名盗贼,赏钱五百缗;告发同伙的,可免罪,并有和一般人一样多的赏钱)”;李公择:“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于是,便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人家被发现后,一律拆除房子。没过多久,盗贼就绝迹了)”。

       的启示:予乃知治世问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我从上述两件事中认识到,世上的事情,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记载。可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关键还是事在人为。)学生答题时,把文言语句写成白话文即可。

2:洪迈原文及翻译赏析

       洪迈原文及翻译赏析

       洪迈

       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曰:“吾既造《后汉》,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唯志可推耳。博赡可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合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晔之高自夸诩如此。至以谓过班固,固岂可过哉?晔所著序论,了无可取,列传如邓禹、窦融、马援、班超、郭泰诸篇者,盖亦有数也,人苦不自如,可发千载一笑。

       范晔在狱中时,对他的外甥和侄子们写信道:“我已经写成了《后汉书》,细看古今的著述及有关的评论,很少有符合自己心意的。班固的名望最高,全是随意写的,毫无体例,不值得评判其优劣,只是他著述的志向可嘉罢了。在材料的`全面和丰富上我可能比不上他,如果看材料的整理,我却未必感到惭愧。我写的杂传的末尾的议论文字,都有精深的意旨。至于《循吏》以下及至六夷部分的诸篇序论,笔力雄健,尽情挥洒,实在是天下的奇作。其中适当的篇章,往往不低于贾谊的《过秦论》。曾经同班氏所作之书放在一起比较,强之多多,并不只是不感到惭愧。赞语的部分自然是我的文章的杰出构思之处,大概没有一个字虚设,行文求变出奇,精彩处一个接一个,就是相同的内容也要用不同的叙述方式,竟然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称赞它。这部书出现在社会上,必然应该得到人们的赏识。自古以来结构宏大并且思致精密之作,还没有这样的。”范晔自高自大,自吹自擂居然达到这种地步,至于自称超过了班固最是不当,班固难道是随便就可以超过的吗?范晔所写的序论,全无可取之处,列传如邓禹、窦融、马援、班超、郭泰诸篇,也只不过是有数的几篇。人最怕没有自知之明,像范晔这样自夸,千年之后免不了被人耻笑。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著名文学家。

3:容斋随笔诸葛公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诸葛公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盖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锺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译文

       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他的思虑行为,全都出于对刘玄德(刘备)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自耕田谋生,假如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就是一定的。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和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能互相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像占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真是不容变更之论。在他掌权的二十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临死时对他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取为帝。”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怯懦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所以长水校尉廖立和骠骑将军李严虽都被除名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恸哭落泪,李严病发死去。后主身边多奸佞之臣,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的。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将士如林,却不敢发一兵一卒一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岐山,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惧老虎,魏国将帅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的营垒后,叹服他是天下奇才。敌将锤会征伐蜀国时,特地派人到汉川祭礼诸葛亮庙,并下令军士,禁止在诸葛亮墓附近砍柴,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伐魏,总请求拨给自己将士万人,他想仿照韩信故事,从暗道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坚决制止,决不允许;魏延又想请求诸葛亮拨给他将士五千人,他要沿秦岭向东走,直取长安。他认为这一军事行动能使咸阳以西之地平定,史臣记载说,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之计而不予采纳。其实不然,诸葛公真是人们所说的正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他正要率领十万大军,占据要道去正面讨伐敌人。他竖起大旗,高鸣战鼓,直指魏国京都,本来要飞骑传书,通知敌方,择定日期交战,难道又能隐秘行动,暗中行事,以诡诈之计图谋咸阳吗?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不幸死去,享年才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甫诗已经全部说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