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翻译和赏析(12篇)

杜甫诗翻译和赏析

       杜甫诗三首翻译和赏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清人浦起龙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却是中肯的评价。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译文

       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时听到鸟鸣反而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连持续几个月,一封家书就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春望》赏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诗人当时为安史之乱叛军所俘,身陷长安,看着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杜甫石壕吏简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篇2:杜甫诗以及翻译

       杜甫诗三首以及翻译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译文

       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感伤时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时听到鸟鸣反而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连持续几个月,一封家书就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走近杜甫

       杜甫,这位于“万万多难”中成长起来的“诗圣”,是唯一一位可以与诗仙李白齐名的诗人,但他却并没有李白的飘逸洒脱,他用沉郁悲怆的声音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他的.诗被铭刻在历史长卷中,永不磨灭,就连他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首跌宕起伏而又沉郁壮美的长诗。

       杜甫早年的生活与盛唐接轨,他怀着与其他大唐仕子一样的理想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功成名就,更兼具几分在唐朝巅峰时期生活的骄傲,使得他即使经历几次仕途失意也不忘初心,在日趋腐化的统治集团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在长安的几年,他并未得到显要的官职,但却对现实有了更为清醒,深刻的认识,他在长安的日子日愈困苦,他的视野就日愈广阔,他的诗仿佛是被现实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具有自传的真实和史诗的悲壮。他早年还只是在感慨自己“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然而在饱经战乱、流亡后,他于天地之间沉吟出的却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的人生仿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的。

       迈入老年的他早己被苦难的生活剐了千刀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许是他中年时作文期发出的最沉痛的感伤,然而在老年,尤其是在老朋友严武病逝后,他的每一首诗都似满含自己一生的辛酸,他渴望回到故园,与亲友重聚,改变“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现状,可是,当听到白帝城的万户捣衣声时,他依旧是那个孤独的漂泊者的。

       冯至曾赞杜甫道:“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的,像一件圣者的淡衣裳”,是杜甫苦难的生活将他的诗推向巅峰。杜甫一生的理想虽未得实现的,可正是如此,他才能从安逸腐化的官宦生活中解脱出来,他在现实中不断地唱着哀歌,“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

       没有那个**的时代,就成就不了当年的“诗圣”。他的诗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是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生活的刻画,无论经历什么,他都不改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生活的忧虑。他的诗早已扛起了记录历史的责任。

       年青时与友人纵情饮酒的豪情终化为虚有枯槁的躯壳里安放着的灵魂,似乎还有许多事要倾吐,消逝地如此不甘。多少年的流亡的、多少年的漂泊的,无数次的仕途失意,都不能扑灭这位划时代的诗人心中为国家、为人民燃起的雄雄火焰的。正因如此,他也在人们心中长存。

篇3:杜甫诗及翻译

       杜甫诗三首及翻译

       《春望》

       :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国:指京城长安。 ②感时:感叹时事。

       ③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⑤烽火:这里指战争。 ⑥抵:值。

       ⑦短:短少。 ⑧浑:简直。

       ⑨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故国沦亡,空留下的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现今的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山色。未了:不尽。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④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⑤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割:划分。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⑥荡胸:心胸摇荡。

       ⑦决眦: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⑧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⑨会当:定要。

       ⑩凌:登上。

       泰山的面貌怎么样?绵延不绝的青色在齐鲁也看得见。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英灵之气,在同一时间里,山南山北判若早晨与晚上。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极力看见想要归巢的飞鸟。应当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视的话,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壮丁。

       老人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的可怜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湘州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注:在古代,妇女和小孩均不算人。假如有人问:“有人吗?”只有妇女或小孩的话会回答:“没有人。”

篇4:杜甫诗翻译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然后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然后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篇5:杜甫诗翻译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然后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篇6:杜甫诗赏析

       杜甫诗赏析

       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绍的是与李白齐名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有《杜工部集》传世。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动荡时代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触,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现实的深沉慨叹,以及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触,是忧国念友之情的代表。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主旨:本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表现了因物是人非而流露的伤感凄凉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的作用。

       分析:两种思路;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的命运……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诗中通过“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1.诗中表现主题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

       2.诗中揭示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形象地概括出差吏残暴和老妇的悲痛的句子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全篇寓褒贬于叙事中,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好,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杜甫诗赏析

       杜甫诗十首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见证了盛唐逐渐衰落的过程,亲身体验了颠沛流离之苦,他把这些经历写进诗里,其诗歌被称为“诗史”。诗擅各体,均有开创,代表作包括“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生共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名篇甚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望岳①

       岱宗②夫③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⑤云,决眦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岳: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一,其余四岳分别为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②岱宗:岱,泰山别称;宗,长。岱宗指泰山是群岳之长。③夫(fú):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④造化:指大自然。⑤曾:通“层”。⑥决眦(zì):决,裂开;眦:眼眶。这里极言睁大眼睛远望。

       此诗用四层写,一二句是远望之色,三四句是近望之势,五六句是细望之景,七八句是极望之情。上六句是实叙,下二句是虚摹。(仇兆鳌)

       题目是“望”,不是“登”,所以句句从“望”字着想,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想。全诗大意也就在此。(喻守真)

       这是首游览诗,诗歌通过对泰山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景色的描绘,流露出其豁达的心胸和卓然独立、壮志凌云的气概。

       诗歌的开头两句描写了远望泰山所见到的景色,诗人巧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初见泰山时的兴奋之情。

       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中,诗人的观察视角由远望变为了近观,侧重于写自己走近泰山抬头仰望时的所见所感。“钟”是萃集的意思,而“割”是划分的意思,这两个动词使本来静止的山峰变得灵动起来,为其增添了美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在前四句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引入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站在泰山之上,泰山的磅礴大气激荡着诗人的心胸,追随着归山的飞鸟,目光可穿透山涧深处。诗人表面上写的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实际上却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最后两句抒写诗人由望岳而引发的壮志豪情,诗人的这种不怕困难、想要登临山顶的决心在望岳中得以升华。

       赠卫八处士①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②。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③。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④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⑤。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①卫八处士: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卫八姓卫,排行和结尾相呼应,感慨命运难测,今日不知明日之事,悲欢离合皆只能顺从无常命运的推动,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茫然之意;中间部分细数朋友离别,不知何时再相见的担忧以及相见之后发现故人多半辞世的伤怀。

       因此诗为避乱旅途中与友人重逢之后的感慨之作,所以字里行间流露出人生无常、世事渺茫的味道。然而烽火乱世之中能拥有片刻平静,与久别重逢的友人对床夜话,是极为难得的。此诗看似平易,其实积郁极深,流露出对感情的珍视,也表现出他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对结束战乱的希冀。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①,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②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①丧乱:死亡和祸乱,这里是指天宝十五年(756)京城沦陷。②合昏:植物名,即合欢树,又称夜合,叶为羽状复叶,夜里合拢。夏季开花,红色,多丝状长蕊。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古腰锁法,云横山腰,似断不断,此所为妙。(张谦宜)

       结句不着议论,而清洁贞正意,隐然言外,是为诗品。(沈德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取道泰州入蜀,途中作此诗。

       佳人在空旷的山谷间幽居,她自称本是大户人家女子,遭国难家恨而又被丈夫抛弃,引人同情,惹人怜爱;另外,诗人还以旁白入诗,赞美了佳人如竹柏劲拔,似泉水清澈的高贵品质。营造了一种悲怆的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这两句开始写诗人积想成梦,表现出在梦中见到友人李白的欣喜。“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难道入梦的是你的魂魄,路途遥远生死难测。诗人的情绪从喜转疑,由疑转成了深深的忧虑。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魂魄从青色的`枫林飘来,从关山的黑塞返回。“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随着时间推移,诗人由于梦见友人,突然惊醒,看见一屋子清辉的月光,眼前似乎还有好友的音容笑貌。“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现在身陷囹圄,如何才能拥有翅膀飞来我所在之地。情绪再起波澜,满心的忧虑在梦醒之后变成了叮咛。“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路途遥远,水深浪高,请你千万小心,要小心为小人所乘。叮咛之言,表达的是自己对故友命运的担忧。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①来不易。

       江湖多**,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②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①苦道:再三诉说。②冠盖:冠为冠冕,盖为车盖,均为高官贵人所用。

       起语,千言万恨;次二句,人情鬼语,偏极苦味。“告归”六句,梦中宾主语具是。“冠盖”二句,语出情痛自别。(刘辰翁)

       结极惨黯,情至语塞。(刘须溪)

       这首诗写了诗人多次梦见李白后的感叹,引发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开篇两句用比兴的手法引言,见浮云思游子。与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不谋而合。浮云飘飘,远处出游的故人你何时归来。“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接连三个晚上频繁梦见你,足见你对我诚挚的心意。此句同上篇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相同,都从李白入梦的角度来抒写诗人对李白的思念,也写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随后四句写的是梦中片段,写李白不远万里魂入梦中与诗人的对白。“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来回一次不易,路途艰辛,入梦不易。“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江湖风急浪高,担心船只遇险船沉湖底楫落水中。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写梦中所见李白的举止。“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每次出门你都会搔着白头,好像遗憾自己辜负了一生的壮志豪情。以上六句从神态、言语、举止三个方面来刻画李白的形象。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是警句,承接“出门搔白首”两句。长安城中满是权贵,独有这样一个才人独自憔悴,困顿狼狈。这样的感叹之后,诗人接着替李白鸣不平,对李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发出同情的嗟叹:“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四句是谁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为什么无辜的你年事已高却要反遭连累。生前的遭遇如此,就算死后名垂千古万世流芳又有何用?只不过是死后的慰藉而已,死后哀荣何足论。诗中饱含着诗人对李白的深情厚谊。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国初已①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②,龙池③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马脑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④。

       此皆骑战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⑤。

       ①已:通“以”。②照夜白:马名。③龙池:在唐皇宫内。④叹嗟:感叹,一当感于旧事,二当叹画之遍真。⑤鸟呼风:言泰陵萧索景象。

       咏画者多咏真,咏真易而咏画难。画中见真,真中带画,尤难。此诗亦可称画笔矣。“可怜九马”二句,妙得神趣。(陆时雍)

       先叙二马,次叙七马,兼及画中厮养,落落历历,甚有章法。末感慨御廊活马作结,气宗法密,笔路异人。(张谦宜)

       这首诗是诗人咏画的名作。全诗借写曹将军画马技艺的高超及其画作的美妙超绝,抒发诗人对世事变换、人世沧桑、浮生如梦的慨叹。曹将军即曹霸,开元中名画家。

       诗分四层。开篇前十二句总写曹将军画艺超群,“昔日太宗拳毛”以下写曹将军画马图,是全诗主体。多渺茫恍惚,几失韩注,未竟不合。(刘辰翁)

       源出《楚骚》,气味大类谪仙。(浦起龙)

       从诗歌的体制来看,这是一首游仙诗。由于所写之事与时局相关,不能直陈其详,所以只好闪烁其辞,并且借游仙体写出。全诗贵在隐约含蓄,旨趣所在需要读者自己去领会。

篇8:《杜甫诗》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分别是杜甫在三个特定时期的典型代表,借助这三首诗,以点带面,有助于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杜诗“诗史”的特点。

       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众多的诗文大家中,杜甫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位。

       如何帮助学生比较清楚地理解杜甫其人之伟大、其诗之雄浑,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在为期不长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杜甫诗三首》一文在选材和编排上都大有讲究。这三首诗分别是《望岳》、《春望》、《石壕吏》,恰巧是杜甫在三个时期不同的代表作品。《望岳》是杜甫读书、漫游时期的代表作,《春望》、《石壕吏》则是杜甫在为官时期的典型作品。所以,我认为通过这三首诗可以帮助中学生体会杜诗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特别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诗作的风格变化。

       《望岳》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豪情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春望》。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写得铿然作响,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在杜甫身陷贼中的八个月期间,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若论深沉含蓄,此诗当为翘楚,通过《春望》可以看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特点。

       《石壕吏》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所见之伤

       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十月长安、洛阳两京收复,玄宗回到长安,全国掀起一股“中兴热”。但好景不长,当平叛战役惨遭失败以后,洛阳陷入混乱,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于是就写下了一系列反映战乱现实的诗篇。著名的“三吏”、“三别”组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这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练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篇9:杜甫《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文解释:

       今天夜里鄜洲的月亮,在家里只有妻子一个人看见。远远想起家中可怜的小儿女们,还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妻子站久了,雾气一定润湿了她的头发,清冷的月光照在手臂一定会觉得寒冷。什么时候才能一同倚着轻薄透明的帷幔,月光一同照着我们两个人,把泪痕拭干。

       词语解释:

       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解:懂得。

       清辉:月光。

       双照:互相照见。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4.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诗文赏析:

       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评解: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如此一来,以下四句也就都有了同样的审美精神: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艰难困苦,穷愁潦倒,玉汝于成。诗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重重叠叠,无以复加的,然而他不屈不挠的进取也是可歌可泣的。沉郁顿挫的生命固然是沉重感伤的,但也是丰富、深沉、有力度的。

       此诗四联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这种写法历来受到评家注意。

       《诗薮》云:”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2:杜甫《八阵图》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八阵图》全诗翻译赏析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诗文解释:

       三分天下功业盖世,创制八卦图名声更加卓越。江水冲击阵石不动,吞并吴国失策铸成遗恨。

       词语解释: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这是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