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的历史故事(推荐7篇)

关于马的历史故事

       楚霸王项羽驯野马“乌骓”的故事广为流传。据说“乌骓”当初被捉到时,野性难驯,许多人都休想骑它,就是骑得上的也顿时被它摔下来。壮强好胜的项羽听说便想一试。他驯马有术,一骑上“乌骓”,就扬鞭奔跑,一林穿一林,一山过一山。这马非但没把他摔下,反倒汗流如注,身疲力竭了。霸王不慌不忙骑在马上,忽然用手紧抱住一树干,满想一下把马压制得动弹不得,谁知“乌骓”也不甘示弱,拼死挣扎,结果那树连根都离开了山土,“乌骓”总算被霸王的“拔山”之力折服了,心甘情愿地供霸王驱使了一生。

篇2:关于马的历史故事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家里有能相马的人吗?”

       伯乐回答说:“好马可以从外貌、筋骨上看出来,但千里马很难捉摸,其特点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我的儿子们都是才能低下的人,我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是好马,但没有办法告诉他们什么是千里马。我有一个朋友,名字叫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不比我差,请您召见他吧!”

       秦穆公于是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去寻找千里马。

       三个月之后,九方皋回来了,向秦穆公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

       穆公问他:“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呢?”

       九方皋回答说:“是一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派人去取,结果是一匹公马,而且是黑色的。

       秦穆公非常不高兴,于是将伯乐召来,对他说:“真是糟糕,你让我派去的那个寻找千里马的人,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千里马呢?”

       伯乐长叹一声说道:“他相马的本领竟然高到了这种程度!这正是他超过我的原因啊!”。

篇3:关于马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

       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篇4:马的历史故事

       关于马的历史故事

       1、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2、千金买骨

       公元前3,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

       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上面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现在,河北易县和定兴搭界处,有一个金台陈村。据说这个村就是当年燕昭王修筑黄金台的地方。

       3、按图索骥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4、秦琼卖马

       [释义]秦琼:人名。比喻英雄末路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秦琼,字叔宝,山东人。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曾参加河南的瓦岗军起义,是李密骠骑亲将。瓦岗军覆灭后,秦叔宝又被李世民所罗致,逐步成为高级将领。

       秦叔宝这个人,在民间的声望很大,原因有两部小说《隋唐演义》和《说唐》都特别强调秦叔宝。在《隋唐演义》和《说唐》里,都有秦琼卖马的故事,说的是秦琼在潞州落了难,穷得连饭店钱也付不出,先是典押了随身的兵器金双锏,后来逼得连自己的坐骑黄骠马也卖了。可是人在倒霉的时候,样样不遂心,连马也没人要。幸而遇见了一位卖柴的老者,动了同情心,指引秦叔宝说:“这西门15里外,有个二贤庄,庄上主人姓单号雄信,排行5:关于马的历史小故事

       大家常用“指鹿为马”比喻黑白混淆,是非颠倒。

       现在指鹿为马的事仍处处皆有!日本竟把中国钓鱼岛硬说是日本领土啦;骗子将废弃的电子零件当作尖端电脑除虫药啦;把人工培育的人参当韩国野生参骗钱啦……

       “指鹿为马”来源于历史故事。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做了宰相高职,想亿伺机再推倒胡亥篡夺皇权。赵高狡猾阴险,他知道自己出身低下,各大臣都不服他。为了测试各个官员对他的态度,一日,赵高拉来一只鹿,当着众大臣的面对胡亥说:“陛下收下这只卑臣千方百计寻得的好马吧!”胡亥笑道:“丞相是否搞错了?你拉来的是一只鹿哇,哪里是良马?”赵高并不理会皇帝的话,却仔细观察周围人的反应,有人跟着赵高随声附和,有人却说真话指出是鹿非马。

       结果,说真话的陆续都被赵高设计杀害了。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篇6:关于马的历史小故事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于是,人们也就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在真实历史记载中的伯乐,他是春秋时期郜国人,原名孙阳,主要在秦穆公手下相马,因功被授予伯乐将军。有一次,他受托给楚王购买千里马时,无意中遇到了一匹拉盐的马匹,留下了这句名言: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他在将朋友九方皋推荐给穆公接替自己相马后,因为九方皋将一匹黑色的公马说成黄色的母马,面对穆公责问时,又留下了一句名言:这正是他比我高明不止千万倍的地方呵!像九方皋所看到的是马的内在神机,观察到它内在的精粹而忽略它的表面现象,洞察它的实质而忘记它的外表;只看他所应看的东西,不看他所不必看的东西;只注意他所应注意的内容,而忽略他所不必注意的形式。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故事,比鉴别马本身还要更有启发意义。后续记载是,那匹马果然是一匹天下少有的骏马。伯乐这句话的背后,已经有了更深一层的意思了。而在历史中流传的另一则关于苏秦卖马的故事,更将一场现实卖马行为演变炒作成了最早的名人效应,对后世的经济行为启发很大。

篇7:中国关于马的历史故事

       秋高气爽,草原上一年一度盛大的赛马会开幕了。

       成百上千的马早早就从各个地方汇聚而来,大家雄心勃勃,因为优胜者将被选送到皇宫成为御马,而且冠军还将成为皇帝的坐骑。这样的生活,是每一匹马的梦想。夹杂在马群中,年青的千里马对夺冠充满了自信。就像群马所说,谁能与它争锋呢?尽管这样,在赛前的夜晚,千里马还是早早就休息了,以养精蓄锐赢得明天的头筹。

       就在香甜的睡梦中,千里马的后腿突然受到猛力的踹击。等它疼醒时,袭击者早已逃之夭夭。比赛如期举行,拖着两条伤腿的千里马勉强参赛,却连前百名都没有进入,它只好痛苦地回到了家。几个月后,养好伤的千里马又开始奔驰在草原上。蓝天白云,日出日落,快乐重新回到了它身上。

       第二年秋天,千里马又去参加赛马会了。赛场上,一匹匹的马摩肩接踵。据说,这次的优胜者将成为将军的坐骑,跟随将军在战场上立功。这同样是千里马梦寐以求的。

       这回,千里马安然无恙地来到了起跑线上。发令枪响,群马奔腾向前,很快,千里马就一马当先,将其他的马落得越来越远。但是,冠军却不是它。遥遥领先的千里马由于认错了方向,遗憾地错失了名次。后悔不已的千里马只好又回到了熟悉的家。

       草枯草荣,千里马依旧在草原上日日驰骋,像风一样。它迎来了第三次草原赛马。这次的赛马会,马数远远少于前两次,因为优胜者只能到各个驿站去,成为一匹传递文书的普通马。可是,千里马依旧展示了它非凡的实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冠军。之后,它来到一个偏僻的驿站,虽然吃着一般的食料,可它依旧兢兢业业地在驿道上奔跑着,每日辛苦地传送着文书告示。

       花开花谢,寒来暑往,千里马在驿道上不觉已跑了两年。一日,敌人突然大肆入侵,边关紧急求救。接着边关十万火急的求救信函,千里马日行千里,连续奔跑了三天三夜,将信函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送到了皇帝手上。由于出击及时,危险很快解除了。对千里马十分赞赏的皇帝,将它赏赐给了最出色的将军。于是,千里马带着它的夙愿,开始在沙场上建功立业。

       此时,它越发领悟到人生的至理,那就是:比梦想更重要的是才华,比才华更重要的是心态。面对生活中难以预料的挫折与磨难,只有积极进取,一心朝前看,才能走出困扰自己的阴影,不埋没自己的千里之材,从而错失一个机遇又迎来另一个机遇,最终让自己的梦想如花一般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