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和平第六集《伟大胜利》观后感个人感悟(精选18篇)
我们既然活着,就要活得有意义!——威廉.费尔普斯
战场上的小草
清晨,我睁开眼,看见了战壕上的一棵小草,青青的绿色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与她周围经过炮火洗礼的泥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倔强地向世界展示她生命的意志,预报着春天的来临。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普通群众,而是一名坚强的志愿军战士,但在那瞬间,这美丽的小生命竟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全身心,让我对生命的涵义有了更深刻的领略。“要打仗了,小草!”我小心翼翼地用手将她连根一起移植到一个人们不易踩到的角落,默默地祝愿她永远常青。
关于最爱的人
每当回忆起祖母慈祥的面庞,我的眼泪就要忍不住落下来。祖母是我今生最爱的人,她也是最爱我的人。十五、六岁的时候,为了筑猪圈,我常一早就去河荡里“揽泥”。干完活,母亲舍不得我,常“奢侈”的给我炒一点我最爱吃的“油炒饭”,我常偷偷地把它拿给组祖母吃。祖母总是对我说:“宝贝,你吃吧,奶奶老了,吃这么好有什么用啊,你吃了还要干活呢!”我在部队的时候,祖母去世了,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却没有与她今生最爱的人见上一面。复员回乡的时候,得知祖母是因一种病毒性腹泻没有药治疗,不断地“拉肚子”、虚脱而去的,心中更不是滋味。母亲对我说:“你奶奶去世的时候,不断的喊你的名字,还说'发财啊,国爱;发财啊,国爱。'老人家一辈子受够了穷苦的罪!祖母的遗愿至今没有成为现实,我仍是一个没有发财的种田人。但是,一天三顿吃“油炒饭”是不成问题了,每一次我吃着孩子们给我炒的“油炒饭”,就会想起我可怜的祖母,于是一口一口的咀嚼,一粒一粒的品味,不愿浪费每一粒!
……
有人说军人、特别是中国军人不懂得爱惜生命,我听了非常生气。天下没有喜爱死亡的人,每个人都爱惜生命,特别是我们这些经历了太多生生死死的志愿军战士,对“活着”的意义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更深刻的理解。说“不爱惜生命”,是为了保家卫国,爱惜更多更多的生命,让我们的亲人活得更好一些。于是,在军号响起的时候,我们热血沸腾;在枪林弹雨的战场,我们勇敢穿梭!
我曾为了光明去穿越一片令人窒息的黑暗,有幸最终看见了灿烂的阳光,因此我更感到“活着”的快乐。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我无悔无疚,因我的人生在朝鲜战场上已被赋予更深刻的意义。
要是你问我谁是最珍惜生命的人?我一定会说: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民志愿军!
篇9:纪录片《为了和平》伟大胜利观后感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
人的解放是战斗力生成的根本源泉
解放战争后期,美国人曾经责问蒋介石,“你有飞机,可以坐飞机指挥却为什么总打败仗?而毛泽东没有飞机,靠电报指挥,却总打胜仗?”翻开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数以百计的有关作战决策的电报就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毛泽东常常用如下语句与各战区的司令员、政委们商讨战策,“究竟如何?望斟酌电告”、“以上意见妥否望复”、“如何部署盼告”、“对该电内容哪些可以实行,哪些与情况不符不能实行,表示你们的具体意见”、“你们另有何种更有效之方法,盼告”,而这些博采众长,善于纳谏的决策方法正是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在决策过程,获得致胜主动权的科学决策方法。
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彭德怀之间的往来电报有“一尺多厚”,电报的密集程度、所涉及的战役细节程度恐怕是世界之最。它详细到某个制高点的控制,一个师级单位的调动,状如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但在毛泽东向彭德怀发出的大量电文中,通常在结尾都是“按情况酌定”、“酌办”这样的语句。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在战争指挥上有着充分的自主处置权,极大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收到了极大的成效。在连续取得 3次战役胜利后,部队已经十分疲惫、减员严重,要完成既定的作战任务,困难重重。于是彭德怀回国,详细向毛泽东汇报了朝鲜前线敌我情况和志愿军所面临的严重困难,说明朝鲜战争不能速胜。毛泽东认真听取汇报,及时调整方针,明确指示:“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给了彭德怀一个很大的相机处置的余地,使彭德怀感到抗美援朝战争有了一个明确而又机动的方针。而这个方针,同毛泽东在章,我们的敌人也不得不对他们无比的畏惧和佩服:
美第八军军长范佛里特对志愿军的评论是:“以个人而论,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奋不顾身的,令我们束手无策。”
美国《安斯凯顿研究室》首席研究员偌布斯?弗兰克评论:北韩战场上的中共军队,除了军事装备上不如美国联军,而其他无论斗志、勇气,都是美国难以想象的高……当时,中共军队可以说无论哪一支都可以在一块阵地,独挡一路盟军。
中国志愿军用他们的顽强而无畏的精神战胜了敌人,也震慑了那些曾经侵略过我们的人。这是史无前例的战争;是穷国打败富国、弱国打败强国创造历史奇迹的战争;是中国军队打出国威、打出军威、打出骨气、扬眉吐气的战争;中国自愿军谱写了中华民族战争史上最光辉的一页,他们不愧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一位日本教授感慨道:“看看你们中国人,100多年来一个失败接一个失败,几千个外国入侵者、一两万个外国入侵者就可以直入你们首都杀人放火,你们就得割地赔款。后来你们出兵朝鲜,把美国人从朝鲜半岛北面压到了南面,我才感觉中国与过去相比不一样了,看来中国人是真的站起来了。”
今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忘记抗美援朝战争,更不应忘记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是他们让世界从新认识了中国,是他们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让中国人民免遭外国侵略者的再次侮辱。在和平年代成长的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以他们为榜样,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己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中华的儿女,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打败未来的敌人,保卫祖国的领土与祖国的强盛,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回报祖国和那些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志愿军们,不辜负祖国都对我们的悉心栽培与无限期望。
让我们铭记那些最可爱最可敬的人——曾经奋不顾身向前作战的志愿军吧!
4:《为了和平》观后个人感悟
7月1日是党的生日,苏州九龙医院老年病科病房里,身患直肠癌的抗美援朝老兵田建刚特地穿上军装,微颤着双手,郑重地写下入党志愿书。
田建刚今年90岁,是一名退伍老兵,退休前是苏州市十六中学的一名政治老师。为了圆入党梦,他等了大半辈子。
田建刚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9年5月高中毕业后选择参军入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曾参加过解放舟山群岛战役,也曾怀着保家卫国的赤子情怀,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田建刚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退伍后,他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学习,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政治老师。
1976年,田建刚来到苏州,先后在苏州市第十九中学、第十六中学任教,培养出了众多优秀学生。退休后,他加入了老干部宣讲团、新四军宣讲团,致力于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田建刚还每年从退休金中拿出1.5万元,捐赠给新四军宣讲团,此外他还资助了30多位困难学生。,田建刚被查出垂体瘤。今年年初,他住进了苏州九龙医院,5月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
“得知消息后,震惊之余有了思想顾虑,消瘦了不少。”但回忆起战场上的战友们,田建刚又释然了,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念。更重要的是,自己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还没做—加入中国共产党。
月,田建刚向苏州市十六中学正式递交入党申请书。至今,他提交了7份思想汇报,不少是手写,字数达上万字。
“这么大年纪为啥还要坚持入党?”田老说,“从参加革命那天起,我就梦想着加入中国共产党。”田老介绍,他曾口头向党组织申请入党,然而,因为历史的原因没能成行,“由于历史原因,没能入党,我觉得这是党对我的考验。”
田建军军装上的8枚奖章记录着那些过往。“我至今还记得我们团的排长在坑道口被弹片击中,倒在我的怀里。”田建刚含着泪回忆说,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他曾几度与战场上的死神擦肩而过,很多战士没能活着回来,他们为了革命牺牲了生命,也没能戴上这些勋章。
“学校党组织以及苏州市教育局都很关心这件事,入党程序正在进行,帮助田老完成入党志愿书后, 7月18将召开离退休支部大会,讨论田老能否作为预备党员。” 苏州市十六中学党总支副书记袁军介绍说。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九龙医院党支部与十六中学党支部特地派人来到九龙医院,邀请老人参与体验了党员的组织生活,老人观摩了入党仪式,体验了在红旗下的入党宣誓。当在入党志愿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时,田建刚激动地热泪盈眶。他表示,坚持入党是因为共产党给了自己幸福生活,这一生都要铭记党的恩情。“我身上戴了很多勋章,但中间那个位置永远留给党徽!”田建刚说。
5:《为了和平》观后个人感悟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了半个多世纪,中国当前的军事力量及军械设备都是世界顶尖,可半个世纪以前,中国刚遭遇日本侵华,元气大伤,千百年来的封建社会也使得晚晴时期十分落后,作战枪械远远不及敌人,而美军作为世界警察,野心勃勃,哪里都想占有一席之地,地大物博的中国自然在其野心之中。而真正的导火索是苏联,我国与俄罗斯相邻,如若我国和俄罗斯关系闹僵,必会招来美军来坐收渔翁之利,同时,战败的国民党退缩到台湾,美军的进攻也只能在朝鲜半岛及台湾开始,而台湾四面环水,美国的军舰是当时世界一流,我们的船相比之下,像木筏一样,海军相战,我军必败,所以跨过鸭绿江,用最顽强的抵抗来回击美军,逼得美军无暇顾及台湾,也是绝境中的上上策。再观如今形式,美军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弹设备,美其名曰防止朝鲜的攻击,但实质上是把中国周围的国家全都拉拢,目的还是针对中国,美国把中国当为假想敌,拉拢日本和韩国其实是更好的牵着日本和韩国的鼻子走,反观中国,也把美国当做假想敌,与俄罗斯紧拧一股绳也防着俄罗斯,同时针对日本,毕竟当初真正侵略中国、使中国割地的,就是日本和俄罗斯。但总的来说,攘外必先安内,要想站起来不被欺负,必须中兴富强,也正是衣食不愁的生活的来之不易才更让我们珍惜和平。
6:教师《为了和平》观后感个人感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11月25日下午3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陈淑娟书记安排继续教育学院师生观看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由李华琴主任、魏淑芳主任组织100多名师生在梓潼校区教学楼306、504教室认真观看了《为了和平》大型记录片。
通过观看《为了和平》记录片,师生们深受教育,增强了师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他们在观后感中写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前国际形势下,不能忘记开国领袖毛主席说的话:帝国主义之心不死,狭路相逢勇者胜,保家卫国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伟大的抗美援朝再次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正义必胜,人民必胜;让我们永远记住英雄的名字,无限的思念和怀念他们。今天,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 ,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更坚定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决心,为了正义与和平,我们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责任担当,全心全意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时光冉冉,岁月涌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已有70周年的岁月在这其中无论是从经济还是祖国的军事力量都有着飞速的建设与成长。就在今天主任带着我们看了一部关于中国光荣抗战的历史纪录片让我的内心深感触动那就是——为了和平
片子一共分为六集,每集时长都在五十分钟后左右,从第一集到第六集的每一集层层递进的给我们讲述了美国对朝鲜发动的侵略战争每一个真实片段,以及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存活下来的英雄们的采访,以及生前录像,所作的记录,全片让我对什么为抗战保家卫国,什么又是民族英雄有了全心的认识!
片中介绍在1949年10月1日中共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全国人民都沉浸在人民真正解放的喜悦当中时,中国东北边境邻国朝鲜发生了不幸。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全面爆发,同年7月7日美国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抵御朝鲜进攻,在美帝与朝鲜的抗战中我们不难从中看出当时站着的惨烈不难得出“战火之下无生灵”的感慨。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支援解放军这么一支特殊部队的存在成功进入朝鲜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共同对抗美国的无情侵略最终到了电影的结尾后我有这么一种感觉朝鲜战争无论从那方面来说首位的就是惨烈其次就是在这两年零九个月的中国与朝鲜民族的共同抗战中朝鲜人民与中国的各位先烈他们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建起了亿万人民的安全堡垒这样的记录片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对先烈的回忆更是让我中华儿女们知道中国不是一个谁都可以欺负的国家中,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我们都让美国,让所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知道中国已经从以前的东亚病夫变成了能够昂扬在世界东方的一条腾飞的巨龙。
中国在朝鲜战争爆发时,面对整个当时国情状况,更以当时无论从经济还是工业军事都与美国形成云泥之别差距的情况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组成“人民支援解放军”的特殊军队进行支援朝鲜,让我感受到中国当时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从这整部片子中我感受到世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舞台,而是在整个世界本身整体。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中说到“任何人任何势力破坏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人民都绝不答应”中国的力量是守卫人民的力量也是守卫世界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坚强力量。
7:纪录片《为了和平》观后感个人感悟
辽宁丹东,凤凰山下。老兵孙景坤一身戎装,端坐在丹东光荣院特护区的房间中。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孙景坤胸前的8枚军功章上,熠熠生辉。
72年前,孙景坤入伍,敬出了人生第一个神圣的军礼,从此南征北战。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深藏功名,返乡务农
1948年,24岁的孙景坤告别新婚妻子,毅然参军,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征战中落下20多处伤疤。
孙景坤选择了深藏功名,返回家乡务农。
曾经和孙景坤一起生产劳动、如今86岁的老党员刘振发说:“只知道孙队长当过兵,去过朝鲜,带领山城村第一生产队过上好日子,但也是刚听说他立过一等功、当过大英雄。”
“只有在睡不着觉的时候,父亲才偶尔会和我谈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女儿孙美丽说。一个夜晚,孙景坤给孙美丽讲:晚秋初冬,孙景坤所在排进入一片高粱地,子弹炮弹如同刮风下雨一般打来,一个排的战士除了孙景坤外全部牺牲。“每当谈起这些,父亲总是眼含热泪。”
虽已96岁高龄,老人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共获得了8枚军功章。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平移重建征集资料,孙景坤默不作声地将立功证书、立功喜报和部分珍贵老照片捐出来。纪念上甘岭战役60周年时,相关部门邀请他去北京参加活动,需要穿军装拍照,他才从箱子底下找出军功章挂在胸前。
吃苦在前,不求享受
1955年,孙景坤复员。丹东市安排他到工厂当车间主任,但他却申请回故乡山城村,并担任第一生产队的队长。
山城村处于鸭绿江支流大沙河转弯处,是防洪能力最薄弱的地方,修堤筑坝迫在眉睫。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独轮车都罕见,孙景坤就带头用筐挑、用肩扛,运送土石。
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坝越建越高,越建越厚实,两岸土地得以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有了保障。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沙河堤坝不断完善,原有的泥坝被石坝替代,但大坝的基础依然是孙景坤带领一队社员打下的。如今,大沙河河坝两岸,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他深爱家乡每一寸土地,那时候没有吃不了的苦!”刘振发曾是第二生产队队长,“村里种植蔬菜,要挑粪施肥,一个担子挑两个木桶,装满了有100多斤,还要走8公里的盘山土路,孙景坤每天都带头干。”
回乡务农数十载,孙景坤吃苦在前、不求享受。“躺着享受,对得起牺牲的战友吗?”
朴实纯粹,回馈社会
“我之前以为父亲就从来没替我着想过,但两年前他的一句‘我对不起你’,让我知道他一直是爱我的。”孙美丽强忍着泪水说,“8岁上学,因交不起学费和腿有残疾,同学们欺负我。按说我爸是生产队长,只要开个介绍信就可以免学费,可他坚决不给开。”
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每每有单位招工,孙景坤都毫不犹豫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家里儿女7人,除了两个儿子正常招工外,其余都是农民。孙美丽16岁时,电话局选电话员,但当她报上名时,却被父亲拿下来给了别人。“父亲说,你文化低,别耽误了事儿。”
年轻时,孙美丽对父亲有一些抱怨,不理解父亲为何这样“苛刻”。但随着年岁渐长,孙美丽终于渐渐明白,父亲总想更多地回馈社会。
“老人从来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身上那朴实纯粹的闪光点让人感动!”山城村党支部书记邱大鹏说。
近些年来,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靠低保金,随着上级部门发放的伤残金等待遇有所提高,老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一些爱心人士多次提出要帮助他,但都被老人拒绝:“不是我应得的,坚决不能拿。”
只懂吃苦,不知享受,孙景坤一家在山城村日子过得清贫。就像战争年代深藏军功一样,孙景坤各种奖状一大摞,却从不拿出来。
8:纪录片《为了和平》观后感个人感悟
吉林通化,长白山南麓,浑江东岸,抗日英雄杨靖宇烈士陵园内松柏青青,将军高大戎装铜像挺立。
95岁的徐振明,就在这里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烈士陵园。年轻时,他就把杨靖宇当作“明星”榜样,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炮火洗礼,和平年代他深藏荣耀、甘受清苦。
60多年来,陵园内的苍松翠柏,见证了一位老英雄的执着与忠诚。
峥嵘岁月 百炼成钢
1942年,16岁的徐振明加入八路军,在伏击日军的战斗中因作战勇猛荣立一等功。
1950年,徐振明随38军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一线作战29个月,参加过“飞虎山阻击战”“松骨峰阻击战”等著名战役,在争夺394.8高地的拉锯战中荣立一等功。
1950年11月4日,飞虎山战役打响。志愿军浴血奋战3天3夜,弹尽粮绝,按战略部署还需要坚守阵地2天。我军一个团面对敌军两个师,任务是把敌引进伏击圈。担任通讯连排长的徐振明,带领30名通讯员传递信息。
战况激烈,徐振明眼看着刚出发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不禁泪流满面。此役,志愿军共毙伤俘敌1800余人。枪林弹雨中,徐振明留下一身伤疤。时间仿佛早已抚平一切,但老人身上至今犹在的伤痕,记录着那一个个瞬间。
“想想牺牲的战友,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享福。”1958年,九死一生的徐振明告别了前半生的枪林弹雨,投入到和平年代的建设事业。军旅生涯中,他荣立大功两次、小功多次,但转业后却深藏功与名,只字不提当年勇。
儿媳阎锡兰告诉记者,老人很少提起往事,“很长时间里,只知道他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
一生执着 守卫忠魂
转业时,摆在徐振明面前的有三个职位:招待所所长、福利院院长和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所(杨靖宇烈士陵园)所长。招待所、福利院待遇好、工作环境好,徐振明却决定去陵园。
“能守护烈士陵园,这是我的无上光荣。”徐振明说。
把家安在陵园边上,把心放在陵园里面。每当遇到刮风下雨,徐振明深更半夜也会到陵园巡查,看看屋瓦是否漏雨,看看树木是否倒伏。
今年85岁的张文臣当时在通化市劳动局工作,慕名去见了这个不要肥差要苦差的“怪人”,两人一见如故。
“很魁梧,嗓门不小,没什么漂亮语言,做事踏实,用我们通化方言说,做事枝是枝、蔓是蔓。”张文臣说,有一次,两人闹了点“不愉快”,就因为徐振明高烧39度,大半夜还跑到园子去。“他就是要去,不听人劝,非说只有看看才心安。”
2万多平方米的陵园是铲平山尖建起来的,刚建成时没有树,也没有花。徐振明踏查山前山后,栽植松柏,种花种草。“父亲种了多少棵树,真数不清了,但是肯定得有上万棵。”徐振明的儿子徐永军说。
徐振明做事从不糊弄,要做就做到最好。“那时通化没水泥,就大老远到外地背回,哪有坏的,用水泥修补上。”同事韩加本说。
1965年6月,通化的雨季来了。陵园屋顶的琉璃瓦坏了。徐振明蹲守北京半月有余,以诚心感动了北京古建筑队,请回两名瓦匠修缮。直到今天,即便遭遇狂风骤雨,严丝合缝的琉璃瓦也没再漏过水。
徐振明还想尽一切办法,搜集历史资料和实物。
“父亲那些年坐牛车、坐爬犁,翻山越岭去了很多地方,采访当地老百姓,收集杨靖宇将军的故事,寻找抗战遗物。记得有一次,他找到几把当年打仗时用的手枪,带回来时别提多高兴了。”在徐永军的记忆中,父亲不是在陵园忙着,就是在为陵园做事的路上。
徐振明曾经说过,即使时光倒流,他也不会改变决定,“我不仅是自己在守护陵园,也是代表牺牲的战友们在守护。我守在这里,感觉自己还跟战友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