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言文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精选12篇)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言文答案
再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完成5~8题。
5.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题是考查文章的选材知识。多件事写人的文章,要详略恰当。引导学生从把握文本主题的基础上来分析判断材料的详略安排。这里有个误区教师一定要指出来,就是不能以字数的多少来判断详略。
6.蔡勉旃如果贪了友人银子,友人的儿子会不会知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体现了“坚”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概括能力和再创造能力。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要懂得“谁做什么结果怎么样”一模式,化复杂为简单达到概括效果。
8.蔡勉旃召友人之子,准备将银子还给他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这表现了友人之子什么样的心理?这对表现蔡勉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是引导学生紧扣文本,通过找重要句子、关键词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然后进行筛选、分析,从而概括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里的关键词实际上是让学生找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这是2: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初一语文组 雷玲娜
原文
蔡U,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立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翻译
吴县有一个叫蔡U,字勉旃的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一、教学设想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是一篇文言选文,篇幅短小,文意易懂,而简短的文字下蕴藏的却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诚信,这种力量恰恰是当今社会所需要所呼唤所倡导的。充分挖掘文中蔡勉旃具备的人格魅力,可以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荡,进而完成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思想的升华。
因此,学习本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文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学生们在人生价值观的正确态度方面的培养。这篇课文所具备的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正是我应新课标改革选取这篇课文的原因。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2.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教法设计
设置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文
设置情境:老师向学生借一笔钱,问需不需要打一个借条。
师:在现今社会,借贷巨款,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都会签合同或立字据以防不测,但是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个叫蔡勉旃的人,他的一个好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却没有立下任何的字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在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会让借钱者打借条,以防不测。进而在学习文章时更深刻地认识到,正是因为蔡勉旃所具备的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才会让他的朋友在寄放钱财时放心地不立字据。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诚信为做人之本”。
(二)感知课文
1.提问学生:请同学们进行课文虽短,却是一篇思路清晰、写作手法多样的写人文章,值得一提。
(三)探究主题
1. 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
①诺责:诺言和责任。
②敦:重视。
③风义:情谊。
④辇(niǎn):车子(名词),这里是(动词)“用车子运”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故不语郎君故:
②且父未尝语我也语:
③亡何,其人亡亡:
④而翁知我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②卒辇而致之。
3.本文表现了蔡勉旃怎样的优秀品质?
1.①所以②告诉③通“无”,没有。 ④你,你的
2.①哪有寄存一千两白银却没有凭据的?
②(蔡勉旃)最终用车子运着(白银)送还给了他。
3.“重诺责,敦风义”或者“诚实守信”。
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1889年参加乡试,中举人。不过,他在科举考试中,终未再获功名。但他在学习传统文化之外,颇关注于新学,以至于1895年赴京参加会试时,曾参加过梁启超发起的呼吁变法的“公车上书”活动。又曾成为柳亚子、高旭等人19首创的爱国文化团体“南社”的成员。其间,为了维持生活,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他曾充当其幕僚,为将士讲解古书诗赋,但终因思想不合而离去。《清稗类钞》是他留给后人的一部前人笔记集。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在意由于许诺或承诺失信而招致的谴责,重视情谊。有一位朋友将一千两白银寄放在他那里,没有立凭证。不久,这位朋友就死了。蔡璘召唤那人的儿子来,(把钱)还给他。(那人的儿子)感到惊讶不接受,说:哎,没有这件事呀,哪里有寄放一千两白银却不立凭证呢?况且我的父亲也没有告诉过我(这件事)呀。蔡璘笑着说:“凭证立在心中,不是立在纸上。你父亲把我当做知己,所以没有告诉你。”最终用车子运着送还给他。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选自《清稗类钞·敬信》。篇幅短小,文意易懂,而简短的文字下蕴藏的却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诚信,这种力量恰恰是当今社会所需要所呼唤所倡导的。正是因为蔡勉旃所具备的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才会让他的朋友在寄放钱财时放心地不立字据。使人们认识到“诚信为做人之本”。做人要守信正直,不贪钱财,讲义气,坚守自己正确的立场,洁身自好。
篇9:《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是选自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敬信》。这是一篇篇幅短小,文意易懂的文言短文。讲述了蔡勉旃在没有立字据的情况下,坚决把好友生前寄放在自己处的一千两银子送还给亡友之子的故事。文章主要围绕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为人来展开的,其主题具有现实意义。文中的字词不多,解释较为全面,学生易于自学。在文章简短的文字下蕴***着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诚信乃做人之本。这种力量是当今社会所需要、所呼唤、所倡导的。教学此文,充分挖掘文中蔡勉旃的人格魅力,可以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幅简短,文意易懂;其次,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还没有完全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渴望利用这宝贵的“一节课”,授之于渔。初衷已定,我开始用心斟酌,精心谋划,认真布局,从备教材到备学生,从书写教案到设计课件,从文本到生活,每一个环节,我都不忘初衷: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于是,在课堂设计上,我不仅遵循了我惯有的文言教学五步法(一听,二读,三说,四辨,五诵)分五大块(我会读、我会译、我会说、我会辨、我会写)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教学流程中,还在进行教学任务前,给初次见面的学生献上宝贵的“见面礼”——翻译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横看课堂。评价一堂课是否精彩或是成功,不是你老师讲得多好,而是学生获得多少。而我,又该如何把持这一节课,让学生因我而获益呢?首先,我别出心裁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开课了,我打破了以往的`先自我介绍,或是和学生话家常套近乎,而是利用我那过目不忘的好本事,将刚刚浏览了的学生名册对学生说:我们班共有38人,其中有30个姓房,4个姓唐,两个姓盘,还有一朱一许。大家经我这么一说,气氛来了,不是赞许,就是佩服,或是崇拜,满心的嘀咕着:一个刚见面的老师,对我们拿捏得如此准,是何方神圣啊!在他们诧异时,我又补上一句“我还知道班里有英英和芳芳呢。”这时,能不服我吗?不仅学生,连在场的三十几个教师也不得不服我啊。这非同寻常的临时产生的开场白,不仅调动了课堂气氛,而且,真真正正把全班学生都带进了课堂这个“磁场”中,大家因为自主投入,合作,探究,所以,整节课也按照我课前构思的流程般“行如流水”“水到渠成”了。更万万想不到的是,临近尾声,还添上了美美的一笔。我利用他们课室里的一处标语:今天,你收获了吗?将其换成:这节课,你收获了吗?看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我明白了做人要讲诚信;我学会了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要读懂古文就要善于积累;我会写借条了……听着大家都有收获,我欣慰地笑了。
不管是纵观还是横看,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成功的。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它相对现代文而言,不仅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而且对于这之乎者也学生似懂非懂,像是雾里看花,一知半解。毕竟,那些文字,大部分都是古语,古今异义相差甚远,又是一词多义,又是词类活用,又是特殊句式,什么虚词实词,学生学得累,又没什么成效,吃力不讨好,久而久之,厌学畏学甚至放弃不学了。但是,这节课,我一开始就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接着又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动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本节课中,我还注重学法的指导,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掌握文言文自身存在的规律,找到规律,举一反三,从而真正授之以渔。所以,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但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说这节课中的一个缺憾,那就是让学生读的次数过少,读的形式过于单调了。
1:《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阅读理解附答案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
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④而致之。
戴震难师
“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只学不问,并非学问。”如果求学只一味相信书本,相信老师,缺乏怀疑精神,那么永远不会获得真正的知识。一个成功的学者决不墨守前人的旧说,而是有所怀疑,有所创造。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该学一学戴震的怀疑精神呢?
1.蔡勉旃为人“重诺责,敦风义”,课文是怎样表现他这一品质的?
蔡勉旃为人“重诺责,敦风义”,课文是用他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表现出来的。寄放而不索凭证,说明了亡友生前对蔡勉旃的信任,坚持把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说明了蔡勉旃的“重诺责、敦风义。”亡友之子“愕然不受”,认为“寄千金而无券”是不可想像的,更突出了蔡勉旃品质高尚。
2.《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
《戴震难师》一文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3.《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你赞成不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
甲生:“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乙生:我赞成这种做法。作为真正的知己当然应以信任为基础,多少人对朋友以性命相托。何况只是“寄人千金”,试想,如果缺乏信任,互相防范,彼此猜忌,这样的朋友还是朋友吗?
丙生:我不赞成这种做法。我们对朋友应予以信任,但这种信任应有一个度。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是生死相交的朋友,时过境迁,也难免会发生变化。为了金钱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事例还少吗?
丁生:我赞成丙的观点。在当代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避免邪念的产生。
(1)通假字义
亡何(通“无”,没有)
(2)词类活用
①重责诺(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②且父未尝语我(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③卒辇而致之(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装运。)
④乃能言(名词作动词,说话。)
关于诚信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有诚故信,无私故威。 ――(宋)张载
至诚则金石开。 ――恽代英
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仁慈和诚实,不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国家的国格。 ――(美)华盛顿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敦风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
(3)且父未尝语我______________ (4)卒辇而致之______________
(5)先生是年乃能言____________ (6)就傅读书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责诺,敦风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关于“诚信”的名言,不少于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再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完成5~8题。
5.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蔡勉旃如果贪了友人银子,友人的儿子会不会知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体现了“坚”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蔡勉旃召友人之子,准备将银子还给他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这表现了友人之子什么样的心理?这对表现蔡勉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训练
子罕辞玉
宋人或(有人)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9.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献诸子罕__________________ (2)尔以玉为宝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
(1)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子罕弗受玉,献玉者做了解释,他解释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他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重视(2)存放(3)告诉
(4)归还(5)说话(6)靠近,跟随
2.(1)看重诺言,崇尚情谊。
(2)你父亲了解我,因此没有告诉你。
(3)(他)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还不肯停下来。
3.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不如没有书。我们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要敢于质疑,有分辨,有判别。
4.示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③大丈夫,一言九鼎。 ④人无信不立。
5.一是“寄千金,不立券”,二是没有告诉自己的儿子。
6.不会。因为友人“寄千金”,没有立券;同时友人已死,并且生前并没有告诉自己的儿子。
7.蔡勉旃在友人死后,召他儿子来取白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但蔡勉旃仍“卒辇而致之”。
8.表现了友人儿子惊愕、不相信的心理,这从侧面反映了蔡勉旃品德的高尚。
9.(1)之于 (2)你
10.(1)把它拿给玉匠看,玉匠认为是宝玉,所以才敢把它献给你。
(2)如果把它送给我,我们都丧失了自己的宝贝,不如我们都拥有自己的宝贝。
11.说明这玉是块真玉,劝子罕收下。
12.褒扬了子罕。褒扬他洁身自爱、不贪钱财的精神。
[1]
古文二则(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戴震难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