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故事(精选7篇)

  前言:生活小故事(精选7篇)由贵客网收集整理,供大家欣赏与借鉴;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朋友,也可以进行收藏。

  生活小故事1:笨妈的生活哲学

  文/王莉莉

  我有个朋友,由于小时候经常打碗,于是就自认是个笨人。所幸的是总能怀有一腔热爱生活的热情,有时候明知有些事不大可能会成功,但还是会勇于尝试,失败了也不会垂头丧气。

  她听说自己动手做肉松,既能保证肉质又干净卫生,于是碰到鲅鱼新鲜又便宜,购入并成功做成鱼松。也许是第一次的尝试太顺利了,周末做牛肉松时就掉以轻心了。先炖再撕,最后用面包机烤制,可是做出的牛肉不出松,像是一个个的小细棍。全家人边吃边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大家把腮帮子都吃酸了也没分析出原因。最后她自嘲说主要原因是她撕得不够碎!

  次日,她夹起牛肉小细棍端详,长相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再品滋味:鲜、香、甜、麻、口感劲道。对了,像极了同事出差四川给带回的灯影牛肉丝!于是家人们意外品尝了四川风味牛肉丝。女儿调皮地说"喜欢吃就多吃点啊,下次不一定能做出来!哈哈哈哈".这分明是她上次做豆沙包,面和稀了,做成豆沙饼的说辞呀!孩子都学会了,谁让她有个笨妈妈呢!

  笨妈妈成天嘻嘻哈哈,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学。她虽然经常犯错误,但总能将错就错,顺其自然,日子过得倒也怡然平静。

  在她眼里,遇到事情,只要勇于尝试,即使是失败了,也是收获。时间并没有浪费,因为收获了体验的经历、收获了失败的教训,这总比无所事事蹉跎岁月要好得多。每一次的体验、每一次的旅行、每一本读过的书都会润物细无声地融进人的血肉中,塑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正因此,在她眼里,努力就好,剩下的就交给老天爷吧:不用去想最后的结果,时间偏偏最后都会还之以惊喜,比如:意外做成的豆沙饼、牛肉丝,碰巧买到的心仪物品,还有遇到的各种美好的缘分……

  生活小故事2:我的低碳生活

  文/史久爱

  闺蜜英子收入颇丰,可她的生活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

  英子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会计,月工资是我的好几倍,家庭富裕,让姐妹们羡慕不已。但在生活中,她的节俭程度却令我咂舌:家里多是节能灯,淘米水、茶叶水用来浇阳台上的花草,电脑、电视、空调用后随手关闭,上班多骑自行车或坐公交……我问她:"你咋成欧也妮·葛朗台了?那么好的车放在车库当摆设,真是极大的浪费。"她笑笑说:"我走的是低碳环保路线。我单位离家不远,骑车或步行都很方便,这样做不仅可减少雾霾污染,缓解交通堵塞,还有利于身心健康,我建议你也尝试一下吧。"

  回来后,我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开始,落实节能降耗的举措。电脑不再一直是待机状态,饭菜少而精,冰箱里不再堆得满满的,没事不煲电话粥,外出吃饭不再使用一次性杯子和筷子,家里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服的水用来拖地板,出门前半个小时就把空调关了……一个月下来,家庭各种开支竟比平时少了五六百元。

  "走低碳环保路线,真是‘有利可图’啊。"看我收获满满,老公笑着说。日常生活中,只需举手之劳,就可以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就可减少碳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生活小故事3:难忘的知青生活

  文/王先奎

  1975年早春二月的黄昏,告别了知青生活,我留下了对青年点(知青集中居住点)的最后一瞥。知青生活是短暂的,但却在我生命之树上刻下了两道清晰的年轮。

  我下乡的地方是一个不到四十户人家的小山村,离公社驻地场镇很近。倚山傍水,鸟语花香。现在,每当想起那段清悠、恬静的田园生活,很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可在当时,压根儿都没有丝丝儿诗情画意般的浪漫。1973年,刚满16周岁的我初中毕业。由于家中子女多,家境贫寒,父母再也无力供我继续读书了。早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时任我班主任的郭俊淑老师多次登门游说我父母,说我是块读书的好料,切不可耽误了我的大好前程。父母虽然被郭老师一番肺腑之言打动了,说服了,可严竣的现实,也仍然只有让郭老师一次次带着无奈和遗憾走出了我的家门。看着父母那深深的内疚和一脸的无助,我毅然向公社革委会提出申请,主动"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时任五宝公社革委会主任的陈湘凡异常感动,他正为打不开局面,完不成县、区两级下达的知青下乡任务而着急。接到我的申请,他立即向正在五宝筹备召开春耕生产誓师动员大会的区革委领导作了汇报。区革委领导当场决定,亲自安排以我为首的七个知青在全区四级干部参加的春耕生产动员誓师大会上代表全区知青宣读决心书,表示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伟大号召,上山下乡,与贫下中农同甘苦共患难。宣读完决心书,我们背着崭新的铺盖卷兴致勃勃奔赴各自插队的地方落户了。

  严峻的现实像一阵凛冽的寒风吹凉了我们青春的激情。我们脸朝黄土背朝天,整日里为8分工日而劳作(刚开始由于年龄小个头矮,不能与生产队的壮年男劳动力同工,更不能同酬拿10分工日,只能分配在妇女组与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妇一起干诸如锄草、施肥、积肥、松土、铲田坎、挥镰割谷、收小麦等轻巧农活儿)。对身边那鬼斧神工的美丽大自然竟然没有一丝丝儿的兴致去欣赏。惟有当年那一件花衣裳、一条花手绢给农家姑娘带来亢奋喜悦的心情,一个小镜子被农家姑娘在河边茅草坪上抛来抛去所带来的狂欢的情景至今令我难忘。美,因贫穷而变得朴素,对美的追求因贫穷而成为一种奢望。

  早日返城,告别枯燥、乏味,体力难支的知青生活的企盼,并没有因我们"扎根农村闹革命"的誓言而放弃。每个知青都在做艰辛的努力。1975年,春季征兵给我带来了机遇,我和知青点上的另一个知青一同报了名。也许是爱好绘画,有一点文化和艺术底蕴,而部队又特别需要这类人才的缘故吧,机遇似乎对我特别眷顾。接兵部队的首长亲自带着我在体检场上走走过场就顺利通过了,并拍着我的肩膀让我等着换军装吧。

  知青当兵还有着双重的意义,当兵服役可以走出大山,大开视野看世界。服役期满后还可退伍回城安置工作。可那时,当兵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对于当地无亲无故的知青来说,没关系、没门路,要全凭自己的身体素质、文化底蕴和睿智来改变人生。然而,我却生性内向,羞于交际,不善求人。其他条件都具备、身体合格与否且不说,就是身体合格了能否选拔上还是个未知数。在那段时间里,与我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好心人为我指点迷津。在灵与肉的一阵拼搏厮杀之后,我一改往日的内向、腼腆。一有机会,便将接兵首长接到寒舍,让他们参观自己涂满墙壁的八个样板戏里的主要英雄人物画像,加深首长对我的印象。到现在我也难以忘怀那段苦涩而又"不是非常光彩"的经历,每当想起都有一种羞涩一种无奈。

  拿到入伍通知书的喜悦心情不必说了。按当时我们知青点上的知青"谁当兵谁参工走,谁请客"的约定,我在生产队预支了30元钱到公社场镇上去买回了酒、菜。在青年点摆了两桌,请他们美美"搓"了一顿。

  我清楚地记得,我们这些被批准入伍的新兵,在公社集结出发的那个上午,早春的天气依然充满寒意,可公社礼堂却熙熙攘攘,四周洋溢着一股暖流。祝福、叮嘱、道别、哭泣,场面激动而酸楚。当接兵部队的首长吹响了出发的口哨,这时,我才有了一种怅然的感觉。别了,与我相处两载的知青朋友;别了,那个在地图上也找不到的小山村。带着我的回忆,带着我的憧憬,我跨入了解放军大学校的门槛,开始了我的军旅生涯。

  也说不清什么原因,四十四年了,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那个记忆中贫穷的小山村。然而,那山梁上突兀、孤寂的知青点,清清的小河,那花手绢,那小圆镜,那熟悉的面孔,那接兵首长,那南疆军营……却常常令我魂牵梦萦。

  生活小故事4:哥嫂的幸福生活

  文/邢云

  朱家三兄弟手足情深,三妯娌情同姐妹,逢年过节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嫁入朱家,我一直渴望能与哥嫂同住,却因工作原因不能常相伴。

  机会来了!哥嫂陪侄女走读,回老家暂住,我终于能与哥嫂对门而居。相同的爱好,相似的性格,让我们每天都笑开了花,目睹哥嫂的情深意浓,我的心中更是感慨、艳羡。

  哥嫂当初一见钟情,历经坎坷,终于修成正果。哥颇有文才,睿智幽默;嫂子容貌俊美,开朗活泼。他们经常斗智斗嘴,令人捧腹。

  嫂子长哥两岁,一个属鸡,一个属猪。每次哥去上班,临出门总向嫂子讨便宜:"妹子,哥上班了!"嫂子回敬:"兄弟慢走,姐不送了。"

  嫂子爱玩儿,隔三岔五去郊游。哥便打趣:"你嫂子属鸡,过几天放出去溜达溜达,她可高兴了。"嫂子出游回来,将靓照拿给哥看,哥点头赞:"一看就是‘千年聊斋’。" 我笑道:"嫂子若是修炼千年的女狐,哥不正是那一介书生吗?现实版的《白狐》在我家中上演。"

  一次,侄女夜里忘了定闹钟,早晨上学迟到了。嫂子埋怨哥:"都是因为你不在家,没人叫我们。"哥看着嫂子狡黠一笑:"要不,咱去买一只打鸣儿鸡叫叫?""还不如让猪哼哼。"嫂子反应特快,马上反唇相讥。

  与哥嫂这对情商智商双高、情深意笃的夫妻相比,我和夫君反观自己的婚姻,击掌合作:我负责塑造他的情商,夫君则开发我的智商,努力像哥嫂一样,在一个频道上和谐共振!

  生活小故事5:"扭"出新生活

  文/秋思

  结束多年的职业生涯,我呆在家里当起了家庭主妇,心中的失落却无以言表,一人躲在家里好多天没出门,好似大病了一场。

  前不久的一天晚上,我第一次外出散步,一来到广场,我就被热闹的景象吸引住了,跳舞的、练太极拳的、打球的、滑旱冰的……中老年秧歌队在鼓乐声中翩翩起舞,年逾花甲的老人身着彩色秧歌服,手持扇子、手绢,个个扭得喜笑颜开。周围好多散步的群众在观看表演,我也跟着挤了进去。他们扭得可真带劲呀,有几个老人我认识,是我以前的老同事,年龄都有70多岁了,可她们穿着花裙子在队伍里扭得有模有样,一点不像古稀老人。

  正在这时,遇到两个高中同学,她们每天晚上都来广场扭秧歌。在她俩的怂恿下,我站到了扭秧歌队伍里,感觉浑身不自在。跟着队伍走了一圈后,我的脚步也轻松了许多,随着鼓点脚上踏着小碎步,左手举着手绢,右手转着扇子,扭动着腰活动着腿,这自我陶醉的表情还真是不错。

  有了第一次,接下来的事就变得顺理成章了。第二天,我立马去了商场,备齐了扭秧歌的物品,一条红丝绒镶金边的手绢和一把绿绸扇,正式参加了老年秧歌队。

  休息的时候和这些老人聊起扭秧歌的事,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老人,在职的时候有些还是风云人物呢。其中有位孙阿姨,她说扭秧歌成了生活中的习惯,不管身子骨咋难受,一听鼓点响,下了秧歌场,一切烦恼病痛全忘记了,腿也轻快了,心里也亮堂了,病也没有了。

  华灯初上,广场的秧歌鼓乐就响起来了,这是我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参加老年秧歌队,是我退休后的第一次集体活动,扭秧歌带给我新的生活情趣。

  生活小故事6:"候鸟"生活

  文/杨红苏

  傍晚下班回家,我刚到单元楼下,就看见四五个中老年人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说着什么。其中,有两位老人穿着鲜艳的衣服,背上背着大旅行包。走近一看,原来是婆婆和公公,我已经快两个月没见到他们了。

  "辛辛苦苦几十年,终于退休了,就出去走走,今儿这住住,明儿那住住,慢悠悠地到处看。"60岁的婆婆神情愉悦地讲述着外地见闻。

  婆婆和公公退休四五年了,这几年时间里,他们人老心不老,全国各地到处走。这不,他们刚从张家界旅游回来,就被热情的邻居们像记者采访般"围追堵截"了。

  "你们是跟团走的,还是自己去玩的呀?"张阿姨好奇地问。"当然是自己玩呀,跟团多没意思呀!"婆婆笑着说。"这次一去就两个多月,花费肯定不少吧?"张阿姨又问。"这样跟你说吧,出去旅游没你想得非要花大钱,非要住高级酒店。我和老伴不去市中心凑热闹,也不去景点边上,我们就找个环境好的地方,租个干净的一居室住下,租金一点儿都不贵,住上一两个月,自己买菜做饭,又便宜,算下来生活成本比咱们这里还少呢。"看着婆婆津津乐道地说着,真是令人羡慕。

  婆婆又接着说:"这几年,我们冬天去过三亚,夏天住威海,春秋又去了云南。在外面的时候,经常遇见咱们北方人,有的是几家子人一起出来,有的是养老院组团来的,还有像我们这样老两口出来的,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大家住在隔壁,白天晚上有空聊聊天,那感觉真是太好了……""你这不就是在过‘候鸟’生活吗,随季节搬迁。"人群里不知谁开玩笑说,惹得婆婆哈哈大笑起来。

  说起未来的打算,婆婆有自己的计划:"趁现在两条腿还能跑,我们再四处看看,过个三五年跑不动了,就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买个房子,过年时让女儿女婿、儿子媳妇都过来,小孩子放寒暑假也正好过来度假,多好啊!"邻居们听了啧啧称赞。

  确实,婆婆和公公出门旅游,并不是到了某个地方拍张照片就走人,而是住上一段时间,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后,慢慢游,细细品,既开阔了视野,又健康养生,怎一个"赞"字了得?

  生活小故事7:乐享田园生活

  文/俞国荣

  我的老同学,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工于书法与国画,教书退休之后,离开繁华都市,回到山区,照顾满山的果园。他屡次来电话聊天时,盼望我有空时趋前叙旧。忆起昔日读书时,我俩同坐一条长椅子,共用一张长桌子,彼此如兄如弟,感情甚笃。

  有一天,万里晴空,阳光普照,我独自一人搭上长途汽车,按照他告诉我的地址,寻寻觅觅,行行重行行,走了相当长一段崎岖的山路后,我终于看到老同学。他穿着长筒雨靴,戴着破斗笠,一脸黝黑地出现在山路边一栋用铁皮盖的屋前,笑容可掬地迎接我时,我差点认不出他来。

  坐定后,他提着水桶到山路边小溪提水,准备泡茶待客。在他提水等水烧开的时间,我四下参观他口中说的"世外桃源".他租下6亩山坡地,满山种植水果;有橘、梨、桃等。我在果园里走了一会儿,鸟鸣不绝,悦耳好听,令人陶醉。回至屋边,看到他用几块石头堆成一个烧柴的灶,那是他的"炉具".老同学极有智慧,在山坡小溪用大小石头围成一方小池,里头浸泡着几件衣服,那是他的洗衣机。因为山区并无自来水,小溪也成为生活所需用的饮水机。

  我的老同学不愧为一位大丈夫,能屈能伸,数十年教书生涯,住在繁华都市,让他早已习惯现代化的物质生活,如今换个环境,面对这几近简陋的生活条件,他却能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我们读书的时候,他苦读勤学,白天读书,晚上画国画、写书法,毕业后进入教育工作,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令大家刮目相看,也赢得口碑。

  如今他功成身退,只身孤影,在山上过着简朴生活,面对满山遍地的果园,他全心全意地把每一棵果树都照顾得生机盎然。

  他懂得享受人生,拥抱山林,回归"世外桃源"浸润在大自然中。看着眼前的老同学,令我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