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原文及对照翻译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对照翻译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接下来,为大家提供《两小儿辩日》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两小儿辩日》原文

  出处或: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当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对照翻译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翻译: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原文: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翻译: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原文: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翻译: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原文: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翻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原文: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翻译: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原文:孔子不能决也。

  翻译: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原文:两小儿笑曰:“孰为当多知乎?”

  翻译: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词句解释

  1、东游:向东游历。

  2、见:看见。

  3、辩斗:辩论,争论,争辩。

  4、其:代词,代“两个小孩”。

  5、故:缘故,原因。

  6、以:认为。

  7、始:刚刚,才。

  8、去:离。

  9、日中:正午。

  10、初:刚刚。

  11、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12、及:到。

  13、则:就。

  14、盘盂(yú):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15、为:说,通“谓”。

  16、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17、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18、决:判断。

  19、笑:在这里不是嘲笑,采用了反问的句式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20、孰(shú):谁。

  21、汝(rǔ):你。

  22、知:同“智”,读zhì,在这里指智慧。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列子及其弟子所编著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节选自《列子·汤问》文章,文章充满了思辩的智慧和冷静的思考。《两小儿辩日》记载了两小儿对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的辩论,告诉我们要敢于探究,并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全文自然形成三大块:

  文章,我们应该明白知无止境的道理,不能因为片面的看法而对客观事物和人作出错误的评价。

  拓展延伸

  阅读《破缸救友》,完成以下练习。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解释:

  (1)了:明白,懂得。

  (2)指:同“旨”,意思。

  1、翻译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a.退为家人讲为:

  b.群儿戏于庭于:

  c.众皆弃去去:

  d.破之之: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篇短文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文意容易为学生所认知,语言充满探索与 思辨的童真,适合学生阅读。

  单纯地从文言文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抓准“为”这一多音多义字,“以”特殊的动词用法,以及文末句中两个通假字,字词障碍可以基本扫清;另从“……乎?”这一特定标志,学会认识文言文中的反问句形式;最后小结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使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因形象生动而语气强烈,引入接下来的思辩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提问,以及自主回答的方式,可以很顺利地完成字词读音和文意疏通这两项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收效良好。

  用逻辑引导对文意的深入和拓展,让文字回归思维本身。从寓言本身的构造:小故事 大道理入手抽丝剥茧,需先对故事做一个简短的归纳,理清文中两个小孩争辩的依据,以及得出的结论,用一目了然的结构图和文中明显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小孩争辩的本质原因是角度不同,进而展开对两个小孩以及孔子的评论,肯定小孩善于观察和思考,肯定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至于到底何时近与远,为何当时解决不了等,留与学生课后合作解决即可,而我却画蛇添足了。

  《两小儿辩日》说课稿

  一、说地位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十一册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本课训练重点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技能目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解释疏能文意。(能力目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感情目标)

  预习:

  1、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2、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贡献、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三、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根据以上教思想,再加上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文言文,所以在本文学习中,我主要采用了方法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解释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重视熟读能诵,读出古文的韵味,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求知,快乐地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谈话引入的方式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所了解关于孔子的知识。

  当学生谈到一定的程度,教师适当地点拨: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让学生对孔子肃然起敬,在这时,教师再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的这则故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让孩子想读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解题

  由于初学文言文,孩子对题目还不一定理解,所心在此时安排了一个解题环节,师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统一为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在这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让孩子深入思考,读了题目你又想了解些什么?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让孩子带着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去读书。

  三、根据质疑问题解文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将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通过朗读。然后汇报学习成果。再通过朗读明确两个孩子讨论的是关于太阳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

  通过朗读明确两个孩子各自讨论的理由文中是怎么说的以后,让孩子通过丶广开言路 的意思是说,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孟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的凉一些吗?

  由于是古文它总是讲了自己的意思,所以在明其文意了以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如果你是孔子当你看到两个孩子在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时,你会怎么想呢?让学生了解到两个孩子善于观察、善于观察、敢于辨认的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第二个问题是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让学生感受到孔子那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的精神,受其影响。

  五、背诵课文

  在文章读完后,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为了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古文的特点,让学生再次读全文,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深入地学习,为学生的再学习提供了空间。

  六、说板书

  “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我设计了少而精的板书语言,使古文内容更为清晰。

  两小儿辩日

  日始近 日初远

  (近大远小) (远热近凉)

  日中远 日中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