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语文公开课《永远的歌声》教案
教学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借助工具书区分易混的字形或读音。
2.反复读课文,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孩子们对教师诚挚的爱,能够从小树立尊敬师长的优秀品德。
3.学习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2.反复读课文,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孩子们对教师诚挚的爱,能够从小树立尊敬师长的优秀品德。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走出山乡、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①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童年像一幅褪了色的画,贴在记忆迷离的墙壁上,好些地方都淡得看不出线条和色彩来了,而童年的一些歌却如那山间淙淙的小溪,清亮亮地流淌着,至今仍响在我的耳边……[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是描述童年生活的,(播放童年歌曲或图片)说的是几个小孩子和他们的老师的事。请带着你的问题,开始学习课文。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或词义。
2.学生反馈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加入“辩、辨、辫”的辨析。
3.理解文中的词语。
清亮亮:形容清澈透亮。
龇牙咧嘴:张着嘴巴,露出牙齿。本课是形容泥菩萨面部表情凶狠的样子。
嘶哑:声音沙哑。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委屈:受到不应该的指责或待遇而心里难过。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4.指名读全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我”小时候在乡村小学读书时,遇到一位年轻、漂亮、很会唱歌的女老师,“我”和几个小伙伴都很喜欢她,“我们”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学习。
课文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师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这些段落,加以学习、体会,争取把这种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教师可结合课文的相关段落粗略地讲解前后呼应的方法,并让学生课后讨论交流。
3.给学生布置小练笔:写写自己的童年。
1.看拼音,写词语。
2.照样子,写词语。
傻乎乎 胖乎乎 热乎乎
曲曲折折 弯弯曲曲 平平淡淡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二兰和石花把小鱼一条一条地穿起来。(改成“被”字句)
小鱼被二兰和石花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2)歌声一直滋润着我童年的梦。(改成比喻句)
那歌声像清澈的小溪,一直滋润着我童年的梦。
4.文章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作为题目?
老师领进门
1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便到邻村小学读书。
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40人。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了小学教师生涯。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儿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儿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