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呼吸与技击
太极拳呼吸与技击
本文所说的呼吸与技击的关系,是抛开了太极拳四平八稳似的呼吸,呼吸的匀称关系了动作的匀称,这在太极拳练习放松习柔很有帮助,但是我们就这样简单认为这就是太极拳的呼吸,那么你将进入一个误区:
以为慢吞吞的就是太极拳,事实上太极拳的威力在于慢而后快,慢只是表面,是训练,快才是根本,要快就得呼吸配合上,当你连续进攻的时候,你根本无法做到守则似的匀称,而是要提一口气,进行无氧的进攻,因为无氧进攻,那么我们体力消耗是非常大的喘气是很正常的,那种对太极拳“出一身汗,但不喘气的观点”在现实搏斗中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对太极拳的真正搏斗技术不懂,要么就是一种误导,后者的罪过比前者更大,请记住在这里我们主要说的是呼吸与技击的关系,这是拳学与健身无关。
我们抛开那些吓人的术语,用浅显的文字阐述呼吸与技击的关系,这样让太极技击爱好者能够看得懂,也希望同诸位爱好者交流,达到共同进步。
武术中有内练一口气,这是什么气?有人说是丹田之气,丹田之气是从那里来?道家认为是人的先天之气,那么既然有先天之气那么我们还要呼吸干什么? 其实,丹田之气气源还是从外界而来,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扩大肺活量,通过加强加深肚子的.一起一伏的深度,再通过腰劲下塌,姿势上的正确,气自然下沉,这就是气沉丹田,因为气要吸的满,丹田之气才充足,拳论上说:气足则力足。我们仔细体会我们搬抬重物的时候,往往是先吸一口气,以加强力量。
吸一口气如果马上吐出,那么我们想要达到的力量效果就会很差。因此必须把气蓄住,蓄住就是隐忍不发,然后看准时机吐气发力,因此这个过程就是:吸—留—发。当然在你一口练习打击的时候,你必须做好无呼吸的练习动作,最后吐气,一个回合也就完成了。因此,无氧呼吸才是技击的灵魂,也是耐力好坏的一个标志,我们在平时练习的时候根本没有无氧练习的这一课,我们天真的认为一招制敌,等到真正运用的时候才知道所学的一切都不管用了,当然你如果要想连续攻击的话,你就要让气留在你身体里的时间更久一些,然后在练习攻击后吐出,准备下一个回合。我们慢吐吐的练拳,一味提倡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可以健身,对技击是没有效果可言,无氧运动才是击打的根本,我们往往陶醉于前辈的传说之中,在现代科学发展的今天,应当去掉神秘化,我们讲阴阳,讲哲学,实际上前辈许多拳家高手,是目不识丁的,因此,阴阳误人。
太极大道应当是由技入道,而不是由道入技,这才是现代拳家的真正悲哀。
如何利用呼吸法打通小周天
在中国古代,如果哪位武学大师要想武功“更上一层楼”,就要打通人体最重要的前后生命线:前方的任脉,后方的督脉。能把在人体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打通,就相当于为人体接通了“精气神”的输入管道。
事实上,这是历代名医所公认的养生要法。
前方的任脉,其实非常好分辨,前胸重要的穴位有两个,一个是肚脐(专业术语叫做“神阙穴”),一个是两乳中间的穴位,叫做“膻中穴”。把人体前胸的这两大要穴用一条线连起来,就是“任脉”。非常好记忆吧。而且,在这条经络上,还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养生要穴丹田(肚脐之下3寸,专业术语叫做“关元”)。
知道了任脉,就非常容易记住另一条生命线 督脉。任脉在前胸,那么,在后背和任脉对应的那条经络,就是督脉。
有人会问:说任脉、督脉是人体的前后“生命线”,是不是太夸张了,真有那么大的威力吗?
当然,在养生的具体方法上,如果一个人能够用真气打通前后的任督二脉,那么,就被称之为“打通周天”,也就是说,通过养生习练,让人体的真气像泉水一样沿着任督二脉所构成的圆环流动,如此一来,“真气从之,病安从入?”
为什么任督二脉有如此重要的养生功能呢?这要从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论医士当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的文章,专门针对广大中医同行,倡导用静坐之功,“呼降吸升”之法,达到“聪明顿开,哲学会悟”、“用药调方,随手奏效”的效果。而我用这种方法更是帮助很多久病不愈的患者,让他们恢复精气神,走上健康路。
《道德经》上说:圣明的人之所以不病(没有毛病),是因为他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立刻用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缺陷了,所以,就不生百病。而对于我们普通人的身体健康来说,更要随时意识到身体的缺陷和病症,立刻用最好的养生方法(比如:呼吸降升法)来修复自己的健康,这样,也能最终做到“不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