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通用7篇)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学生答过之后,向学生展示几幅恐龙的图片,激起学生兴趣。)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简介
哪位同学向大家简介一下呢?学生答过之后,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显示:
阿西莫夫,他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他被称为“永远的科幻教父” 。“阿迷” 们遍布全世界。
三、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多多媒体显示默读的方法:
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1、学生读完后,进行字词教学。多媒体显示本课应积累的字词:
遗骸
蟾蜍chán chú
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
追溯sù
两栖qī
鸟臀目tún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原意是逆流而上。现常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中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为活跃课堂气氛,这一教学环节采取小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显示抢答活动的规则:
活动规则:
1、以小组为单位,轻声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2、讨论成熟后,请推举一个代表举手回答。
3、最先举手者,请起立回答。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
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得出了什么结论?
5、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目前存在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并简述。
6、什么是斯石英?它在自然界中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7、根据斯石英的特点和成因,经过层层推理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1、这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能解开。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泛大陆的形成和分裂,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示意图)
4、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5、目前存在的两种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撞击说认为:可能是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恐龙灭绝。火山说认为:6500万年前,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同时爆发,造成恐龙灭绝。(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学说,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示意图)
6、被压扁的沙子称作斯石英。沙子在强烈被挤压的地方会形成斯石英。
7、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
四、深入理解,比较异同
1、相同之处:文体相同 内容相关
这两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像这样的文章叫科普说明文。二者不仅文体相同,而且内容相关,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2、不同之处:
⑴说明的主要目的不同;
⑵运用的材料不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
前者主要目的是用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后者主要是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前者运用的材料是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者运用的材料是被压扁的沙子。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属于生物学上的发现,而板块构造理论属于地质学上的问题,生物学上的发现证明了地质学上一个理论的正确。被压扁的沙子属于物理上的发现,而探讨恐龙灭绝属于生物学上的问题,物理上的发现揭开了生物学上的一个谜。这两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让学生仔细揣摩这句话,这对学习中学各科知识有什么启发?
明确:阿西莫夫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因为他知识非常丰富,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要偏科,各科知识都要认真学习。
五、揣摩语言 体会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和在一起,你就会看到他们拼和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提问: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点拨:这些句子是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答后明确:
1、如果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那些动物。举大家都熟悉的青蛙和蟾蜍便于读者明白。
2、这一句所提到的现象对前面提到的南美洲与非洲曾是一个整体后逐渐分开是一个有力的说明。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这样易被读者理解。
5、这一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为例说明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的问题,但没有人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在这里幽默了一下,表现了思维的活跃。
小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把深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把严密的科学论证变成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通俗易懂、 逻辑性强、 幽默风趣的特点。
六、情感教育
我们学习本文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还要学习的思维方法。阿西莫夫为何能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想到板块构造理论呢?一方面由于他知识渊博,另一方面由于他思维方法独特。
学生讨论后明确:
的思维方法:联想想象分析推理
这是思维创新的主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很多科学家正是靠着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从而有所建树。
让学生举一些科学家靠这一思维方法有所发现的事例。学生如一时想不起,教师可举下面的事例。多媒体显示:
谢皮罗教授的事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它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小结: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只要留心,善于联想和想象,我们也许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也许会成为小发明家,说不清将来还会获得诺贝尔奖呢。
七 总结全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还学习了的思维方法,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经过层层推理、分析,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
(生物)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物理)被压扁的沙子
↓联想想象 ↓
分析推理
(地质学)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正确 (生物) 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附:有关恐龙的图片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o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解释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O制作课件。《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
意图。
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如何得出结论的?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明确: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短文。
质疑讨论
出示问题:
在《被压扁的沙子》里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这篇文章中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
“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a.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b.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c.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拓展练习
分组自由讨论: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佐证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但所说明的对象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文章内容并不深奥。授课过程中,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弄清“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
⑵收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文意,通过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能够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⑶揣摩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说明的技巧。
3、情感目标: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读和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2000年11月份,我国多家媒体曾转载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突出本文以论证为主的特点。
⑵ 解释学生的疑问,纠正他们理解上的偏差。
2、能力目标:
教学生学会运用论证的方法。
3、教育目标:
教学生正确对待恐龙及其他科学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生学会运用论证的方法;确立正确的世界观。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查资料。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文章之前就让他们对恐龙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查字词的情况,并且听录音。
《恐龙无处不在》
2、这两篇短文以论证为主,那末,请找出这篇用什麽来论证了什麽?
(在此之前,必须向他们介绍什麽是论证,因为这是他们行文的逻辑基础。善于联系,往往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5、下面,咱们再来分析一句话,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的多。这句话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
其思维触角已伸向另一个领域。
6、在短文作铺垫,这一个问题就比较好回答了。)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再一次印证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
2、看看是怎样一步一步完善自己的论证的?
提出两种学获撞击说和火山说──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形成及其原因──性质:有两方面;──为排除火山说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确定:有斯石英则以前肯定发生过撞击;反之,则没有。──结论:恐龙灭绝起因与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
(这个问题开始是需要我们为学生点出来的。但是,后面的这些就不需要了,他们自己总结的非常棒。也就是说,对于说明文的概括内容的这一部分,许多同学已经掌握了其中的要领了。)
3、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什麽?
逻辑严谨,环环相扣,说理充分。
4、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是选用的材料却不同,所说明的问题也不同,你能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吗?
各自说明的对象和说明角度不同。
相同点: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不同点:
⑴ 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⑵ 恐龙的灭绝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5、处理课后练习。
三、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
2、预习下一课。
【课后记】
本课由于最先讲述了论证这种方法,会引起一些孩子的兴趣。而且加上这篇课文本就很简单,也无需花太大的精力去引导他们。只需把几个重要的问题讲明白了就可以了。但是,这却需要老师对恐龙以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一个明确而广泛的认识。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篇5
【自读要求】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重点】
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特点: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
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2、速读课文。质疑答疑,理清文章的思路。
3、细读课文。把握两篇文章所述的内容,找出各自说明的顺序及角度,进行整体比较,教师可适当点拨。
4、品读课文。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解说:本课是自读课文,设计的阅读四步骤,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两篇课文语言平实,只要多读,就能理解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读点拨】
1、关于地壳运动:
地壳是由各种固体岩石组成的层圈,和紧挨它下面的上地慢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的下地幔是一层软的物质,被称作软流圈,它具有可塑性,可以缓慢流动。软流圈中的各种物质由于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使其内部发生变化。于是,温度高、密度小的物质受热膨胀向上浮动,反过来,温度低、密度大的物质受冷收缩向下沉积,这样两种物质就形成热力和重力的对流。向上流动的物质穿过软流圈上部接近岩石圈时,就沿着水平方向靠近和分离,由此影响到岩石同,引起地壳运动。人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便是地壳运动的证据。
2、关于板块运动:
有人从世界地图上惊奇地发现:现在南美洲东部巴西的凸出部分,恰恰是原来大洋彼岸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北美洲与欧洲和格陵兰也能完全吻合地拼在一起。1921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他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大洋彼岸对应的位置上,发现了相对应的山脉、矿产和相同的陆生动物化石。1961年美国人赫斯和迪茨再进一步提出了海底扩张说。由于大陆漂移学说研究的是大陆,海底扩张学说研究的是洋底。如何从包括大陆和海底两个方面去统一认识全球构造呢?于是,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在研究了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以后,首创了板块学说。它是ZO世纪6O年代轰动全球的地质构造学的变革。它认为,地球岩石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活动的海底构造如海岭、岛弧、海沟和海底水平断裂等,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它们浮在炽热的地幔表面不断运动,每个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而板块之间的边缘带上地壳活动较强,板块运动引起地壳运动,推动海底扩张,使洋壳不断更新,当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时,就形成崇山峻岭;相对错动时,就形成断裂。岛屿和海沟是由于两个板块俯冲并上提形成的,板块运动使地壳受压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火山爆发和地震。板块学说把地球分成了6大板块,即太平洋、欧亚、印度洋、非洲、美洲和南极洲。
3、关于恐龙的灭绝:
在距今大约23亿~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亿多年。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悄悄地
在地球上灭绝了。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做了多种猜测:一是气候变冷使得大部分食草恐龙因饥寒交迫死去,而以吃食草恐龙为生的食肉恐龙也自然随之而去;二是中生代的白玉纪后期,地壳活动频繁,地球上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也相继肆虐,动作笨拙的恐龙们因来不及逃脱而大量死去,侥幸剩余下来的却又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最后便全部死掉;三是白至纪后期,宇宙中有距离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很多恐龙及其他一些同时期的生物都杀死了;四是在白至纪后期,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4、关于课文:
⑴思路剖析。《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⑵关于说明方法。要理解这两篇短文,还要注意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首先是举例子。在文章中,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其次是作比较。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
思考题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学生学会理清的思路,为今后学写说明文打下基础,为学习课文和学习写作之间架起桥梁;二是学会品味说明文的语言,了解掌握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篇6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2课时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龙的足迹吗》,进行比较阅读,使大家加深对《恐龙无处不有》所说明内容的理解,进而从两篇写法各异说明内容却一样的文章中,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五)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参观自然博物馆,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 篇7
目标
教学札记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并解释
遗骸( ): 蟾蜍( ): 褶皱( ): 追溯( ):。
天衣无缝:
2.填空
(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3).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3.你还知道多少“恐龙”的情况?请说一说。
二 .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景导入:利用所学地理知识,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认识,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l)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 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默读课文,揣摩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
三、总结课文
提问:这两篇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共同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文章的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其实我们中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请你从自己的体会入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不少于200字)
2.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
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
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选自《化石》,有删改)
(1)第(7)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节中加粗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生过4次赤潮,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