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观后感(精选20篇)
《后浪》观后感 1
五四青年节时,何冰老师一段《后浪》的演讲让人慷慨激昂,从一句“那些口口声声说一代人不如一代人,应该看看你们,像我一样”开始带动了我们的神经。而后描述我们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享受着人类几千年的财富,享受着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的艺术,这是这个时代赠予我们的礼物,我们拥有着这个时代科技、文化、城市繁茂,我们打开现代文明的成果,我们尽情的享用。
我们在这最好的时代里,可以自由的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很多人从小就可以自由探索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像过去,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当代的年轻人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壁垒,我们以更年轻的身体,用我们热爱生活的态度,用我们共同的爱好去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去追逐我们的梦想,去拥有选择生活的权利。
我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让那些曾经看着我们的人,满怀敬意,他们会向我们专业的态度致敬,我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我们把我们热爱的东西变成一个和成千上万人分享快乐的视野,让他们向我们自信致敬。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向我们的大气致敬。
何冰老师的一句“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告诉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代的人,应该看看我们,像他一样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因为这些年轻人,这个世界上的小说、电影、音乐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因为他们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当代的年轻人,不用再活成老一辈人想象的样子,因为他们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当代人的未来,但是他们依然需要祝福。
最后,他高声的呐喊出“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上。”
他的演讲声声入耳,掷地有声,他用他的方式激励着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奋勇向前,我们终将是这个时代最耀眼的光!
《后浪》观后感 2
不知不觉中,中国教育已经成为应试教育的典范,是每个口中的“为了考试而考试的”过街老鼠,大家都觉得这种教育缺陷重重。今天笔者要为中国教育发声。
中国是人口大国,不能像其他国家那样改革,因为这是五千年根基,十几亿人的生计。也正是如此,中国没有余力去做那么充分的素质活动,所以只能选择高考这一准绳,来衡量人的水准,这是无可奈何的,也是必然的。我知道又会有人说这种方式不看学生的综合素养,只追求成绩。那么,成绩的背后又是什么?
正是对知识的把握!
国家的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中国所需要的正是知识把握可靠的`人。如果综合素质很高而学习很差,那么不妨想想,是谁的原因?高考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考验的知识都在教科书中,没有人可以拿走。综合素质也是在社会上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学习是基础,而综合素养则是锦上添花。
与其他国家教育对比,这是没有可比性的,美国的人种,教育方针,政治主义,和人文内涵都不一样,教育也不分好坏之分,各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是最好的,中国也选择了对于自己情况最好的教育方法。应试教育并不是不好,开放教育也不是完美的。
很多人都说,《后浪》短片没有展现最真实的新一代,新一代也像普通人那样,平凡的过完一生。我想说,首先后浪中提到的是大部分人有能力培养爱好,并没有一概而论,其次,花钱培养一种爱好不一定成为被喷的理由,无论金钱大小,这个东西不是金钱能衡量的,最后我想说一句,打破平凡应该是我们凭借自己努力去打破的。社会需要财力,但这并不是不努力的理由,并不是抱怨的理由。
真正的勇士,会直面困难。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曾说过:“曾经的我聪明,想改变世界,现在的我睿智,想改变自己。”
所以我想,应试教育并不是我们抱怨教育的理由,更不是你否认教育的理由。
在此,我不否认诋毁我的声音,也不夸赞赞同我的人。我希望我们能有自己的思考、思想,不能一概而论。
此诚可贵。
《后浪》观后感 3
五四青年节,哔哩哔哩网站发布了自己的宣传片《后浪》,已经在朋友圈刷屏,在看到的幅来播放up主的视频!跳伞,蹦极,滑板,跳舞,古装等等,这些头部up主的作品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能代表普通人吗?不能,事实上他们跟我们早就已经不在一个阶层!
而我所知道的事实是:脱发熬夜黑眼圈的程序员,累死累活的医护人员,边疆不毛之地守卫的战士,沉迷于吃鸡和王者的'年轻人,工厂里默默无闻的工人......
中国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做过飞机,还有百分之六十的低收入人群,他们贡献社会,缺连视频上都没有他们的位置。这才是80,90后的事实,他们有选择吗?没有!
鸡汤好喝,但是请不要把肉吃光!
《后浪》观后感 15
昨晚开始,朋友圈开始被后浪占据,于是我也认真看完了这个视频。作为一名00后,我能片面的理解60后、70后的过去,因为我生活在他们所创建的家庭,但我更喜欢可以无限可能的接触新鲜事物所带来的热度,像视频中的年轻人一样打破历史的约束,燃烧新生的灵魂。
上一代人总想把他们最好的一切传给我们,让我们活得更好,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那种责任感,但生命与文明从不局限于一种形式的传承,而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前行。我明白了后浪能被人们称赞的原因:为“后浪”正名!为热爱不被上一代理解,为观念不被上一代理解,为方式不被上一代理解,却仍在坚持不懈地努力的我们正名。
我们的身躯中流淌着上一代的热血,我们的肩上承载着未来的希望。请你们相信,后浪未曾沦落,因为我们有你们的支持与帮助,无时无刻的点燃着我们的激情。
《后浪》观后感 16
前两天B站官方上传发布了一条名为《后浪》的视频,在总榜第一。当晚,我在其他视频的评论区中看到了一些并不积极的评价。后来,我点开了这个视频。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视频不长,3分多钟,这是第一句,但是这第一句,就让我觉得如此的不合适。
我自己是90后,那个曾经在网上被指责的、在老一辈人心中不成器的90后中的一份子。就像是历史重演一般,如今90后逐渐走上社会,大家发现90后好像也没那么不堪,好像肩膀上也能担起一点担子,而反过头来看下一辈的00后,好像越看越不靠谱,这心智,这行为,能比上当年的我们吗?曾几何时,大家都是一路被骂着过来的,在骂声中凭借能力逐渐证明自己,为这个国家、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怎么到了你《后浪》这里,直接就开夸了呢?
“你们拥有了,我们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确实;“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确实,从心底出发,遇见这样的时代,当得上三生有幸,因为往上数“三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都不如当今时代的繁华瑰丽。“但是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向你们的自信致敬,向你们的大气致敬。”这是“我”吗?90后、00后是那个“我”吗?如果我是一名戍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人,那么我会对你庄严地敬礼;如果我是一名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那么我会回你一个温柔的笑容;如果我是一位支援物资、响应国家号召的企业家,那么我会与你郑重地握手;但如果我是“后浪”中的一员,那么我不仅要怀疑自己,更要怀疑向我致敬的你。
“弱小的人,才会习惯嘲讽和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但我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在一本杂志的笑话里学会了“捧杀”这个词,所以我知道并不是所有夸赞的话都是合适的。“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看到这里,我已经不想说什么了。
按时间排序翻看了一下评论区,我顺着指引去看了同日发布的《青春的逆行》。我想,我并不是“后浪”中的一员,大多数青年,都不是“后浪”中的一员。大家从来都是普通地生活着,没有那么的光彩绚丽。各个阶层、各个岗位的'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出贡献,集合在一起,才有一个团结的民族,才有一个强大的中国。我想,《后浪》是说给那些B站的up主们的,那些B站的up主们,他们的的确确如视频中所说,将那些美好、那些他们所热爱的事物、那些快乐,分享给大家,分享给世界。他们是青年,但是,青年不是他们。
鲁迅先生说过,“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会愿做鲁迅先生言语中的青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与众多青年团结在一起,汇聚成太阳,照亮这个伟大的民族与国家。
《后浪》观后感 17
有人说,这是B站的广告片,有人说,这是做给前浪看的,有人说,这讲是小资青年,不是大多数青年的生活。
有的网友这样评价《后浪》:
“献给的不是城市年轻人,而是城市中高产阶级年轻人。”
“你在你臆想中的一个资产阶级美梦里存活,而对底层劳动者视而不见。”
三分钟的短片里,展现了乐器、游戏、极限运动、二次元、汉服等年轻人喜爱的小圈子,视频里出现的学习一门语言用的ipad和ipad pencil,拍Vlog用的运动相机,去旅游的机票……
大多数人都说,这些东西都价值不菲,普通人玩不起。大多数的年轻人辛苦地工作也只是为了在城市里活下来而已。
所以,《后浪》代表的`是精英们的生活,是1%的青年,根本代表不了广大青年。这是
“以私人活动代替社会话题,以物质追求模糊阶层概念。”
而当我看完这支短片,我感受到的是要用拼搏去书写人生,心中带着梦想,即使现实再难,我也要尽力去争取我要的生活。
《后浪》观后感 18
五四青年节当天,发表在b站的演讲视频《后浪》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演讲视频不长,才不到四分钟,在刚看完视频的那几分钟里,我确实收到了极大的鼓舞,就像何冰老师说的那样,我出生且生活在一个自由开放的年代,我是幸运的。但经过仔细的思考后,我又反问自己,我真的那么自由吗?和强烈肯定这个视频及强烈否定这个视频的人不同,我认为合并老师说的有可取之处,也有过于理想化的`地方。老师所说的,可以尽情享用现有资源,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的当代青年,其实只是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或者说是我们的一部分生活。
我作为一个20岁的青年,对未来,对我的喜好,更多的其实是迷茫,我想应该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以后该从事什么工作。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把它作为自己从事的工作的人,是幸运的。更多的人,只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了一个更有利于自己发展和今后生活的选择。这个后浪,我把它理解成前浪的后代,而大多数的年轻人,其实是在努力成为前浪,或者说是后浪下的泥沙,在推动着后浪前行,使自己的后代能像后浪一样生活。后浪,可以去蹦极,可以去跳伞,可以去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一切都是需要条件的,而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向前看,为自己及自己的后代能过上后浪的生活积累资本。希望有一天,大家都可以成为后浪,面对自己的生活毫无压力,面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再有金钱上的烦恼。
《后浪》观后感 19
我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看了《后浪》都热血沸腾,每一个字都直达心底,每一句话都印象深刻。
何冰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稿词,而是一个又一个铿锵有力得发音组成的心灵的怒吼。
都说一代人不如一代人,可是这只是格局不同,接收的信息不同而产生的对新兴文化与艺术的不理解。
就像是一个搞科研的和一个搞事业的`,他们互相促进却不能很快的相互理解。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拥有了选择的权力,选择专业,选择伙伴,更有甚者可以选择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
我们热爱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们不去做同而不和的小人,我们要踩着前人们的成果去实现自己,去实现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做一个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君子。
一个国家的年轻人是这个国家最美的风景,儿我们的中国如今繁荣昌盛,这就注定了作为中国人的我们不再平凡。也许,你只是缺少了一次坚持,也许你只是缺少了一次努力。我们离成功很近,我们只差迈出那最后一步。
我们,随时后浪,但是我们可以奔腾!
我们,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奔腾吧,后浪!
《后浪》观后感 20
不知不觉中,中国教育已经成为应试教育的典范,是每个口中的“为了考试而考试的”过街老鼠,大家都觉得这种教育缺陷重重。今天笔者要为中国教育发声。
中国是人口大国,不能像其他国家那样改革,因为这是五千年根基,十几亿人的生计。也正是如此,中国没有余力去做那么充分的素质活动,所以只能选择高考这一准绳,来衡量人的水准,这是无可奈何的,也是必然的。我知道又会有人说这种方式不看学生的综合素养,只追求成绩。那么,成绩的背后又是什么?
正是对知识的把握!
国家的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中国所需要的正是知识把握可靠的人。如果综合素质很高而学习很差,那么不妨想想,是谁的原因?高考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考验的知识都在教科书中,没有人可以拿走。综合素质也是在社会上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学习是基础,而综合素养则是锦上添花。
与其他国家教育对比,这是没有可比性的,美国的人种,教育方针,政治主义,和人文内涵都不一样,教育也不分好坏之分,各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是最好的,中国也选择了对于自己情况最好的教育方法。应试教育并不是不好,开放教育也不是完美的。
很多人都说,《后浪》短片没有展现最真实的新一代,新一代也像普通人那样,平凡的过完一生。我想说,首先后浪中提到的是大部分人有能力培养爱好,并没有一概而论,其次,花钱培养一种爱好不一定成为被喷的.理由,无论金钱大小,这个东西不是金钱能衡量的,最后我想说一句,打破平凡应该是我们凭借自己努力去打破的。社会需要财力,但这并不是不努力的理由,并不是抱怨的理由。
真正的勇士,会直面困难。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曾说过:“曾经的我聪明,想改变世界,现在的我睿智,想改变自己。”
所以我想,应试教育并不是我们抱怨教育的理由,更不是你否认教育的理由。
在此,我不否认诋毁我的声音,也不夸赞赞同我的人。我希望我们能有自己的思考、思想,不能一概而论。
此诚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