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资料介绍事迹材料(通用19篇)

袁隆平资料介绍事迹材料(通用19篇)

  袁隆平资料介绍事迹材料 1

  在一些人眼里,似乎袁隆平很有钱,但他是一位拿国家俸禄的科学家,每个月的全部收入连工资和补贴加起来,总共4000多元钱的样貌。他乐呵呵地说,这些收入不低了,够我花的了,所以,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表彰和扶掖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此外,他还出资捐助过教育事业。

  他对于金钱的观点,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他说:“钱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没有钱,饭都吃不上,是不能生存的`。但钱够一般日常生活开销,再小有积蓄就行了,对钱不能看得太重。”倘若对钱看得太重,被金钱蒙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钱的奴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

  对人生,对金钱,对地位,乃至对家庭,袁隆平悟得很透彻明了,他向来对自己很“小气”,对别人却有一份古道热肠,侠义肝胆,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会尽全力帮忙他人。他是博士生导师,带过许多博士生,其中有一个是从农村来的,家里生活较困难,有一次,这位学生打电话给他,说是父亲病重住院,急需用钱,他十分同情,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给那个学生寄去了两千块钱。

  袁隆平资料介绍事迹材料 2

  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外界对袁隆平爷爷最动人的一句评价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粒种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万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终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爷爷发现一株稻株结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的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在袁隆平爷爷的努力坚持下,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研发,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水稻亩产从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隆平爷爷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这样的辉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想,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农业部制定的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到达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23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7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交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资料介绍事迹材料 16

  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仰望星空的精神。袁老的两个梦想耳熟能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平又提出研发“海水稻”的宏大构想。袁老说,“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

  梦想总是属于敢想敢为的先行者——2023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中国人再次牢牢端稳了饭碗!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脚踏实地的品格。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自己在一生浸润在稻田里。他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立下收徒“土味门规”——“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平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中国和世界惊喜。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就会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对英雄的呼唤和尊重。国士无双,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国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世人也给了袁隆平的荣誉和礼赞。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后来人,是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音。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富足。全社会对抗疫英雄的.爱戴,对航空专家的敬仰,从国家层面对袁隆平、钟南山一个个国民英雄的崇高礼遇,也在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

  我们纪念袁隆平,也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次反思。你我都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渺小的存在,我们大多不会成为袁隆平那样的国民英雄,甚至我们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经济走势的商业大佬,也不是时时关心国家大事的政界领导,但我们每个奋斗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我们可以像袁隆平那样,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坚定目标就能够坚持下去的人。那么我们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个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为那个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钟南山团队的悼文,向袁老致敬,也向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致敬:感念我们在这个时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们的星空因为有了每个不同的你而璀璨。

  袁隆平资料介绍事迹材料 17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讨论的开创者,可以说没有他,我们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还是会挨饿,但是为了让人民吃饭,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吗?1960年7月他发觉一株“自然杂交稻”,从今便开头单独讨论杂交水稻,那时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一个大学生去种什么田。后来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团队来讨论。而1960年——1997年这37年间,他都单独一人奋斗,在稻田与试验室间。

  听过一个故事,就是在时期袁老将他爱护级的试验品种在4分田中,后来,稻株被收,他观察一口深井中,竟还有几株竟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可以说没有这几株试验稻就没有今日的杂交水稻,袁老奋不顾身可以说今日的粮食是袁老拿生命换来的呀。

  袁老在采访中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掩盖全球梦”。简简洁单几句话虽使用了夸大却难看出他的雄心壮志。袁老,您逝世了,我们肯定会完成您未完成的幻想的!

  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平“假如您再次看饥饿您会怎么做……”主持人话音刚落袁隆平院士便立刻说:“不行能了,不行能了!”

  这是一个人对他产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对杂交水稻的专心良苦表达了他的初心。

  袁隆平资料介绍事迹材料 18

  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立志学农,躬耕田野,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民以食为天,“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多年以来,袁隆平始终没有放弃对杂交稻的研究,哪怕耄耋之年,仍然锲而不舍在稻田里搞研究。为了让人民远离饥荒,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袁隆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孜孜不倦、一以贯之的坚守,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源于坚定的信仰,源于福谋天下的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要厚植殷殷爱国情,培育拳拳赤子心,以信念为笔,初心不改,担当作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没有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丰硕的“幸福果”必然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从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从湖南、云南到海南,他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哪里有希望就去哪里。如同大海捞针一样,袁隆平奔走在田野,埋头于实验室,靠着吃苦耐劳、不断探索的精神坚持、靠着矢志不渝、奋斗以成的无私奉献。即使鲐背之年,袁隆平依然谈笑风生称自己是“90后”,他说,“退休对我来讲是不存在的。”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要涵养有“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担当精神,经得起挫折、耐得住辛苦、忍得受寂寞,坚忍不拔、拼搏进取、勇挑重担,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高产、再高产、更高产、超高产!”这是袁隆平毕生所求的梦想,更是支撑他敢于创新的信念。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全世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人都在攻坚过程中被固有思维局限,导致失败放弃,错失了发展机遇。而袁隆平院士却一直甘于当好开拓创新的“有心人”,依靠科学理论、发扬创新精神,他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在采集过程中发现了新机遇,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为杂交水稻开辟了“新品种”,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要从袁隆平身上汲取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持独立思考,敢于突破自己,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与豪情,锐意进取、迎难而上,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一粒种子,一生追梦;一种情怀,一生坚守。您是真正的英雄,是当之无愧的国之脊梁,向您致敬,愿您一路走好!

  袁隆平资料介绍事迹材料 19

  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东方魔稻”,不知道养活了世界上多少人。他前前后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等诸多奖项,并且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等等。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留在小康水平线上,“身价1008亿,却独爱15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

  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

  “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

  袁隆平有句名言,“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他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既是一名科学家,更像是一位农民,于是他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泥,一衣水,与大地贴的近,与百姓贴的近,更与实践贴的近,在贴近中,有他的理想,为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为了中国14亿人民,他在田野里看到了希望,实践到了真理,获得了民生。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让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在成功培育了超级稻和海水稻之后,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又开创了新的佳绩,他们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亩产超过了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这一成果将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