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花》观后感(通用16篇)

梦想之花的演讲稿

  《沙漠之花》观后感

  其实本不知道有这部电影,只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一不小心地看了,看完之后,有心痛,有敬佩,总之,百感交集,很喜欢,然后又情不自禁地把她介绍给了好朋友。说实话,很值得一看,因为它实在是传统与时代的一次真正较量。

  《沙漠之花》讲的是女主角华莉丝不甘心嫁给一个年长的牧民,在夜里瞒着妈妈偷偷跑了出来,走了很多路,沿途经历了很多风险,最后流浪到了美国;最后由于自身条件好,被发掘为模特。但是女主角内心深处却是因为自己民族的传统风俗所不解,她要呼吁,为深受折磨的妇女们呼吁:破除割礼传统。站在演讲台上,她是世界上2

  《沙漠之花》是按真实故事改编的一部电影,它是根据出生在索马里的黑人模特华莉丝迪里,自传畅销书改编,由亚莉科贝德主演。

  女主人公叫华莉丝迪里,出生在非洲,非洲经济落后长期闭塞,人们的思想愚昧信奉巫术,那里的女孩在三岁就要找到当地一种类似神婆的人,那里为她们进行割礼,他们认为割礼就是为他们洗涤黑暗,所谓割礼,就是极其血腥的将她们的生殖器官用刀刮净,甚至露出白骨,最后将其缝合,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纯洁,在结婚时母亲才会将针线拆开。我们觉得这样做匪夷所思,但在非洲人眼里,这样做是非常正常,非常正确的。是他们固守了几百年的传统,就像中国古代的裹脚,只是因为非洲这种传统更加的隐晦,更加让人难以启齿。但是时代在前进,这种落后的传统已经不再为人们所容忍,于是女主人公就是为作为这样的人物开始了他的斗争。

  女主人公在三岁时有了同样的遭遇,这个让她铭记一辈子的早上他看到了神婆鹰一般的眼睛,看到了,自己躺过的石头上的淋漓鲜血,看到了树上嗜血的秃鹰,没有麻醉的,她对身体上的疼痛与心里的无助痛彻心扉,母亲虽然不忍心看女儿疼痛,但固守的观念不允许他心软,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欺骗他的子孙后代:世界上的女人都是这样的。

  一辈子没有走出过沙漠的女人们就这样认命,像迪里一样,在十几岁就被父亲嫁给一个头发都白了的男人,说是嫁不如说是卖,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得到几头羊。迪里不想这样,在母亲的默许下,他逃走了,她光脚穿过沙漠,险些葬身狮腹,几番周折后,她偷渡去了美国,种族歧视,让他在美国也没有得到解脱,幸好她遇到了玛丽莲,一个美国女人,通过玛丽莲,他开始交朋友,但心底的自卑与害怕让两个人错过,当他知道这一切都是骗局,只有她行过割礼,他既愤恨又无奈,他想爆发将这么多年心理的伤害与生理的.苦楚发泄出来,但他没有能力,他更加自卑。

  世界上总是不缺贵人,迪里在打工时遇到了著名的摄影师唐纳森,唐纳森看中了迪里邀请她作自己的模特,并成功说服了她,迪里名声渐起,他自己受到伤害,所以他开始有想法揭露这场骗局,她鼓足勇气开了自己的演讲,在众人的帮助下付诸实践。

  愚昧的观点总要有人来打破。网络时代的电影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可以更加直观清楚的传达一种观念,让更多的人了解,让更多的人申饬或支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些年观众更喜欢批判性、反映社会、贴近民生的电影作品的原因吧。

  迪里从索马里沙漠中走出到成为世界顶级名模,是一个勇于反抗压迫的斗士,她生命中所体现的那种非凡勇气会激励我们每一个人去面对意想不到的困境。那是很难想象在生活里遇见的、美丽的黑色的脸……只有弱者才会回头看,强者永远把目光投向远方。华莉丝迪里彼岸重生,大洋在望。

  《沙漠之花》观后感 篇3

  一段经历了人生在最“残暴”的伤痛到蜕变成一朵最坚韧的花的故事。

  一个独立用双脚跨越沙漠的女孩,诉说自己的经历来回应平凡人的不幸。如果说我们的命运可以任由别人来“篡改”,那我们就不值得来到这世上。女性的无知不能当成是一种惩罚。“割礼”这个毒瘤太大,映射出的影响太残酷,不只是一个女性受伤害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兴亡。“女性有多重要?”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你问过自己吗?她们哺育万千子女,当真是救世主的身份。

  女主角这一连串的幸运断开任意一环,她便只能在权益的沙漠中挣扎死去。众多女性的无知、无言、无视给了这个世界欺负我们的机会,让他们的力量慢慢膨胀。他们忘记女性的伟大,忘记珍惜,忘记爱,忘记感恩……我骄傲我是一位女性。

  我们都该为女权而战。每位受伤害的女性都该站出来,落后的社会永远洗不尽它们恶俗的畸形观念。“纯洁”不是非要扎在女性身上的钉子,更不是一个“累赘”的代名词。只要我们活着,不需要有人强加伤害来证明女性该有的“纯洁”。

  “小时候,说自己不想做女人,因为只有痛苦和伤心。但是现在我长大了,我为做自己骄傲。”

  “割礼”不是“礼”,是一种刑。对人性的践踏必须成为历史。任何人都不能伤害女性,现在各国还存在很多伤害女性的非人道陋习,而女性的地位向来卑微到不可言喻。受教育的女性要为自己代言,去帮助忍受伤害又不敢出声的女性,为女性争取权益,同时我们也在拯救民族,女性直接影响下一代,没有女性,没有女权,这个世界离“灭亡”就不远了。

  我很感激我出生在这样幸福安稳的社会,但是不能保证我身边的女性没有受到伤害以及未来我们受到的歧视女性的伤害。无能再无视她们了,我要成为一个为女权主义正名的人,去帮助那些无辜被迫承担陋习罪恶的女性们。

  争取女权就是为所有人争取权利。歧视跟空气污染一样,男女不平等延续了许多个世纪,虽然已经根深蒂固,但是随着女性教育的发展,更多的女性会站出来发声,我们将会改变历史不平等的延续。女权主义作家张念说:“在我们这里,音量刺耳是应对装聋作哑的。”

  去改变“每天仍有六千名女孩遭受到割礼”这个局面,抚平破碎的伤口,让女性的舞台更大更耀眼。

  我是许靖,我要为女性主义发声。

  《沙漠之花》观后感 篇4

  昨晚看了一部电影《沙漠之花》,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电影叙述的是在非洲索马里受过“割礼“陋俗的一个小女孩(华莉丝),冒着生命危险,经过重重苦难,从沙漠逃出来,最后却成为一个超模的故事。

  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正能量。华莉丝在最困难无处落脚的时候遇到了正要去旅店住宿的一个姐妹,她帮助华莉丝找到了一个去饭馆打扫卫生的工作,在饭馆里华莉丝被一个顶级的摄影师发现了,推荐华莉丝去他的摄像馆拍照。中间经过了一些波折,为了改善生活,她同意去拍照了。然后摄影师推荐华莉丝去参加模特选拨。被选拨上,华莉丝没有钱去参加模特表演,旅馆的女老板帮助她,先给她垫付上钱。为了让华莉丝得到签证,旅馆的一个男工作人员和她假结婚,虽然他也很爱华莉丝,但是华莉丝不爱他,结婚一年后,签证就长期有效了,华莉丝和他解除了婚姻关系。还有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物是华莉丝为了安慰屡次去面试舞蹈演员没被选上心情极度不好的姐妹,陪着她一起去舞厅跳舞,华莉丝不会跳舞站在一边默默看,被舞厅里的一个黑人青年发现了,邀请她来跳舞,善良的黑人青年唤起了她内心的热情,她忽然想到她被“割礼”过,就痛苦地跑走了。后来当华莉丝碰到黑人青年,以为他已经结婚了,非常难过。最后,华莉丝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废除“割礼”的陋习时,黑人青年也赶来了,还有华莉丝的那个小姐妹也赶来了。他们都为华莉丝喝彩鼓掌。

  《沙漠之花》观后感 篇5

  看《沙漠之花》,6

  这电影总感觉怪怪的,一开始看像是人物传记,到后来,就变成一个模特的传奇里程,再到后来,变成国际卫生组织或是什么医学组织的宣传片了。故事主角和那个叫哈罗德的黑人也没有交代。

  这实在伦敦拍的电影,好极了,加分!还有那个玛丽莲,是个英国人,而且留着六七十年代的英国发型,太赞了。

  花痴发完了,我还是想讲一下这电影给我带来的。她里面说的那个故事,和我是没有关系,何况我们是东方人,这不是我们的文化习俗,而我们的文化习俗陋习,这该是我们的导演解决的。我所关注的是女主角最后的那段演讲。

  她坐在休息室半个小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喝了一杯水,淡淡的走向演讲台。首先,她安静了30秒,然后用安静的声音阐述,面无表情,并且始终如此。没有任何高潮低谷,只有语气的变换和语速的变化。但是造成的效果是全场被带入她所要表达的压抑感之中,深深的入侵了每个人的内心。她的面部表情,是一种经历过那些她所说的事才会有的苦涩表情,始终如此。

  这样的演讲,太出色了。也许对她;来说,她只不过是把自己的事情放在演讲台上讲出来罢了,可是造成的效果实在是太惊人了。

  我为这样的演讲鼓掌。但是!我自己是不会学习这样的演讲,我所追求的,还是那股气场,那种华丽。我们所要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我相信,效果是一样的。

  《沙漠之花》观后感 篇7

  一个非洲瘦弱干柴非洲姑娘,从一句英语都不懂到,世界名模,破茧成蝶的蜕变,有懦弱到坚强的反抗,其实,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非洲的少女的蜕变,而是女性的呐喊,女人不是弱者,去你妹的割礼!不该把男人的贞洁欲强加在女人身上!

  《沙漠之花》观后感 篇8

  看完电影后,留在脑子里印象最深的是华莉斯在联合国发言时那充满泪水的眼睛。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有割礼这样的恶习的存在,就好像旧中国的裹小脚一样。

  希望这样的恶习能早日废除,为世界上数亿女性同胞带来自由,远离灾难。

  《沙漠之花》观后感 篇9

  电影本身拍的并不好,如果不是了解主角的真实经历,这部电影没有任何亮点。影片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Waris揭开面纱,昂首走在属于她一个人的T台上的画面,那是一个从索马里逃出的黑人女人的蜕变,但是整个非洲女性的蜕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沙漠之花》观后感 0

  最早还是在中学的时候在《黑镜头》上看到过有关割礼的点滴,懵懵懂懂,只觉得可怕。其实不仅在非洲乃至亚洲每天都有无数女孩遭受着这种变态的行为。电影叙述得很好,闪回和现实叠加,音乐洽到好处,人物表现张驰有度,这不是简单的麻雀变凤凰的故事,向导演致敬!

  《沙漠之花》观后感 1

  虽然没有看过原著,知道电影相对于原著,肯定更趋于简单和表面,但影像画面给我的冲击力还是相当的大,当看到最后3岁的小女孩被施行割礼的时候,那撕心裂肺的哭声震撼了我,世界上为什么还存在这样惨绝人寰的习俗。

  几乎每一部有关非洲的电影,都会给我强烈的冲击。

  《沙漠之花》观后感 2

  华莉丝.迪里一个索马里的牧羊女成为一个世界顶级模特,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令人心酸的成长历程。在这浮华的世界并没迷失自己,之后又投身于反对女性割礼的人权活动家。给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在我的国家有句成语,排在最后的人和最前面走的一样快,而少数人受到伤害,会影响我们所有人。

  《沙漠之花》观后感 3

  看了这本片子,才知道什么叫内心深处的震撼,才知道原来我能够生活在这里已是多么幸福的事,我认为所有觉得自己还不够幸福的朋友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你会受益良多的,之后,更加深了我对割礼这个残忍的仪式的想要了解的强烈的欲望,所以希望大家能推荐下有没有关于它的纪录片或节目呢,谢谢了

  《沙漠之花》观后感 4

  戈壁的苍凉,游牧族的生活,罗列在眼前。都市的喧哗与冷酷,人类在命运的坎途中所体现的毅力与坚强!让我们 体会到那些曾经为之奋斗和受伤的事情。同时也被这位瘦弱的华莉丝所感动!

  我觉得挺不错,适合悠闲的午后和 周末。

  《沙漠之花》观后感 5

  非常非常震撼,看完就是思绪混乱,我觉得所有女性乃至男性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不止是华莉丝身为非洲女性用自己的力量反抗割礼的恶俗,中国当代女性可以改变些什么?感觉是个大命题,可以列个清单出来。

  不说古代,当代中国就是个男权社会转向男女平等的时代,得想些办法做些事情才能使这个转变顺利进行。

  《沙漠之花》观后感 6

  割礼是什么?我以前从来都不知道,最近看了《沙漠之花》才知道非洲居然还有这样的泯灭人性的习俗,完全不考虑人的尊严,更不在乎生命。那时候非洲的小孩子做这些的时候不会打麻药,加之环境恶劣,伤口感染,所以有的小孩做了没多久就死了,存活率极低。

  女主人公华莉丝刚开始也觉得这是每个女生的必经之路,当她十三岁的时候父亲为了几匹骆驼被迫嫁给一个老头子,开始了逃亡之路,直到去了英国,认识了玛丽莲,才知道原来欧洲人或者说很多人都是不需要这样做的。

  作为一个女性,尤其是一个牧羊女,她没什么文化,但却有一颗反抗的心,拒绝向不公的命运低头。虽然差点在满是干裂的大地上饿死,连续的奔跑让脚也渗出了血,但她仍然坚持跑出了沙漠,逃离了那个恐怖的地方。即使在伦敦的街头捡垃圾,偷东西,睡大街,也坚决不回去。幸好后来遇到了玛丽莲,介绍了她服务员的工作,然后又被著名摄影师所挖掘,成为了路人皆知的国际模特,成为了世界顶级名模。

  华莉丝并没有因为实现了华丽的转变而拒绝回家,而是自己做手术之后,在国际联合会上主张反割礼,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她的人生经历让我震撼,非洲的这种落后习俗也让我沉思。是非洲的落后才有了割礼,还是因为割礼才导致了非洲的落后?作为世界大家庭的成员,其他人有没有伸出援手呢?多少人有能力伸出援手却视若无睹?面对这种不公平、不人性的习俗,我们应该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坚决抵制,对于不同肤色的人种应该一视同仁,而不是有异样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