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

《家春秋》读后感

  “春秋五霸”到底指哪五位古人?下面是整理的春秋五霸,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被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此说见之于《史记》。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

  相关人物简介

  齐桓公

  齐桓公(前716-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当时正是吴国振兴霸业之机,阖闾读了很感兴趣,拜孙为将军。他还命令伍子胥选择都城地址,建造国都“阖闾大城”。并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施恩行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吴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得到了增强。

  越王勾践

  越是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勾践是大禹(大禹姓姒,名文命)的子孙,周王朝建立后,勾践的先人被封在会稽守宗庙,故建立越国。生卒约公元前520~前465。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败于吴国。

  两年后,吴王姬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忍辱负重,不断等待时机,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越王勾践平吴,乃声威大震,乃步吴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

  勾践灭吴称霸,范蠡居功至伟,封上将军,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自杀。传说范蠡隐居于“陶”(此地四通八达,为天下中心),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致富,曾经三掷千金于天下。

  前后世系

  齐桓公

  齐庄公→ 齐僖公→齐襄公→公孙无知→齐桓公→公子无诡→齐孝公→齐昭公......

  晋文公

  晋献公→奚齐→卓子→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悼公......

  宋襄公

  宋殇公→宋桓公→宋襄公→宋成公→宋昭公......

  秦穆公

  秦宣公 →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

  楚庄王

  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楚共王→楚康王......

  吴王阖闾

  吴王馀眜→吴王僚→吴王阖闾→吴王夫差

  综合评价

  综合来看:

  四方是维的郑庄公、尊王攘夷的齐桓公、春秋大义的宋襄公、

  制霸中原的晋文公、称霸西戎的秦穆公、

  续霸中原的晋襄公与晋景公、问鼎中原的楚庄王、

  独霸中原的晋悼公、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

  争霸中原的吴王夫差、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

  这十二个人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共同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或《荀子》的版本。

  《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