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致富个人事迹(通用6篇)

乡村振兴致富能手先进事迹

  农村创业致富个人事迹1

  麦洪长出生于一个养蜂世家,自幼便追随父亲到各地放蜂,立志致力于发展养蜂业。2023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系,全国只此一间蜂学系本科,并取得了检测上岗证。其父为了更好地发展养蜂业,于2023年6月17日组织养蜂人士,注册了养生园蜂业专业合作社,当中的一些成员在当地的养蜂界中都有一定的声望,并具有一定的养蜂规模。

  麦洪长曾说,养蜂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事业。养蜂业提供的产品,符合富有营养,回归自然,力求保健的世界食品消费潮流。养蜂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如今,养生园蜂业专业合作社在麦洪长的领导下,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已初具规模。

  他领导的合作社秉承以质量为生命、以用户为上帝、以市场为导向、以诚信为根本的宗旨,给社员订了一个《养蜂场采蜜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以高质量谋求合作社持久的发展,为了符合国家对食品的严格要求,本合作社更置办了一个符合国家QS标准的加工厂。

  麦洪长为了促进各地养蜂业的发展,经常到各地进行培训,通过各类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及项目的实施,推广先进、适用、成熟的养蜂新技术、新品种。2023年6月被邀请到海南省参加中欧天然林管理项目担任养蜂培训导师,同年9月被邀请到四川宝庆县担任养蜂培训导师。2023年注定是一个丰收之年,麦洪长成为了广东养蜂学会的理事。

  麦洪长并没有满足于目前的现状,奔走于各地大力推进养蜂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发展,逐步推动蜜蜂有偿授粉,促进蜜蜂授粉形成产业。2023年,受邀参加省农业局和广东省养蜂学会组织的会议,共同制定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村创业致富个人事迹2

  陈建能于2023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技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助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一、迅速将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向全村推广,与群众共同致富。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所在,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良好的政治作风作为村委干部必须具备,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在平时岗位上做好群众表率,发挥党员的先模范作用,绝不参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农村创业致富个人事迹3

  徐发青,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发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发青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xx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xx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发青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发青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发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发青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同业合作,成就致富带头人

  徐发青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发青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徐发青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农村创业致富个人事迹4

  有一种树,没有笔直的干,没有翠绿的叶,不与杨柳为伴,不与松柏争美,只有在那个荒凉的大地上独自生长,它就是红柳树。在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陈边蕊和张邦荣夫妇就如同红柳树一样扎根在喀拉布勒根乡喀拉塔斯村。

  陈边蕊和张邦荣家共有5口人,陈边蕊是一个个体户,经营煤场;丈夫张邦荣,中国共产党党员,退伍军人,搞运输,经营空心砖厂。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张政辉在乌鲁木齐武警部队参军。女儿张慧怡出嫁后和丈夫一起留在家中帮忙。家里还有79岁的老母亲。他们夫妻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

  一、像红柳一样扎根于贫瘠的土地

  1986年,陈边蕊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什么也没有张邦荣。张邦荣是家中的老大,嫁过去后就要跟他的四个弟弟和一个老母亲一起生活。陈边蕊嫁过去以后,没有嫌弃家中的任何人,每天里里外外的忙乎,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丈夫外出干各种工作,挣钱养家。一大家子要生活,孩子也出生了,到处都要用钱。面对现实,她们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凭着如红柳般的坚韧精神,白手起家,在乡里开办了第一家煤场。后来,随着资金积累,夫妇俩又开办了空心砖厂,靠着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以诚待人,以信为本的经营理念,煤场和空心砖厂生意日见兴隆。她们夫妇俩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她们一边照顾老人孩子,一边创业,像红柳一样扎根于贫瘠的农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如今,兄弟们在哥嫂的帮助下,都已经成家立业。

  二、结出一枚枚尊老爱幼的果实

  陈边蕊在生活中尊老爱幼,自结婚就和婆婆一起生活,对待婆婆平日里嘘寒问暖,生病了端茶倒水。每逢老人过生日,陈边蕊都要给婆婆买一身新衣服。她常说: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实际上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关心照顾好老年人的生活,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是应尽的责任,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的财富.在父母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陈边蕊的两个孩子也很孝顺懂事。女儿张慧怡,昌吉卫校毕业,现和丈夫一起协助父母经营煤场和空心砖厂;儿子张政辉以父亲为榜样,光荣参军,现在乌鲁木齐武警某部队服役。

  三、擎起生命中一片片爱的绿意

  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陈边蕊一家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种大爱。他们一家一直乐于关心邻里,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夫妻二人一定二话不说,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她们一家的口碑在村里一直很好,谁家有事都爱找她们帮忙。有谁家孩子上学缺钱,就问陈边蕊夫妇借;有谁家>婚丧嫁娶,就请陈边蕊夫妇帮忙;有谁家需要修房子,就找陈边蕊夫妇帮忙……陈边蕊夫妇从来不推辞乡亲邻居的求助,遇到求助又出人又出钱,还出铲车。2023年冬天大雪,道路不通,张邦荣自发的`用自家的铲车给乡亲们推开一条路。巴列尔茨村五保户托海、叶尔兰年老体弱,还患有残疾,女儿智障,2023年,陈边蕊一家通过该乡爱心驿站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认领这家穷亲戚,每年冬天,陈边蕊一家都会免费供应托海家人燃煤,让他们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如今,每一年为贫困户送煤已经成了夫妻俩的共识,每年夫妻俩都给贫困户送煤。居民们亲切的称呼他们为爱心温暖使者.

  四、绽放一串串灿烂的公益之花

  陈边蕊一家富裕以后不忘乡亲。她们就像红柳一样,独自在沙漠绽放着那一串串不起眼的小花,装扮着沙漠的春天。她们一家非常热心公益事业,不管是乡里还是村里的公益事业,她们都积极参与,捐钱捐物,出人出力。陈边蕊作为社区十户长,她积极调解邻里纠纷,宣传各类惠民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十户联防、邻里>守望,并经常性对居民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知识的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社区居民经常性地开展平安宣传,积极组织居民户参与平安创建工作等。她还组织社区妇女成立了女子健身舞蹈队,自掏腰包2000元为舞蹈队购买演出服装,现在,逢年过节舞蹈队都活跃在乡村的舞台上。近年来她多次被县妇联、乡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好媳妇等光荣称号。

  陈边蕊一家就如红柳一样,坚韧不拔的扎根于贫瘠的戈壁,就这样正直挺拔、坚毅顽强、无私无畏的生长、开花、结果。

  农村创业致富个人事迹5

  近年来,xx多次受到市县各级部门的表彰奖励,先后获得了xx市“基层科普”先进个人、全县“青年能手”“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等十多个荣誉。她的xx合作社20xx年被评为省级示范社,20xx年又被xx县委、县政府评选为“xx县十大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xx年被xx县推荐为xx市“十大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候选名单。

  在荣誉面前,她经常对身边党员和群众说:“我作为一名党员就要牢记诚信是做人的根本,立业的根基,我要用自己学到的一切帮助群众,使他们也一样富起来,这样才不会辜负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和支持。”xx和她的合作社积极参与开展“双联”活动和“精准扶贫”活动。她给贫困户投放怀犊良种母牛,让农户能在短期内做到品种改良,立见效益,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农户无偿提供技术服务,无偿进行技术培训。对贫困户的玉米和玉米秸秆在高于市场价的基础上订单收购,优先收购,每年给种植贫困户一个定心丸。

  荣誉属于过去,发展成就未来。问及xx未来的发展思路时,她说:“我的养殖场规模还不够大,我们的合作社实力还不够强,我们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xx合作社的发展思路明确,蓝图已经绘就。继续完善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把一些农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延伸发展多种产业。大量引进优良品种母牛,通过“投母还犊”模式,改良地方肉牛品种。打造休闲牧业农庄,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服务,使游客亲身感受牧业景观、了解文化、学习牧业知识、参与牧业生产活动。建立一座乡村e站,打造科普平台,为社员农户搭建实用技术学习的平台、远程互动培训平台、即时信息查询平台等综合服务体。

  生活,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才叫精彩;创业,也并非要轰轰烈烈的壮举,才算成功。相信xx和她的合作社,一定会实现金色梦想,走出美丽人生!

  农村创业致富个人事迹6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我坚信只要勤劳肯干,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太湖县江塘乡五星村贫困户石纯英动情地说。

  今年57岁的石纯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疗费用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生活十分困难。2023年精准扶贫政策开始,经评定,石纯英被评为贫困户。乡村扶贫干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鼓励其发展产业致富。石纯英通过了解养殖行业发展情况,查询相关政策,最终决定养殖肉猪,每头生猪净收入200元,一年两批100头就能收入2万元,前景巨大。说干就干,2023年,石纯英通过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在新屋组山场搭起了猪棚,养猪生猪50头。从养殖场的选址,到买饲料,到购买猪崽再到养猪的防疫等,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们都一起为他牵桥搭线。2023年当年,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就赚了2万多元,再加上残疾人补助、产业补助、减免新农合等政策,石纯英户住房、医疗得到了保障,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年底顺利通过了省第三方评估,实现了稳定脱贫。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202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造成石纯英户所养的近一百头生猪死亡,经济损失达8万余元。刚刚过上的好日子顿时又有陷入困难风险,但是在困难面前,石纯英并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与奋斗的目标。通过乡村两级帮扶干部的帮助和石纯英本人的努力,石纯英利用原有猪棚又干起了家禽养殖业,养殖鸭、豚等肉禽达到3千多只。每只家禽净收入约5元,年出栏三批,年养殖净收入达到5万余元,一年就将瘟疫造成的损失赚了回来,石纯英又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习养殖技术,特别是防疫知识,注重风险的防范,这样才干得长,养得久”石纯英现在面对帮扶干部经常这样说。

  石纯英户的脱贫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强了周边贫困户通过自身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现有贫困户212户710人,已脱贫203户686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将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3年五星村自身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达到120户,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