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精选37篇)

时代楷模黄文秀个人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 1

  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曾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张桂梅同志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章。她就是张桂梅。

  一、全新办学模式创办免费的女子高中

  2023年9月1日,在张桂梅老师的倡导下,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会各界捐助下,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开学了。女子高中是全国论文,出版了数本著作,主持了973项目当中的一项,省部级数十项。列举这些朱有勇院士的成就并不会让大家有印象。可以这么说,没有朱有勇院士的成果,就不会有现在的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全国人民就不会品尝到来自云南的葡萄酒,马铃薯,柠檬等。

  朱有勇院士的论文和其他科研工的论文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侧重点——实用性非常的强。当别人在研究如何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的时候,朱有勇院士立足云南现状,针对云南土壤肥力低下,海拔高等特点,因地制宜研究作物的培育方法。而这为推动云南省的脱贫攻坚事业注入了全新的力量。

  院士扶贫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多溶蚀地貌。土层薄,肥力低一直是脱贫工作当中的'巨大困难。尤其是澜沧县,风景秀丽,山清水秀,但是百姓却过着贫苦的生活。当地的百姓主要是拉祜族,对于直播,电商,物流等一无所知。而这,就是朱有勇院士来到澜沧县时,当地的真实写照。

  农民出身的朱有勇院士明白农民脱贫还得靠农业,但是在形式上必须要发生变化。为此,一个小小的扶贫站就这么建立起来的,站长正是朱有勇院士。脱贫并不只是让这一代人脱贫,而是要让子子孙孙永远脱贫,永不返贫。这可给朱有勇院士下了一个难题。

  身为农业专家的朱有勇院士很快发现了当地的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地处高原,纬度较低,作物上市的时间可以恰好和其他地方生产的同类作物错开上市。这让当地作物拥有了广大的市场。另外,纬度低,海拔高,使得当地作物生长较慢。因此,和东北大米一样,营养物质丰富,口感好。

  朱有勇院士在考察完当地的情况之后,决定将自己的林下种植三七的专利技术无偿赠送给当地的农民。在保护林木,保持水土的同时。另外,他还教授村民在冬季利用闲置的土地种植土豆。最大程度帮助澜沧县的农民获得经济效益。

  章。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 36

  郝井文,1975年9月生,男,汉族,空军特级飞行员。2023年夺得“金头盔”飞行技能竞赛奖。任空军某空防基地副司令员。

  2023年12月29日,中宣部授予郝井文“时代楷模”称号。2023年9月,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现任空军参谋部训练局局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2023年初春,东海某海域上空,一次验证性飞行训练。

  一架战机从数千米高空俯冲而下,绕过起伏的岛屿山头,向海上目标奔袭。紧接着,一个鹞子翻身猛然拉起,反扣机身,寻找目标……

  驾驶战机的是空军特级飞行员、南空航空兵某团团长郝井文。此时,机翼下大海碧波万顷。机舱里,郝井文紧紧盯着面前的'仪表,操控战机不断下滑。随着高度不断降低,翻滚的浪涛向头顶涌来,仿佛要吞噬战机。

  战机改平!那一瞬间,浪尖几乎贴着机翼,发动机灼热的气浪在海面喷出一道白色的浪痕。

  时间流逝,郝井文手心沁出汗水,浸湿了手套。

  “发现目标!”“稳定截获!”在长距离超低空机动后,郝井文将海上移动目标牢牢捕获。

  “发射!”郝井文猛然拉起战机,迅速发射导弹!

  此次,郝井文首次在陌生海空验证了某型战机隐蔽突击海上移动目标战术,创下了该型战机海上超低空高度最低、时间最长、距离最远新纪录。

  “海上超低空飞行,风险性极大。”走下战机的郝井文告诉记者,由于海天一色,长时间飞行容易出现错觉,加上气流不稳、高度极低,回旋余地极小,不容有丝毫失误。

  这样惊心动魄的演练,对于郝井文已是家常便饭。在一次红蓝对抗演练中,郝井文与飞行员李德兵配合,曾一个回合就“击落”对手战机。

  那次,红方战机编队刚飞至空战区域,巡逻待战的蓝方战机就从万米高空俯冲而下,飞掠至红方战机编队尾后,猛然转身,实施咬尾攻击,穷追不放。

  郝井文把发动机推力加到最大状态,拉杆急速跃升,没了踪影。正当蓝方战机在云上徘徊搜寻时,郝井文驾机出人意料地从太阳方向俯冲下来,机翼下的导弹猛地扑向蓝方战机……

  郝井文当团长以来,先后带领飞行员们攻克了复杂电磁环境空战对抗、低空、超低空突防等高难课目。面对未来战场,他说:“一声令下,我们就能随时出征!”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 37

  王逸平生前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他不忘初心、胸怀大爱,始终把解除人民群众病痛作为人生追求,研发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造福2000多万患者;他追求卓越、锐意创新,先后完成50多项新药药效学评价,构建了完整的心血管药物研发平台和体系;他坚韧执着、奋发忘我,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25年与病魔不懈抗争,默默无闻投身科研,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中药现代化奋进者之歌。2023年4月11日,王逸平因病在办公室离世,年仅55岁。

  早在1993年,刚刚30岁的王逸平被确诊患有Crohn’s(克罗恩)病。同年手术,切除了1米多小肠。学医的他,非常清楚克罗恩病目前无法治愈,只能靠药物控制,自己的健康只会越来越恶化。

  为了节约时间,与时间赛跑,王逸平总是自己记录病情、给自己打针。他办公室的冰箱里,常备着许多针剂药品。他手写的'《Crohn’s病程记录》中,清晰记载了自己病情反复发作的过程。随着时间推移,病情在不断加重,他多次出现贫血、大量便血、疼痛、昏迷等情况,体重常年只有100斤左右。

  但在同事们眼里,王逸平却是那样风趣幽默、开朗乐观。如果不出差,他每天7点多出现在单位,晚上八到九点下班,甚至经常工作到深夜,周末也经常来单位加班。

  由于多喝水容易腹泻,王逸平平时喝水很少,因此得了肾结石。有一次开会,他的肾结石发作,疼得只能横躺在会议室的凳子上。他和同事们到德国汉堡出差时,疾病发作,造成血尿、腹痛。疼痛难耐时,他就将自己泡在宾馆浴缸的热水中缓解。

  病魔每天都在折磨着王逸平,但却从未动摇他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他经常提及“3万天理论”:“多数人的生命最多只有3万天,除了吃饭睡觉,真正能用来工作的有效时间只有1万天。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有意义的事。”

  从30岁到55岁,长达25年时间里,王逸平以抱病之躯,先后承担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专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中科院重大专项等众多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