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通用9篇)
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说明
从总体看试卷,试题覆盖面广,能紧紧围绕知识点,重视在试题类型和叙述方式上紧扣书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侧重点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的设计具有发展性。题源于教材,试题难度适宜。
二、答题情况分析
从试卷中反映出以下问题:选择题满分20分。出错较多的是需要记忆的小题。造成这些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注重对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历史知识的积累,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等等。如最早原始人--元谋人。
2
(一)基本情况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特别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3
一、题型分析
此次考试共四大题,满分100分。4
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安排下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此特对期中历史试卷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共三道题,分别为单选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共计100分。就试卷难易程度来说,这张卷子难易度适中。具体分析如下:
5
一、命题思路
本次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考查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题分值为100分。试题题型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非选择题分值为52分,整套试卷难度适中。
二、命题立意
以考查基础内容为主,兼顾能力考查。以会考说明为参照,突出强化基础知识的运用,通过一些考查迁移能力试题的设计,引领学生未来学习的方向,以适应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整体安排。
三、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概括问题的能力偏弱。在材料解析题中,很多学生不会寻找关鍵词。
(2)答案中缺少关键字。有的同学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块,可是有很多是无关紧要的话,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老师逐字逐句的慢慢的研究答案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主要就是看关键语句、关键词。
(3)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选择题和书本上一样的语句表述,可学生仍然做错,可见基础知识非常不扎实。
(4)答题不规范,没有格式。历史答案一般是应分点分段回答,列出序号,条理化,让人一目了然,可有的考生从头到尾没有序号,语言表述不规范,语言表达口语化严重;书写潦草;逻辑思想混乱。
四、学生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由于是理科学生,从学生的整体看,考试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初中历史学科的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故学生对高中考试形式缺乏清醒认识,虽考前有过说明,但有些同学只是在课上听听而已,有的更是应付了事。二是对学习要求不重视。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初中学习思维,认为学习历史不需要记忆,只要知道就行了。不能整理相关问题,虽课堂教学给学生们一些强调,特别是重难点问题,但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五、应对措施
(1)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平时应注重与学生们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及学习动态,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双方的交流学习。
(2)提供学习与考试的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思路。增强知识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3)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注重练习的有效性。单元检测试题应精选,覆盖面尽量宽广,让学生在一次检测后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并形成迁移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顺利通过高中学业考试。
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篇6
一、 总体结构分析
本次试题,试卷平实,难度适中,题型常见,新意无多,重点考察学生解读材料与回归教材的能力,相对来说选择题的难度要超越非选择题,学生只要基本功扎实,拿高分绝非难事。
二、 选择题分析
1、考察由士族门阀制度向科举制的转型。
2、考察文艺复兴对欧洲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察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技术水平的进步。
4、考察启蒙运动领袖人物伏尔泰的核心价值观。
5、考察维新思想中谭嗣同鼓吹变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6、考察近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7、考察欧洲思想解放对宗教画的影响。
8、考察十月革命之后苏俄对各阶层的整合。
9、考察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对调节阶级矛盾的影响。
10、考察建国之初,在反右之前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学术界的相对宽容氛围。
11、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
三、非选择题联军侵华之前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衰落与地方势力的崛起,这几道题材料虽然不源于课本,但是与课本观点相近,做来应不是难事。
四、复习建议
距离高考剩下不到两月,可以启动7
一、试卷分析
此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下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总分100分,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所学的内容都已覆盖到,难度适中,本试卷时间为60分钟,满分为100分。试卷共四大题,由以下几个题型构成。8
一、试卷评价
试题本着有利于基础教育为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与劳动力的水平测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五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探究题、读图题、历史档案题。五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45%,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其他题占55%,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五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7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三点:一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三是有部分题目超边了。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
三、关于教研教改的理性思考
八年级水平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我们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水平测试,我们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们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校的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篇9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为闭卷考,试卷共两大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00分。涵盖了历史与社会第一、二单元和思想品德第一、二单元的主要内容,其中第一大题是选择题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各20分,第二题非选择题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各30分。本套试卷注重基础,考察全面;重视应用,凸显能力。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部分选择题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参加考试人数351人,年级平均分62.46分,优秀率10.06,及格率64.50,最高91分,最低10分。
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主干知识记忆理解不够到位。思路不清、抓不住考题的“灵魂”,导致学生答不到点上,不审题,题目中要求选错误的,可学生一眼看过去只选了一个正确的。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4、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不够关心。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能力不强,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不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5、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
例如:历史与社会第11题第1小题考的是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要求从图1《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和图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中归纳概括,学生基本能答到“战乱、变法”等相关知识点,答到“分裂割据、思想解放”的学生较少。
第2小题考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这一基本知识点,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德、礼”,但是回答完整“仁、克己复礼、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的学生较少,这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没有多加记忆,另外一小部分学生回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是教育思想而非政治主张,这说明学生不会审题。
第3小题学生基本能答出“商鞅变法”但是有部分学生“鞅”字写成了“秧”导致扣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强调错别字问题,商鞅变法影响这一点学生能回答出来个大概,但是语言不够规范,说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也没有对历史知识加以理解记忆。
社:13.(1)部分学生写成基督教(2)图5罗马广场石上的文字的解说词大部分学生不会写,平时不做重点知识点要求。(3)学生审题不清,要求结合相关史实,大部分学生没有注意,材料的阅读也不到位,所以得分率不高。
思想品德第11题 对知识点不清晰,记忆不够,导致学生评价理由不会分析,纯属在散讲。核心知识点的记忆还需加强。
思想品德第12题第3小题和第4小题都是让学生讲述如此做的理由,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是都没有结合书本知识点,没有讲到“对集体负责”与“与人为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些。
思品第13题 本题从一个新闻事件为情景,考察学生对诚信、责任和善良的理解。难度值预估在0.7左右。材料新,问法明确,提示清晰。
学生平均得分在5分左右。
失分原因分析:
1. 问题明确要求从诚信和责任角度讲,学生很多只写了其中一个方面。
2. 谈谈看法,首先要求学生做出判断,很多学生此类题目答题不规范。
3. 企业家的作法是属于善良的考察内容,学生无法从材料中分析出这个知识点,很多人还是从责任角度回答,缺乏对题目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教学改进:
1. 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对善良、诚信、平等、责任等不能很好的区分。
2. 答题的规范性(如答题格式,提示语的解读等)需加强。
3. 语言不规范,出现了很多口语的表达。
三、对今后工作提出努力方向:
1、强化基础,努力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
2、强化训练,要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审题.
3、注重学生书面表达的训练,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
4、加强对学生在材料分析题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向工整、规范答题要分,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
6、反复复习、当堂训练、当堂记忆,体现有效教学。
四、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在以后的讲学稿中,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经过期中考试我认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不足。我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本着提高成绩的目的,从各个角度对学生加强管理、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