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之歌教案

树之歌教学反思

  《浪之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纪伯伦。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并不艰深。加之是以热烈的爱情作喻,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敏感。所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略谈感受,稍作点拨,点到为止。准备把教学重心放在《雨之歌》上。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一个孩子的发言引起,教学方向急转,反而催生了一堂很有特色的散文欣赏课。实录下来,作一典型案例,供老师们把玩。

  教学的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经常说“卒章显志”,我认为结尾不仅是的情感抒发的高潮,也应该是写作风格得以突出展现的时候。我也和伍勇俊同学感受一样,“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师:有道理,这是语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可能是翻译的原因造成的。那大家改一改。

  生:可以改成“事业”,你看,“这就是我的事业”,更庄重了,更神圣了。

  生:如果要表达神圣的化,我认为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使命”。

  生: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理想”。

  师:那咱把大家改后的句子再朗读一遍,体会一下。

  (生动情朗读,改后结尾的表达效果果然增强了)

  【教学回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伍勇俊同学的发言,提醒我作为“翻译文学”,《浪之歌》还应该有另一个层次的阅读价值。我马上调整了我的教学思路】

  师:伍勇俊同学的发现很可贵。老师没有去查阅过《浪之歌》是什么时候翻译成中文的,但是,同学们应该知道,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本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翻译者自身的文学水准思想水准以及时代的背景都可能影响到翻译的质量。所以译文中出现不太完美的地方是很正常的。说不定《浪之歌》中就还有一些地方表达不是最好的,刚才朗读的时候同学们有发现吗?现在咱们就来议一议如何?

  (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

  【教学回顾:在学生的启示下,迅速改变教学方向,及时挖掘教材潜力,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境界。】

  生:有的,我刚才朗读的时候就觉得很别扭。比如章上去考虑,咱们班的同学真是进步了。

  【教学回顾:评价很重要:既要热情洋溢,又要实事求是,还要具有“点化”功能。】

  生:老师,倒数散文是不是仅仅用来写爱情啊?

  师(笑):你可真敏感。除了爱情,你觉得还可以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刚才伍勇俊的提问提醒我,我觉得还可以表达对自己事业的追求。把孜孜追求的事业想象成海岸。

  师:很有意思。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海岸”,你们的“海岸”是什么啊?

  【教学回顾:又是旁逸斜出的一笔!我灵机一动抓住了“海岸”一词来作点文章,拓展也未必要在课堂的结尾啊!】

  生:如果是我,我的“海岸”就是我那难以克服的数学。

  生:我的海岸就是我热爱的美术。

  生:我的海岸就是我一生的理想: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众笑)

  生:我的海岸也是我的理想:我希望能有一家能战胜微软帝国的软件公司。

  师(笑):不管你的海岸是什么,孩子们,请记住浪的宣言:爱的真谛就是清醒。你要用百倍的努力实践自己的爱情,只要当把对海岸的追求当作了自己“终生的事业”之后,你才会享受到追求的幸福。

  (生若有所思)

  不过,咱们还是更应该关注一下纪伯伦的'海岸到底是什么?

  请先朗读咱们中国的一首著名诗歌:

  炉中煤

  :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生共同朗诵)

  生:老师,这首诗歌好像以前自读课本上有,是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给祖国的,表达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读过就好。纪伯伦的散文诗和这首诗歌应用的手法完全相同。

  生(大悟):哦,原来纪伯伦是把亲爱的祖国比喻成了海岸,他无怨无悔地爱着的是自己的祖国啊!

  师:是的,同学们,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了颠沛流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为贫穷困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对国土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字深情。相反,他爱之深,思之也更切,他除了将旅居海外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外,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浪之歌》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了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和火热的衷肠。

  孩子们,让我们用动情的朗诵把这份赤字之情读出来好吗?

  (生动情朗诵,下课铃声响起。)

  【教后感悟】

  比较喜欢这堂课,是因为感觉这堂课比起以前自己的许多课,有了一点重要的超越,那就是:比较灵活地利用了动态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动态变化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动态的教学资源往往会成为教学的新的生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由一个学生的发言而受到启示,我没有机械地按原先预定的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这段时间我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循循善诱”的弊端。“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 在这堂课上,受一个孩子发言的启示,我迅速调整的不仅仅是教学策略,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向的问题,这其中展示的更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学的起点不应该由老师来划,而是应该让孩子们自己来划!

  让孩子和文本的对话先于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当孩子在展示与文本的初步对话成果之时,教师要善于体会和把握孩子与文本的对话程度,并以此为根据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惟有如此,语文的学习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

  就《浪之歌》而言,它既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散文名篇,同时也是一篇普通的散文。就纪伯伦而言,他既是黎巴嫩文坛骄子,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真正的对话是平等的。教师珍视学生对文本的文章就是指《浪之歌》这篇散文)的深度开发,也是对学生智慧的一种深度开发。有了这种开发,课堂才表现出了让人惊喜的生机和活力。

  华东师大的彭玉华老师说: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即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注意调整课堂的节奏、内容、进程,利用衍生的课堂资源动态地处理课堂,真正地改变见书不见人、人围书本转的局面,使课堂真正的成为“人”的课堂。

  此言甚为恳切!

  这堂课还让我想起了一些名言: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应鼓励学生成为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读者。

  ――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呢?它的内涵有很多,比如:理性、自由、民主、公正、宽容等等,但是,其精髓恰恰是怀疑和批判(独立思考和探索),对权威和专家怀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学术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知、勇气、正义和道德感。

  ――创新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安全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这堂课虽然还有很多缺点,但是,单就这方面来说,却让我沉甸甸的收获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