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活动个人总结(精选10篇)
三下乡活动个人总结
一转眼,为期八天的xx三下乡活动圆满地画上了句号。这次活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留给我们的实在太多太多,其中不少东西值得沉淀下来留给一辈子去慢慢体会、去回味。这些天我们一起吃过的饭、一起住过的宿舍、一起玩过的游戏、一起开过的玩笑、一起办过的活动……都已定格为记忆,成为我们将来回忆的素材,更是支撑大家前行的动力。
我们是在8月17号早上8点从学校出发的,途中历经三个多小时最后到达目的地xx市源城区东埔中学。在出发之前,我已经通过上网大致了解了一下东埔中学的情况,感觉还不错。但我们见到的真实情况与想象中的略有出入,学校并不大,建筑也蛮落魄的,特别是我们住的那栋宿舍。据说那是70年代建的老古董了,由于学校经费欠缺才没有拆,还继续留给大一新生住。我们去的时候还是暑假期间,新生尚未入学,所以我们被安排住在那。那是一栋三层小楼,我们住在二楼,男女生各住一个宿舍。小小的宿舍里竟然放了十六张床,地板坑坑洼洼的,一层楼只有一间公共浴室和厕所,还经常有小强成群出没,引来女士们连声尖叫。熟悉环境后我们很快安顿下来,行李拿出安置好后,整个宿舍很快有了家一样的感觉。宿舍里没水没电,后来经保安协调,我们用排插从消防灯上引来电源,水则要自己买。宿舍安置好后,大家相拥去饭堂吃饭。由于我早有了“全国饭堂统一口味——一样的难吃”这样的心理准备,所以我对那顿午餐并没太大反应,而有的队员只是草草地吃了几口就收场了。哎,现在的孩子啊!吃饭期间有人调侃说,其实这学校除了宿舍差一点、饭堂差一点,其他的也没啥(截止说话时我们只去过宿舍和饭堂),随即引来众人大笑。
那天下午没有开始工作,大家有的留在宿舍休息,有的出去熟悉周围的环境。晚上大家一致决定出去吃饭,尝尝当地特色菜。晚饭吃的很愉快,大家有说有笑的,队员之间慢慢的熟悉起来,玩笑开的更大胆,某些人的绰号也兴起来,最典型的要数朝鲜妹了。
2
活动结束后,我们回到东埔中学对这一天的户外活动做了一次详细的总结,毕竟是3
今天是我来到平田小学的4
未曾深究何谓“三下乡”,只知道此行的目的与义诊紧紧捆绑;重庆秀山只是google earth上抽象的一个点,但在这方陌生的水土上将涌入一股青春洋溢激情澎湃的热血。从报名,酝酿,到策划,前期准备,接着是答辩,经过一番努力成为“特色队”。考场上弥漫的硝烟尚未褪去,大考小考凌乱的马蹄砸落时扬起的尘埃还未落定,我们便收拢驰骋到九霄云外的心,拾掇好大包小包的行李,踏上开往秀山的列车。
梅江镇三天义诊走访,秀山县广场摆摊服务,这群白衣天使成了一时间红遍街头的新星,有赖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更源于我们真挚的爱和诚挚的心。
感谢梅江县政府、梅江县团委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将政府大楼心安理得地当成饭堂和澡堂是我们何等的荣幸。不敢挑剔饭菜单调抑或油腻,感激厨师大叔特地为我们烹调的两桌“不辣”的菜肴;淋浴时不经意的一瞥刹那间吓散了魂魄——天花板挂满大大小小的蜘蛛,墙壁上奔跑着停驻着奇形怪状的小生物,好在滚烫的水柱刺激着慵懒的神经。我提醒自己,别忘了,这已是小镇里的“最高待遇”!习惯了城市里的优越,体会一下简朴艰苦的生活未尝不是一个难得的经历,明白中国还有那么大一个群体过着如此生活,便不会再轻易抱怨生活。
“弘扬中医,服务民众”——大横幅铺展在镇政府门口的广场上,那天赶集的农民群众蜂拥而至。量血压、拔火罐、贴耳穴、艾灸、推拿按摩,从朝阳初升一直到太阳西斜,我们才抹去额角豆油般的汗水,合影留念,5
在此次英语夏令营之前,我仅有一次家教的经验,而且那已经是我大一寒假时的事,而那时候我教的是一名初中生。对于这次要走到讲台上的执教,出发前我多少还 是有所顾虑的。毕竟五年级升六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不大不小的阶段,按城市里同龄段的小学生的情况来说,如果只是一味地从游戏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可 能倒发过来觉得幼稚,起反效果。可是,我们又不清楚镇区的孩子们是否有同样情况,这样,我们出发前的备课就变得很被动了。
于是,我们不得不在上了6
人每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都需要一个适应的时间。当我发现自己已经开始适应了那个地方,适应了那里的人时,我们却要踏上了返校的路了。奢侈的我们带着太多的不舍,带着这些美好的回忆,回到了花都。
那一句“我容易吗?”却将我重新带回了20xx年7月……
在这短短的5天中,我们队一行27人力量凝聚在一起,尝尽了酸甜苦辣,以前,我们作为学生干部的一员在这个大家庭中,但很多时候都是工作上需要才会在一起,而这次的下乡,我们27人是一起吃大锅饭,一起开心,一起流汗。我的脑海里不停闪现我们一起走在田埂上去熟悉环境,一起踏着晨曦去市场买菜,一起去做问卷调查……
在这僻远的村子生活,“我容易吗?”。
新隅村是位于鳌头镇一个比较偏僻的小乡村。去到的7
在暑假的钟声即将敲响时,我们接受了一项光荣而意义深远的任务——汕尾职业技术学院20xx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自强不息,快乐健康地成长。这就是我校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现将暑假“三下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总结如下: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2023多万,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且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和谐的稳定。为此,学院下发通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三下乡”活动,逐步了解和调查有关“留守儿童”的情况。
此次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的地点是在陆丰市桥冲镇大塘村,在此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针对当地的留守儿童、青少年、孤寡老人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及走访活动,大塘村总人口约930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青壮年基本上是外出打工。大塘村由于人多地少,当地农民仅靠自己的土地不足以维持生活,在我们进行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70%的农家都有外出务工人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的增加。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对留守儿童和当地村民分别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总共发放两种类型调查问卷:一是对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调查,二是村民对留守儿童看法的调查。总共200份,回收50份,有效调查问卷150份。此外我们还在进行调查走访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关于留守儿童走访调研。在调查问卷和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具体过程如下:
1、参观大塘文物,感受大塘文化
大塘村始建于南宋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方言为福佬话。大塘村村落形态结构较为完整,主村有南片、北片之分,南片房屋大致坐东朝西;北片建筑大都坐南朝北。明清民居建筑大都是“下山虎”式,祠堂庙宇建筑风格多样,大塘的祠堂则有大宗祠、宗祠、祖祠、家祠、家庙、祖屋等名称,全村有30余座。有“下山虎”、“四点金”、“五马驮车”式等,而南洋“骑楼”式的大塘墟。历史传统建筑规模占地75000平方米,县级以上的文化保护单位主要有卢氏宗祠笃庆堂、九间楼、淑芳斋书院、明兵部卢锻家庙世德堂、封君家庙作述堂、清兵部卢恩公祠、大塘墟骑楼、四株古榕树在报批。村内古建筑的主要特色为窗雕、木雕、石雕和壁画,这种建筑风格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来西亚“骑楼”的格局而形成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和问卷调查
通过对当地留守儿童及村民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走访,我们对当地留守儿童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3、开展文艺汇演
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我们于8
一、数据调查
服务点概况:
xx村共有12个屯,其中xx屯共有60多户,约391口人,该屯xx年已达小康水平,xx年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现是xx县规划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屯之一。该屯几乎家家户户住“高楼”,家家用沼气作燃料,已告别了“柴草燃料时代”,楼房大多都是“柑桔”楼,据说是一个个碰柑“堆”起来的。
(一)经济状况
该屯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经济作物为主,以养殖业为辅如养鸡。农业经济作物收入占总收入的90,其农业经济作物主要有西瓜、香瓜、豆角、玉米、甘蔗、花生等。该屯现经济收入较可观的主要是西瓜、香瓜2个品种,每亩毛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豆角、玉米、甘蔗和花生收入也挺可观,每年都为村民带来较大收益。
(二)受教育状况
村民中受过初等教育的较少,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更是少之又少,现村里高中生也屈指可数。如今该屯儿童的上学年限均为7岁,村民大都把孩子送到镇里上学,很少人再到村小学上学了。现在交通方便了,村内道路硬化良好,村民都把孩子送到镇上去上学,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村民都明白知识对下一代重要性,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已根植于他们心中。
(三)生活状况
据调查村民的粮食、蔬菜都是自给自足,只买一些油盐、肉类食品及一些娱乐用品,生活相对宽裕,基本实现了“楼上楼下,电视电话”,有些家庭还装了宽带,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了解最新科技信息,把了解到的信息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有的还有自己的面包车。
(四)文化生活
该屯有灯光篮球场、舞台,闲时村民喜欢打打球、跳跳舞,有时还请镇上的专业人仕来做跳舞培训,年轻人大多都喜欢玩电脑、打麻将、玩扑克牌等娱乐活动。村民的文化娱乐的方式比以前的大家有事没事聚在一起闲聊有了很大的改变,文化氛围更浓厚了,村里还经常举办各种公益比赛,如篮球赛、健美操大赛,他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
二、挥洒热情
(一)践行荣辱观,服务新农村
从准备下乡到下乡结束,我始终都是怀着学习进步、提升自身的思想来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从和xx屯的乡亲们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该屯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使我们体会到该屯乡亲们的淳朴及该屯民风的淳厚,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吹遍大江南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下乡期间,剪瓜苗、喷农药、拔草、锄地、辅导中小学生等都是我们服务新农村的“必修课”。虽然天气炎热,烈日当空,在地里干活干得汗流浃背,但我们却感到很欣慰,难得有这个亲身实践、为农民服务的机会,因此倍感珍惜。我们与所入住的农户同吃、同住,并帮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他们对我们的帮助感到很高兴。我们知道自己做的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的社会价值也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同时,我也深刻的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现在所能做到的事是很有限的。
三下乡活动个人总结 篇9
曾以为,历史是真实的但又是模糊的,许多人许多事,会渐渐的被更新,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曾以为,历史离我们很遥远,除了影响其他的都定格在昨天,成为民族不可更改的一部分;曾以为,历史对今天的影响,仅仅局限于促进或是抑制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但通过这次口述历史实践活动我明白了,历史是一本书,可以通晓古今,展望未来。正如唐太宗所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装,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确,历史是我们发展中不可缺失的一面镜子,我们应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看待问题,避免再次成为错误的历史。
我们这次调查的是饶平高堂当地一座寺庙――金光寺的住持,她的名字叫吴楚君。我们通过对吴住持的人生经历的记载,旨在通过采访去还原吴住持一生的传奇经历,除去神秘,追求真实。并且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修养,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现实问题,让未来的发展更快更好。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虽然吃了不少苦,却也认识了历史对现实的重要作用。在这次活动中,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参与者,但仍然收获和提升了自己以下各方面的能力:
1.与人相处与合作的能力。作为一个小组中的成员,在实践活动中,既要学会与其他成员有好相处又要具有团队精神,齐心协力把工作完成。
2.与人交流与倾听的能力。调查活动中,交流的对象是一位年近70岁的老年人,与她的沟通更需要艺术。讲话要尊敬,提问的方式也要让她乐于接受。
3.整理与分析材料的能力。在采访过程中,把大量的资料都记录下来,在后期写报告和展示的时候,需要把这些材料中精炼的、符合事先设定问题的部分提取出来,并加以整理。
4.随机应变的能力。从开始策划到实施再到最后的写报告,整个过程看似很完美,但真正实施起来,总是会被一些自然因素(如天气)或是各种活动影响进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重新进行适当的调整。
诚然,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让自己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尽快的弥补:
1.缺乏主动性。有时候只有组长分配任务之后,才会开始准备。
2.缺乏耐心。在采访过程中,师傅有时不愿提到一些私人记忆,有时又讲了很多无关的内容,时间花费了,但没有收获,就表现出缺乏耐心。
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收获了许多,即使7月份的夏日当空,每次上山去采访师傅总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这次的时间活动还是会成为我们人生历程中难以忘怀的回忆。除了学会了一些采访人的技巧,更多的,是我们从师傅艰苦的人生历程中,学到了她那在困难前从不低头,持之以恒的精神,这将会成为我们这次实践活动收获最宝贵的财富。
培根曾说过“读史是人明智”,我们只有了解历史,借鉴历史,才能从历史中得到启发,在现实问题中做出正确的选择。相信我们新的历史会是一篇篇华丽的篇章!
三下乡活动个人总结 0
小学期末,我们三下乡团队整装待发。在我们要出发时,我的心情是无比的激动和好奇,仿佛上天要给我们加油打气,在连续高温半个月以上的长沙竟然在晚上下起了暴雨,持久的酷暑顿时消去,经过大雨的洗礼,我的头脑变的更加清醒。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开启山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走出去的梦想和教他们如实现梦想。带着感动,带着祝福,带着期盼,我们一行八人踏上了去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米贝苗乡的旅程。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火车颠簸,我们终于来到了此行目的依山傍水的县城,美丽的风景顿时让我的疲惫消失殆尽。我们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坐上了去米贝的班车。一开始以为只要几十分钟就能到达米贝,谁知路途是那么的遥远,汽车在盘上公路上转了一圈又一圈,仿佛目的地没有了尽头。在焦急和等待中,苗乡的寨子顿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才意识到终于到了旅途的终点。虽然道路是水泥路,但是此次依然感觉此地的偏远和不易,不知道这里淳朴的人民何时居住在此地,他们淳朴的民风是否被外界所改善。
呼吸着米贝的新鲜空气,带着新鲜的好奇,顿时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远处的青山若隐若现,近处的绿水灿灿流淌其间,淳朴的苗乡人在田间工作,热情的乡长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仿佛踏入了世外桃源,身后的一切均被遗忘,只将自己赤裸裸的灵魂展露在米贝的面前,感觉灵魂得到了净化,心灵得到了改善,一切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的自然。我从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风景,从没有见过如此和谐的画面,不忍将这梦幻般的风景打破,我们匆匆忙忙的赶到了我们此次的住宿地点。
经过短暂的休息,我的脑海还依然闪现着米贝如痴如醉的画面。我想,我还没有给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什么,却已经被这淳朴的画面所感染,人生当如此纯洁,人生当如此平坦,人生当如此和谐自然。人生当抛弃所有的名利,把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始终放在自己的心间,让社会去监督,让他人的心灵得到感染,我们的生命才能真正的回归自然。
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感触要谈,但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家访的画面。顺着崎岖的山路一步步盘旋,趟过湍急河流的一层层阻拦,步行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才来到家访的地点,眼前的画面让我极为的震撼:破旧的苗族房子,屋顶上稀疏的瓦片,空荡荡的屋子,狭小阴暗的空间。这就构成了祖孙三人居住的房间。他们的生活贫困程度让我难以想象,他们对生活的努力抗争是极为的让人震撼。
还记得当我们家访时小美名那充满额头的汗水,还记得当我们家访时蒲秋在大雨即将到来上山采药的举动,还记得当我们家访时杨清同学那过早当家的言谈;还记得姚乡长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都要奔波七八里山路上学的艰辛,还记得家访时路上的种种不平坦,还记得衣衫褴褛的孩子们用短小的铅笔头写下我的梦想的画面,还记得有些孩子因为父母的离去而过早的承担重担,还记得有些家庭因为贫困而吃不饱饭……有太多的画面让我们震撼,有太多的画面让我感到心酸,有太多的场景让我感到惭愧,有太多的事情直接让我泪流满面。他们是如此的不易,他们是如此的艰难,但他们却从没有对生活屈服,从没有向生活投降,从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的梦想。他们像长在悬崖上的青松,毅力不倒;他们像长在沙漠中的荆棘,宁死不屈;他们像生活在寒冬的腊梅,勇敢顽强;他们像海上挣扎的孤舟,乘风破浪。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所谓祖国21世纪的希望,在当今的生活当中我们能做到怎样?是否能够像他们能够勇敢的面对困难,是否能够像他们一样勇敢对生活进行抗争,是否能像他们一样能够经受住风吹雨打,是否能向他们一样成为家里不倒的脊梁,是否能像他们一样能够永远的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是否能够像他们一样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想当今时代的大学生们,绝大多数的人面对困难会望而却步,绝大多数的人会怨天尤人,绝大多数的人会放弃自己的理想。还记得一篇文章写过,不到大西北的人生是缺憾的人生。此时此刻我猜明白这句话的重要意义。我想我们当代大学生是否应该去走进西部,走进偏远山区的孩子,感受下他们的所生活的气息,感受下他们坚毅的品质,感受下他们的对梦想的执着,我想每个人都会得到心灵得到洗礼,让他们的生活道路更加坚强!
现在我有一个梦想,一个执着的梦想,梦想着有一天他们能够和城里的孩子们一样坐不用走那么远的山路上学,梦想着有一天他们都能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谈论自己的理想,梦想着有一天他们能够像我们一样坐在大学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