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论作文(共12篇)

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1)顷岁:近年来。

       (2)孙莘老:人名,字复明,号莘老。

       (3)欧阳文忠公:欧阳修。

       (4)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5)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之:代词,指欧阳修。

       (6)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之:代词,代指文章。

       (7)工:巧妙,好。

       (8)患:弊病,毛病。

       (9)至:达到。

       (10)疵:瑕疵,引申为缺点。

       (11)指摘:批评,挑剔。

       (12)见:通假字,通“现”,发现。

       (13)尝:曾经。

       (14)术:办法。

       (15)过:超过。

       (16)多作自能见之。之:代词,指代疵病 (文章的缺点)。

       (17)为:作。

       (18 )唯:只有。

       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多动笔,才能写好。很多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人。文章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显得更加有意味。

       1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拿) B.无他求,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做,写)

       C.世人患作文字少(担心) D.每出一篇,即求过人(超过)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3.阅读本文和相关链接材料,请探究欧阳修对写文章的态度。(3分)

       参考答案:

       11.C

       12.文章的缺点不必等待别人来批评指正,自己多写多改就能看出来。

       13.勤读书,多写文章,认真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篇2:欧阳修的朋党论原文

       欧阳修的朋党论原文

       朋党论(欧阳修)

       ◇原文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①。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②。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③。”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解释

       ①目为党人:桓帝时宦官专权不法,朝官李膺等极力反对,被视为反对朝廷之“党人”,二百多人遭到逮捕,后虽释放,但不准做官;灵帝时外戚**,起用“党人”,并谋诛灭宦官,事泄,李膺等百余人死于狱中,各州郡因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后汉书·党锢列传》)。

       ②“唐之晚年”句:晚唐穆宗至宣宗年间(821—859),朝官之间出现了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互相倾轧的斗争,此起彼伏,史称“牛李党争”。句中指此。

       ③投之黄河:裴枢、陆康等七人,因忤梁王被害于滑州白马驿。时梁王亲信李振乘机诋毁曰:“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梁王笑而从之。见《旧五代史·梁书·李振列传》。

       ◇鉴赏

       《朋党论》题下有注:“在谏院进。”仁宗庆历年间,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等在朝执政;欧阳修、余靖等为谏官。他们同心协力,欲尽除弊政,史称“庆历革新”。但其政敌夏竦等人对此不悦,便与其党羽竭力制造舆论,攻击范仲淹等人结为朋党,欲尽去之。时欧阳修以谏官之身奋起反击,既上疏言富、范等人为国忠义,又进《朋党论》以破邪说。本文就是在这样激烈的政治斗争背景下写成的。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的中心论点。接下来就“同利”“同道”的性质深入展开,将前面提出的中心论点作了更为透辟的解说,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与王禹偁的《朋党论》相较,王文只是就事说理,平心静气,娓娓道来;欧文连用排笔,不仅事理兼备,曲折尽致,而且气盛义高,更具有鲜明的战斗性。

       ◇妙评

       议论酣恣。

       ——明·唐顺之《唐宋八大家文钞》

       破千古人君之疑。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四十二

       最明畅之文,却甚幽细;最条直之文,却甚郁勃;最平夷之文,却甚跳跃鼓舞。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

       前后两段结束,前段立论,大旨已极分晓,后段又以兴亡治乱之迹反复推说,庶以觉悟世主,其言真龟鉴也。立体既方正,用笔却能参伍入妙。

       ——清·吕留良《古文精选·欧阳文》

篇3:欧阳修论东坡诗文翻译

       欧阳修论东坡诗文翻译

       文言文《欧阳修论东坡诗文》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阳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1 欧阳公:指欧阳修。

       2 类:像

       3 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4 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5 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6 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7 是:这。

       8 夸:夸赞

       9 士大夫:读书人。

       10 气索:气短。

       11 不韵:不雅。

       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写成)就被人们传诵。每次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就一整天都为此高兴,一直都像这样。一天(欧阳修)与欧阳棐(欧阳修的儿子)谈论文章 涉及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宋徽宗时,苏轼被贬南海时所作的诗很盛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这时候 朝廷虽然曾经禁止(海外诗),并且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但是禁得越严密就传诵得越多,经常凭借(海外诗)多相互夸赞。士大夫(意可为读书人)不能诵读东坡的诗,就自己觉得神气委靡,但有的人却说东坡的诗没有韵律。

篇4:欧阳修《正统论》的史学价值

       欧阳修《正统论》的史学价值

       欧阳修《正统论》写的是什么呢?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正统论是中国史学史上影响非常深远的一个史学观念,历史上对我国历代王朝的正位与闰位的论定一直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不同时代的史家受到时代氛围、政治立场、史学风气等影响,对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正统论又以宋代最为发达,在宋代,通鉴体、纪事本末体的出现使得史学更为前进一步,而与此同时,史学家也对史学背后蕴藏的思想有了自觉性的反省,而正统论便是当时的主要史学思想之一。在宋代众多的正统学说中,欧阳修的正统论又最具有代表性,居于中心地位。欧阳修把尊王大一统作为“正统”的内涵,以“居正”和“一统”作为判定“正统”的标准,提出了“绝统”的概念,大大超越旧说,不仅适应了时代的精神和需求,而且对后代正统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欧阳修《正统论》的形成背景及内容概述

       宋代以前已有正统观念,梁启超先生指出“正统之辨,防于晋而盛于宋”。晋人如陈寿、左思、陆机、习凿齿等或对三国孰为正统、或对晋承何统作过论述,唐人如皇甫提对东晋元魏孰为正统作过议论,然其只就事论事,只对具体王朝的正伪发出议论,尚未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正统观念,直到欧阳修才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那么正统论何以盛于宋代,何以由欧阳修首倡呢?在此,愿从历史渊源、时代背景、现实诉求草个方面作一简要的探讨。

       (一) 形成背景

       欧阳修正统论的形成,自有其历史渊源。欧阳修在《正统论上》开篇即写道:“《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此《传》即《春秋公羊传》,可见欧阳修之正统论渊源于春秋公羊学。史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事实的记载,还反映在其体现的的思想。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作《春秋》是为了表达“正名”的思想。《春秋》提倡“大一统”,重视君臣名分、尊王攘夷,这一思想的意义对于继五代纷乱之后而建立的宋朝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宋代掀起一股治春秋学的盛况。据《宋史·艺文志》所载经部书,春秋类凡二百四十部,超越易类,居于榜首。无怪乎四库馆臣都说道:“说《春秋》者莫移于两宋。”受到这样一股治春秋学风气的影响,欧阳修正统论的形成自然与其密切相关。

       考察欧阳修正统论的形成,还应注意当时的时代背景。五代时,辽国从石敬塘手中攫取了幽云十六州,以此作为跳板,不断袭略中原。北宋建立后,辽国实乃北宋的心腹大患,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之后,被迫对辽采取守势。然而辽国仍在边境不断骚扰,终于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双方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结果以订立 欧阳修正统论的形成,最直接的动因则是史学编纂的现实诉求。薛居正等编修们日五代史》与李防等编次前世年号在正统上所形成的矛盾引起了欧阳修的非议。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从而为欧阳修自己编修《新五代史》在正统观方面提供理论依据,于是欧阳修先后创作了《正统论》七篇,后又删改为三篇。

       综上所述,欧阳修正统论的形成是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及现实诉求相结合的产物。(二)内容概述对欧阳修正统论内容的探讨,正是学界在此领域研究较多的一个修首先提出他关于正统的定义和总论,“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正”是从道德方面来讲朝代的传承有序,“统”是从功业的角度来评价王朝的业绩。确立了这两个评价标准,因而欧阳修批判了偏袒于本朝的“自私之论”与运用五德终始学说解释王朝兴替的天命观。最后在《正统论下》,欧阳修首先提出了正统“有绝而有继”的观点,进而具体分析了“可疑之际”正统“绝”与“继”的问题。

       上述欧阳修的正统理论,体现了欧阳修史学思想的进步,因而在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史学价值。笔者在下文将分条阐释。

       二、欧阳修《正统论》的.史学价值

       (一)5:欧阳修《朋党论》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欧阳修《朋党论》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朋党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1044年(庆历四年)向宋仁宗上的一篇奏章,被评为是欧阳修最好的文章之一,也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中最好的文章之一;在汉语言文学传世的政论散文中,也是最好的文章之一。该文实践了欧阳修“事信、意新、理通、语工”的理论主张。通篇对比,很有特色。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位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惟:只有

       B.所惜者名节 惜:爱惜

       C.退四凶小人之朋 退:黜退

       D.可以鉴矣 鉴:借鉴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惟君子则有之 则同道而相益

       A. B.

       或投之黄河 则天下治矣

       故为人君者 而唐遂亡矣

       C. D.

       三千人为一大朋 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其)所贪者,财货也。

       B.(故)天下亦大治。

       C.(昭宗)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D.以(此)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认为朋党现象自古就有,是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产生的'。

       B.认为共同的物质利益或精神追求可以把人们联系在一起。

       C.认为能够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利益集团,是国家强盛的关键。

       D.认为君主一定要认真对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这个问题。

       5.请简要分析在6:欧阳修《纵囚论》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纵囚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