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八景作文(精选18篇)

泉州十八景作文

       泉州,一个古老文明、美丽发达的城市,它就是我的家乡。泉州是“中国魅力城市”,有许多迷人的风景名胜,相信喜欢游山玩水的朋友们一定知道泉州十八景吧!今天,我这个泉州人就带你们来看看其中的清源山和西湖公园。

       ——十八景之清源山

       山路边,一朵朵烂漫可爱的鲜花吮着甜丝丝的空气,枝叶繁茂的大树伸展着翠绿的枝条。远远望去,浅蓝色的山群浸在乳白色的雾中,像一位戴着面纱的少女。清源山上的天湖如一块碧玉嵌在两峰中,天湖边一块灰色巨石上,便是赫赫有名的虎乳泉。相传,有一只母老虎生了五只虎婴,母虎没有奶给孩子吃,就带着虎婴上山找食,虎婴来到一汪泉边饮水,没想到后来虎婴竟然喝着泉水长大了,此泉如同乳汁一般甘香,登山的人们在泉眼下接一片细细的绿叶,清冽的泉水顺着“水沟”流进手心、瓶子里,喝下泉水,清甜的滋味在舌尖流淌,一下冲开了困乏的大脑,清爽活跃。

       ——十八景之西湖公园

       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飘着几叶花船,湖边小路旁盛开着娇美的粉色木芙蓉,一阵风吹过,几片粉茸茸的花瓣悠悠飘落,如一位舞蹈家,旋转着,舞动着,轻轻落在湖面上。仰头一望,几只五彩缤纷的风筝“飞”在湛蓝的天空中。早晨,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在草地上打太极拳,老奶奶则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舞起红扇。中午,人们坐在树荫下乘凉,少年们朗读着诗文。夜晚,月光洒在光洁的大理石广场上,一对对夫妇跳起华尔兹,空气中弥漫着甜美的气氛。

       说完了这两个景点,您一定想来泉州亲眼看看美丽的十八景吧!文明热情的泉州人,一定会欢迎您的!

篇2:泉州十八景作文

       我的家乡在泉州,泉州有高速飞腾的经济,友好的人文景观,我时刻都为自己能是个泉州人而感到骄傲。而读了《魅力泉州》这本书后,更让我感到泉州的文化之浓重。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到处都充满了古城的文化气息。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还是3:泉州十八景作文

       星期一,烈日当空,太阳高照。爸爸带我和叔叔阿姨小妹妹去开元寺游玩。一路上我们边听歌边欣赏窗外的风景。不知不觉得车到达了目的地。

       我们迫不及待地走下车,刚走进大门,一股浓浓的香烟味扑鼻而来。原来有人在烧香烟拜佛佛。走进一座庙里,里面有古人以前刻画和石雕,多精美啊!我们继续往走,来到草地上,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僧舍不得入内。我问爸爸是什么意思。爸爸说:“僧舍不得入内的意思是后面的房子是和尚的屋子,大家不能去”。

       西塔,一共有五层。我们在西塔旁边的一座假山上面拍照。最后我们到东塔游览。时间过得真快,这里的工作人员要下班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篇4:天龙八景

       天龙八景,天龙山以其秀丽风光,闻名遐迩,并以名胜、遗迹遍布全山而驰名三晋。《晋祠志》载:天龙山“太原一邑之名胜,除晋祠而外,厥惟天龙”。依据《太原县志》,八景是:崇山环翠、佛阁停云、鼎峰独峙、虬柏蟠空、龙池灵泽、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子旗石。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

目录概况人文历史简介特色景点寺庙建筑评价参考资料天龙八景 - 概况

       天龙山

       天龙山,原名方山,属吕梁山脉分支,海拔1700米,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晋祠景区14公里。有专用公路相连。天龙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荫,溪泉鸣涧,气候凉爽。早在东魏时高欢建了避暑宫,北齐高洋建了天龙寺,并都开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称。天龙山景区包括晋祠镇的武坡、南坪、窑头三个自然村和柳子沟源头的南山、北山(即天龙山),占地约 185公顷。山中多砂页岩,呈现出奇特的地质地貌;山上多山泉,有丰富的泉源;山内多林木,森林覆盖率达7O%;山间多鸟兽,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有二十多种。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清幽凉爽;树不大而茂密,万木峥嵘。古有“天龙八景”,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天龙八景 - 人文历史

       天龙山的人文历史始于南北朝时期。东魏时期,大丞相高欢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开凿石窟,拉开了天龙山佛教史的历史序幕。经过近15的发展演进,景区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最令人惊奇的是天龙山精美绝伦的石窟艺术。

天龙八景 - 简介

篇5:天龙八景

       崇山翠环

       天龙山环山数十里尽是茂密的树林。以碧玉苍翠的松柏为主,四季常青,郁郁葱葱,晋藩靖安王胤龙16游天龙山,有感于天龙山之胜景,以崇山环翠赞之。

       高阁停云

       高阁为天龙山漫山阁。每逢雨过天晴,云雾缭绕,高阁仿佛置身于茫茫云海岚烟之中,有“飘飘入仙境”之感。

       鼎峰独峙

       圣寿寺对面南山有座山峰屹然突起,状如香炉,故名香炉峰。鼎峰上云丝飘飘,仿佛是炉中的袅袅轻烟徐徐上升,有香炉吐轻烟之妙。

       石洞栈道

       天龙山石窟开凿在东西两峰的悬崖峭壁,旧时有栈道攀缘,沿栈道可进入每一窟内。

       柳跖旗石

       春秋奴隶起义领袖插旗的一块巨石,巨石耸立于香炉顶峰,石上有臼深三尺许,用来插旗。此石衬托在葱茏苍翠的松柏下,蔚为壮观。柳跖峪中,除柳跖旗石外,还有柳跖的遗迹八处。

       龙潭灵泽

       位于天龙山东西两峰之间,古人凿石为洞,深广各两丈有余,水生于石底,大旱澄清,甘甜清凉,为天然优质矿泉水。

       高欢暑宫

       偶向深山访旧踪,宫名避暑在天龙”,避暑宫为东魏大丞相高欢的避暑之地,现仅存旧趾。

       虬柏蟠空

       三晋之奇景,天龙山圣寿寺山门前的千年古松身如蟠龙盘绕,极似伞盖蔽日,蜿蜒盘旋,好似一条虬龙在空中飞舞。

天龙八景 - 特色景点

       石佛

       游天龙惯从公路上山巅,沿石级下山,先游途中景点及石窟,再到天龙寺游其他五点。如从柳子沟步行西进,沿途有喂马槽、三合村、下马村、寨峁哨所、跑马场、支锅石、溜马坪、安谷梁和插旗石等,且问峦秀美,五色壮观。游程中应以天龙寺为结点,以石窟为重点。

       天龙寺清代改称圣寿寺,始建于北齐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胁侍诸像,雕技甚为精美。可惜在解放前被阎军火毁,几成废墟。现在的天龙寺,是解放后复原重建或迁建的。除寺门两侧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怫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从晋祠北大寺村迁移来的明初重建的北齐崇福寺大殿。殿内供释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称卢舍那佛;右为应身怫,是释迦牟尼佛。寺的东侧有钟楼,后部有禅堂院、九莲洞,是僧尼的修禅处与宅院。寺的西侧有北汉建的千佛楼,楼已毁,存珍贵的《千佛楼碑记》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记事碑石,记载着寺的兴废。寺前有蟠龙松,势若游龙,形似华盖,老树新枝,层层穿结,若静似动,情趣盎然,树高仅三米,面积却有200多平方米。树下置石桌石凳,与寺周的商业摊点和新建的天龙山庄,构成一组休闲、食宿的生活场所。

       天龙寺周围密布景点:东面有关帝庙、七松坪、凤凰松、观音塔;西面有北汉刘氏陵园、双塔坟、普同塔、唐代善导大师墓塔;南面有柳子沟源头沟滩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级经“龙池灵泽”的白龙庙到“高欢暑宫”的避暑亭,在亭内可远眺“崇山环翠”、“鼎峰独峙”和“柳跖旗石”三大景观。沿着“石洞栈道”可观赏著名的天龙山石窟群。

       天龙山有东、西两峰,东峰叫“仙岩山”,西峰称“大佛山”,双峰对峙,风采独具。在两峰南坡的山腰间,开凿25个石窟,即东峰12个窟,西峰13个窟,除6:天龙八景

       一、圣寿寺

       古名天龙寺,560年(皇建元年),北齐孝昭帝高演创建。天龙寺初建时的原状,因记载缺乏已难以详考。北汉皇帝刘继元(968年~980年在位)又在天龙寺新建了千佛楼。金天会年间(1123年~1134年),天龙寺毁于兵火。1148年(金皇统八年)开始恢复,建千佛大殿、六师堂;1158年(金正隆三年)重修山门、钟楼。其后,元、明多次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在古潭法师的主持下,天龙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奠定了寺院的总体布局。据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维修碑记载,圣寿寺为一座三进院落的寺院,中轴线上建有山门、前殿、大雄宝殿、法堂,东西配殿,前院有伽蓝殿、祖师殿,中院配殿各5间,法堂两侧各有厢房5间,钟楼建于山门左侧。寺院左侧为僧人活动区。从总体布局上看是典型的禅宗寺院布局。以后历有修建,但基本格局未变。1947年(民国36年)寺院的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火。20世纪80年代,依明代风格重建。重建以后的圣寿寺,仍依旧址。寺前流水淙淙,寺后林木葱郁,浓荫蔽日,奇花佳木多达百余种。二进院落递次升高,中轴线上自南而北建有山门殿、过殿、大雄宝殿,主殿两侧建有配殿,山门东侧为禅堂院、钟楼,寺后为九莲洞、藏经楼。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

       山门位于中轴线的最南端,是一座精巧玲珑的木结构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中设板门一列,前廊下塑金刚力士,门后两侧为四大天王。门前设有八字影壁,中嵌五彩琉璃团龙一方,制作精细,色泽艳丽,团龙张牙舞爪,生动劲健。

       过殿过殿是寺内的7:八景优秀作文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给这方土地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最著名的浮来夕照、屋楼春晓、西湖烟雨、洛山樵牧、马亓耸翠、书院夜诵、山寺晚钟、沭水拖蓝被合称为莒州八景。

       浮来夕照指的是秀美的浮来山在夕阳辉照下,映现出的奇异景象。浮来山又名浮丘,位于莒城西9公里处,三峰鼎峙, 拱围相连,龙盘虎踞,逶迤连绵。阅尽沧桑三千载的“天下银杏8:八景优秀作文

       赣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留下许多关于他的美丽的歌谣。“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就是我们赣州人耳熟能详的一首歌谣。

       三山,即:笔峰山、东胜山、夜光山。笔峰山,即今赣州市9:韩城八景诗歌

       赵三民-黄土

       圆觉晨钟,禹门春浪,象岭朝霞,横山仙界,龙潭飞阁,嵬峰摩霄,龙泉秋色,苏柏南柯。

       禹门有八景

       鲤鱼岛关牛旋,林思阁,鸽子庵,柏树桥,三级浪,大船窝,崖掉环。

       嵬东八景

       高门神殿,双峰祠堂,华池学堂,司马祖坟,三义古墓,梁长城,南高门古寨,亢水金塔。

       芝阳八景

       韩侯国长城,清水温泉,赵庄火花,斜庙社戏,柏圪塔庙,三瀑印月,高兴祖祠,芝瑞阳春舞台。

       芝川八景

       夏阳古渡,司马古庙,灵芝庵,芝秀桥,梁伯国长城,协荔宫,吕祖坛,黄河湿地。

       夏阳八景

       龙泉秋稼,狮山象岭,白祖祠,棉沟骨神,城固古寨,高神殿,龙泉寺,苏柏南柯。

       薛峰八景

       猴儿山景,牛心瀑布,南慈钟声,赵廉古坟,龟坛映月,香山红叶,禹山神柏,棋盘仙峦。

       奇景禹山夜明灯两盏

       白马滩八景

       摘星台,神道岭,石门游龙,神裕古庙,马武屯兵,姚琦古寨,九郎藏孤,黄牛古坡。

       西庄八景有待落实

0:昌图八景诗歌

       昌图八景诗歌

       《序曲》

       在科尔沁草原以南

       在辽河平原以北

       是谁在风中哀婉地呼麦

       常突额勒克

       是谁在雨中凄楚地招魂

       常突额勒克

       一、《王寺归鸦》

       你是太阳里的神鸟

       我是人海中的王者

       今天,你我

       共赴一场宿命之约

       是功成名就的衣锦

       抑或千里之外的鸿门

       是谁在盛装

       等谁的归来

       是谁在恸哭

       哭谁的沧桑

       转眼的烟云

       那一场盛宴

       究竟是谁的?

       二、《南桥烟雨》

       你离去的脚步

       仍然还在桥面上哒哒

       你远去的背影

       蕴染成一幅水墨画

       南桥不是江南

       烟雨不是江南

       沉醉何须归路

       在这里

       你又何须再

       忆江南

       看墙上的画壁

       是谁还在哭

       三、《榆岭莺声》

       这一路的来

       不正是一路的去吗?

       榆岭还在

       桃花依旧地开

       夜莺还在

       歌声依旧动听

       而我的伊人

       我的伊人何在?

       四、《金山晴雪》

       在金山之上

       太阳不是太阳

       在欲望之巅

       我还是不是我?

       金灿灿 白晃晃

       快雪时晴日

       那遍地的`雪

       怎不就是一地的月光?

       就把我的爱情翻晒吧

       晒成泪水里的盐

       晒成海水里的盐

       晒成晶体的盐

       晒成刺眼的盐

       晒成头顶上的白发

       苍白了红尘

       五、《关山落雁》

       关山难越

       那么就在这里歇歇脚吧

       那一片白沙等你

       你不必再踏雪无痕

       那一山秋色等你

       哪一片枫叶不红得惊心

       雁阵重重

       且歌且咏

       哪一只会从好问的词中溜走

       如果真的是为了殉情

       我请你为我带去

       我的一滴泪

       六、《青云石佛》

       青云在上

       石佛在下

       青云与石佛之间

       便是红尘万丈

       端坐的佛

       流淌的云

       是谁与谁的远离

       是谁与谁的相弃

       云无言

       佛不语

       时光又在谁的碑前

       篆刻着铭语

       七、《三井蜃楼》

       不必追问那三口井

       到底是谁挖的

       也不必去想井里面

       还有没有那条白龙

       那些如梦的浮华都只是虚像

       一阵风便都随了风

       儒释道

       人神魔

       三界之内

       我在看你

       三界之外

       你在看我

       谁人在九天之外

       悲歌

       八、《通江晚渡》

       曾 百舸争流千帆过尽

       曾 夜半客船塞北秦淮

       曾经沧海

       曾经过往

       你可曾遇见过

       我漂泊的心

       通江 可否通向天堂

       晚渡 能否渡我彼岸

       一抹残阳如血

       谁在晚钓

       炊烟的往事

       梦的柔肠

       《尾声》

       所有的景致

       源于心生

       所有的爱恨

       源于苦痛

       景非景

       情非情

       与一切有关

       与一切无关

       江山依旧

       绿水长流

       6月

1:汕尾海丰八景

       汕尾海丰八景 -资料

       海丰旧八景:“莲峰叠翠”、“银瓶飞瀑”、“龙津渔唱”、“丽江月色”、“万寿晓钟”、“凤河晚渡”、“长沙夜雨”、“海门潮声”,这八景展现了海丰县山水的壮秀,风光的奇媚,古迹的神幽。但这八景得名不知何时,命名者不知何人,大约山川灵秀,自然结撰,以供吟眺耳,故而名之。

       北部和西北部是层峦重叠的山岭。东莲峰叠翠 海丰地形背山面海,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和东南部是丘陵地带。中部和南部滨海地区是河流冲积而成的块状平原。北部和西北部的莲花山脉主峰海拔 1337.3米,列峰如莲,其山势微抑而起,为莲花峰。“莲峰叠翠”一景就因峰似莲花,林木滴翠而得名。

       银瓶飞瀑 银瓶山是莲花山脉的.向南延伸,位于莲花峰之后,四时产茶,瀑布悬练,峭峙千仞,其顶绝锐,犹如建瓶,其景颇为壮观。

       龙津渔唱 海丰地势由于北高南低,河流均由北向南流注入海,海城东部的龙津河,发源于银瓶山,流至小金笼山(鹿境)合赤岸河大小液河之水汇为三江。龙津河过去水清且深,鱼多虾众,因而渔船穿梭网捕,时可闻鱼唱水歌。尤其是夜晚,唱韵更美,故曰“龙津晚唱”。龙津河上有一龙津石桥,始建于明代天顺七年(1463年),全长80米,它不仅为龙津河增色添彩,还为赏听渔歌和观览水景者添置了好去处。

       丽江月色 赤岸河在海城东郊5公里处,流经陶河港分为东西溪,东溪流入碣石湾,西溪则流至鹿境汇入丽江。丽江江面较宽,水清、波微,每当月明之夜,朗月印江心,波光潋滟,景色明媚,令人陶醉,引人遐思,富有诗情画意,故称之为“丽江月色”,

资料

       万寿晓钟 万寿寺原址在海丰县城西部,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改建于县城北侧。明末清初,原户部郎中黄守谦不愿降清,其府,赞美天地,祝福人间。

8:潮州八景的神话传说

       一、“湘桥春涨”

       湘子桥即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民谣唱曰:“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广济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始为浮梁,称“康济桥”。此后,历二百余年的更迭,到明正德八年(1513),才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

       潮州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唱的就是湘子桥的历史风貌。“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有诗赞道:

       湘桥春涨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

       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

       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

       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层霄。

       “仙佛造桥”的传说

       韩愈被贬到潮州后,要在潮州城外恶溪上面造一座大桥。因为水深流急无法施工,便请侄儿韩湘子他们八仙和**广济和尚帮助。广济和尚负责西岸工程,八仙负责东岸工程。为了早日把大桥建好,他们都大施法力,各显神通

       广济和尚跑到桑浦山来,口中念起符咒,用手一指,只见满山石头都滚动起来,霎时变成一群羔羊,由他赶往潮州城。东岸八仙跑去凤凰山,把山上石头变成群猪,也赶向工地。八仙人多,分批赶猪。别人都走了,只有铁拐李赶着最后一批猪下山,哪知半路碰到一个孝妇在一座坟墓前啼哭。这丧气一冲,符法失灵了,那群乌猪倒下去变成一座山,就是现在的‘猪山”。

       广济和尚一人赶羊,顾此失彼,赶到潮州时,发现少了两只,急忙跑回头寻找。找到刚要赶来,又碰到一个贪心的财主,说这两只羊是他家丢失的,硬是把羊拖走。拖到自己田里,羊再也不肯走了。财主在羊身上抽了一鞭,两只羊顿时变成两座山头,把财主和他的一百亩田地都压在山下。这两座山就被人们叫做“乌洋山”。

       八仙少了一群猪,广济和尚少了两只羊,大桥建到中心,便没法连接起来。铁拐李急得直跺脚,结果把东岸桥墩踩低了一角。大家正不知如何是好,只见何仙姑把手中的宝莲花抛下,花瓢在江心散开来,变成十八条梭船;对岸广济和尚看了,急忙把手杖丢下江心,变成一根长绳,把十八条梭船连成一架浮桥。

       桥建成后,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湘子他们八位仙人和广济和尚,就给桥起了两个名字,一个叫‘湘子桥”,一个叫“广济桥”。

       二、“韩祠橡木”

       韩文公祠位于韩江东岸笔架山麓,西临韩水,是中国所有纪念韩愈的祠宇中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该祠始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原址在金山麓夫子庙。宋淳熙十六年(1189),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常游于此且曾手植橡木于是处,遂将祠址迁至今址。

       相传当年韩愈曾在祠前山地手植橡木。潮州人因崇敬韩愈,遂仿效其样在祠前栽植橡木,“经花之繁稀以科名盛衰”,《潮州府志》甚至有“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开,科名大盛”的记载。原橡木无存。2023年从韩愈家乡河南孟州移植了数棵,长势翠旺。石牌坊的“韩文公祠”四个大字,以及“天南碑胜"碑廊中名人留题的墨宝拓刻,均是感受潮风韩韵的珍贵文物。邑人郑兰枝有诗云:

       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手泽倚栏干。

       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

       棱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

       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

       “韩祠橡木”的传说

       历代多有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的记载。仅北宋年间,如宋绍圣四年(1097年)韩木花开,报捷者有3人;崇宁五年(1106年)又盛开,中举4人;宣和六年(1124年),花开又传中者3人。最为兴盛的是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广东登进士10人,其中潮籍进士7人。这可能是潮郡学子见花开而信心足,发奋勤读,实际上是一种心里暗示的作用。可惜到清中期(约在乾隆末年),橡木不复存在,人们种上木棉树代之。

       三、“金山古松”

       金山古松是潮州八景之一,原名马丘松翠。金山形如覆釜,屹立于古城北阙,东临韩水,西瞰大湖,向为潮城屏障,亦是潮人登高览胜之处。山上石刻甚多,至今保存了《金城山记》、《郑伸筑城记》、《三阳兵乱》等重要纪事石刻30多处,是潮州历史的珍贵资料。

       “金山古松抗元英雄马发”的传说

       宋末摧锋寨正将马发,率领潮州人民奋起抗击元兵侵潮,后元将收买南门巡检黄虎子为内应,攻陷潮州城,马发“收残率百余人入保子城(即金山)。度不可为,令妻子自缢死,发自鸩”,满门殉节,全城人民在元兵屠城过程中几遭杀尽。后人为纪念马发和潮州人民抗元,在金山上修筑马发墓,并植苍松翠柏,以喻高风亮节。郑兰枝有诗赞道:

       金山北枕起高峰,万古凝荫一棵松。

       矗矗凌云悬百尺,青青耐雪度三冬。

       风亭积翠飞层堞,虎石吹涛逐晚钟。

       长峙海邦标劲节,满林秋色入望浓。

       四、“凤凰时雨”

       明隆庆二年(1568)潮州知府侯必登经过韩江江心老鸦洲,爱其幽雅,遂名之为“凤凰洲”,并建十余丈之高台,称凤凰台。现在重建的凤凰台则是一座台榭建筑,四角方正的亭子端立在高大的石砌台基上,古朴典雅。若逢乍晴还雨时节,此处时而烟雨空蒙,珠洒凤台;时而日出江天,虹抛七彩。若于晴日登台,远望凤凰群峰隐没于烟岚里,近看韩江惊涛至此骤分两路奔流入海,有如唐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意景 。清乾隆进士郑兰枝的诗,把这个景点描述得淋漓尽致:

       凤城郊外耸层台,时雨霏霏渡水来。

       云锁湘桥疑海市,烟迷笔岭忆蓬莱。

       一天银竹侵朱槛,八面檐花点碧苔。

       雯后山川多景色,老鸦洲上好徘徊。

       五、“龙湫宝塔”

       龙湫宝塔是潮州八景之一。原指潮州城北面韩江河面的小洲上,建于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葱郁繁茂的树林,有雅致幽静的寺院,与四周的景物相辉映,构成一幅美妙绮丽的风景。初时名为“塔院维舟”,以游艇常喜系缆于此命名。又因塔边有“龙求湫泉”,因之又名“龙湫宝塔”。可惜宝塔于清代已经倒塌,寺院也荒芜,残存的塔基后来也被洪水冲走去。

       现在,代替此景是韩江东岸边一座古色古香的“凤凰塔”的风光。凤凰塔位于潮州市区东南约2公里的涸溪村,临韩江东溪、北溪分叉之东南岸上,耸立着一座七层八面砖石结构的古塔,此塔俗称涸溪塔,正名凤凰塔。始建于明历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年重修。

       凤凰塔高47.72米,基围46.6米。塔门朝西北,额“凤凰塔”及对联:“玉柱擎天,凤起丹山标七级;金轮着地,龙蟠赤海镇三阳。”塔二层正 面复嵌“万代瞻依”石匾。郑兰枝所描写的:

       古塔峥嵘鳄水头,潆洄院落好维舟。

       帆藏灯影三更月,缆系钟声五夜游。

       停棹不妨风瑟瑟,开窗正爱浪悠悠。

       几层磴道遥望处,一幅江城入画秋。

       六、“鳄渡秋风”

       祭鳄台在城郊北堤中段,该段江面宽阔,于秋高云淡之际,一面风可驶三面帆,因而称“鳄渡秋风”,列为“潮州八景”之一。

       台分二级,整座亭用花岗岩石建造,回廊栏杆,端庄且典雅。亭内设祭鳄台,以石鳄鱼为座,背上有大石碑,正面刻韩愈《祭鳄鱼文》全文,背面刻《鳄渡亭碑记》。亭联日:“佛骨谪来,岭海因而增重;鳄鱼徙去,江河自此澄清”。“溪石何间恶,江山喜姓韩”。

       “鳄渡秋风”的传说

       据说韩愈当年三月廿五日到潮州后,深知民之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物产,民是以穷”。韩愈亲自去观察后,于四月廿四日便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并叫他的部属秦济杀了一猪一羊,到北堤中段鳄鱼经常出现的地方,点上香烛,宣读祭文,限期叫鳄鱼徙归大海。

       当时,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鸦雀无声,只听韩愈严厉宣布:“鳄鱼!鳄鱼!韩愈奉天子命到这里来做刺史,是为的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惩不贻”。说毕,将祭文焚化连同猪羊投入溪中,拜祭鳄鱼。

       相传,当日拜祭了鳄鱼,晚上恶溪骤起暴风雨,雷鸣电闪;不过数日,溪水尽退,鳄鱼不得不迁徙去五六里的大海。由此,把因鳄鱼作恶而得名的恶溪随人意愿改为“意溪”。这祭鳄的地方叫“韩埔”;渡口叫“鳄渡”,鳄溪自此称为“韩江”。有诗赞道:

       轻舟渺渺逐清风,载向西来复向东。

       人立晴波秋水绿,叶飞远浦晚霞红。

       一溪爽籁韩潮阔,两岸凉飚鳄渡空。

       自是祭文神妙处,于今歌咏在江中。

       七、“西湖鱼筏”

       西湖鱼筏是秀丽壮观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诗意和惹人欲醉的绝妙景致,因鱼筏出没于潋滟空蒙,变幻无穷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西湖浚于唐代,原为放生池,宋代重浚,辟为游湖。湖上有横贯东西的虹桥,有别具一格的湖心亭、湖清亭、渔庄,充分体现了南方园林建筑那小巧玲珑、典雅古朴的特点。

       每当夏初,湖水浸溢湖边石堆,青葱的树木,别致的亭阁,倒映在波平如镜的湖水中,岸畔柳条随风摇曳,远处莲池散发着阵阵清香。十几只渔筏,浮泛湖中,抛网捕鱼,过后则泊聚湖边,渔人在筏上曝网晒衣,饮酒谈笑,充满一片平静欢乐的景象。

       秋日里的西湖景色更迷人,水清可鉴,游鱼如梭,渔筏飘荡湖心,忽聚忽散,山树横映水底,影动波摇,若遇小雨疏烟,湖面一片空蒙。几对渔筏若隐若现,抛网收网,俨似一幅天然彩画。当这秋色方浓的时刻,藏身于湖边柳荫或钓台之上,观鱼垂钓,更是饶有风趣,邑人郑兰枝触景生情赋诗云:

       芳塘如鉴正清兮,渔筏随风看不迷。

       几朵芦花浮水净,半竿山日落湖低。

       鹭飞矶上霜千点,鱼织波心绢一溪。

       自有钓台堪寄兴,载将秋色过城西。

       八、“北阁佛灯”

       北阁佛灯是潮州金山东麓一组楼阁的总称。景区辟于宋,成于明,历代兴废不一。它背倚金山,面临韩水。相传阁前佛灯,夜间普照四方,故以“北阁佛灯”为名列为潮州八景之一。解放前夕,景区尽遭毁圮。自一九八五年起,次第修建玄天阁、佛灯、古城墙、一天门、玄天门、迴澜亭、韩江楼、叠翠亭、观澜亭以及附城曲径和山坡古井等。该区融自然风光、园林雅趣、人丈景观于一体,是历史文化名城潮州一个别具风采的文物旅游区。

       “北阁佛灯”的传说

       佛灯指从前悬挂在阁前桅杆上之灯。夜间灯光远照,江面从韩江上游十五里的鹿湖,下游直到江东急水三元塔,陆路东从饶平樟溪的南武栋,南到潮安的浮洋市,均可望见灯光,成为江上夜航的标志。因该段韩水急转折变,激回如沸。昔时来往船只,看到航灯,定精聚神,悟知目的地潮州府城在即,流急须加小心,虽处危临险,却安然无恙。行船人便归功于桅灯的明指暗示,神明灯成为潮人和临潮旅客的口碑。流传民间的传说更为神明灯再添色彩:从前京城的皇帝在熟睡的一夜,忽被炽光的佛灯照亮了龙床头,醒后认定方向是遥远的岭南一隅,欣喜之际下旨顺向觅踪。认定是潮州的北阁佛灯。从此北阁的桅灯从航灯到神明灯,最后晋升为佛灯。郑兰枝有诗咏叹:

       城北烟林阁几层,琉璃座上看燃灯。

       一痕隐射青天静,半点长随白日凝。

       影什晨星悬古刹,光分夜月挂岗陵。

       梵宫自是长明镜,照彻韩潮万象澄。

       内八景

       关于内八景,由于历史沧桑,不仅有些景观已不见踪迹,而且连说法上也不一致。大致上如下:“东楼观潮”、“西园赏菊”、“古刹梵唱”、府衙钟声”、“莲花午照”、“七星步月”、“奎阁晨晖”、“芦荻晚眺”。

       潮州新八景

       “滨江红棉”、“广场灯影”、“坊街亭韵”、“淡浮水墨”、“绿岛晴岚”、“桑浦禅泉”、“凤凰天池”、“柘林渔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