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观后感
贝拉日记观后感
国防与经济
—《拉贝日记》观后感
本周在我校党课学习中观看的《拉贝日记》这部影片。观赏影片过后,我对影片内容进行加深了解,并有了自己的理解。
这部影片与《南京,南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通过血腥恐怖的死亡场面与日本人近乎变态的行为,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冲击,使观众身仿佛身临其境,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那真实历史的残酷。而后者则用相对平缓的手段,没有过多地去打造那个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而是通过对人物多方面的描绘,使观众切身感受到日本军人的残暴。
对于拉贝,在看电影前,我是一点都不了解的,相信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但看完影片以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敬佩他的勇气,敬佩他的爱心,尤其敬佩他作为一名外国人,一名忠诚的纳粹党人,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对于中国人进行无私帮助„„我认为,中国国民政府授予他的“中国人民英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了中国的难民,拉贝毅然舍弃了和妻子回国的机会,而在当时,放弃这个机会,意味着把自己的脑袋搁在了刀尖上,意味着与中国人民共存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相信,这种勇气,是源自于拉贝内心的善良本性。拉贝是善良的,更是无私的。就在那个血腥的南京大屠杀期间里的圣诞节平安夜,安全区所需要的粮食,资金都已经难以维持了,而拉贝则用一块蓝色的格仔布把他平生的积蓄包了起来,悄悄地放到教堂里,默默地捐赠出来,使得安全区得以继续勉强维系。而拉贝本人,则在二战返回德国后,因为一个荒谬而可笑的原因,涉嫌与中国勾结串通而被拘捕。他被禁止说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要求放弃纳粹党籍,一度为同盟国所拒绝。在被人遗忘及穷困潦倒的境况下,拉贝在1950年死于柏林。而时至今日,世界才还给拉贝一个公道,才让这位中国人民的英雄现身,但拉贝已经远远地离我们而去,而中国人民似乎并不能做些什么来报答他的恩情。但我相信,拉贝做的这些,并不是为了中国人的报答。
而与之相比较的日本侵略者,则显得异常的残忍,影片中,拉贝的司机被日军砍头了,原因只是在于,他没有留在车上,而,被砍头,则是日本军官在进行砍头比赛,看谁砍的人头更多,而且还登报了。我不知道,他们这是在炫耀他们的残忍还是在侮辱中国人的尊严,但我只知道,他们这是在释放他们内心的嗜血本质,释放他们内心的邪恶。孟子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是的,或许,有些日本人战初是良心未泯,但随着刀尖上染上的血越来越多,心也变得麻木了,身上的嗜血因子都活跃起来了。而时至今日,部分日本人内心的军国主义仍在翻滚着,等待着时机冒泡。或许,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是的,我们必须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目之所及废墟一片,听到的是炮弹轰鸣声,看到的是炸后的断壁残垣,江河里流淌着的是通红血水,土壤中埋藏着的是黑发白骨,空气中弥漫着的是呛人硝烟„„而这一切一切,都是因为战争。
而这场战争,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帝国主义者对地大物博的中国的觊觎,但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砧板上的待宰羔羊,呼救无援,更是无力反抗。而落得如此下场,正是由于中国腐败的政府以及不堪一击的国防。
常言道,有国才有家,而有国家存在,就必然有国防。古今中外,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国防而能够安然无恙地存在下去。
一个国家要想生存,要想在世界之林里立足,就必须拥有足够强大足够保卫自己的国防力量。而国防就像一把刀一样,一方面用来保卫自己,另一方面则用来震慑他人。为何要保卫自己,自然是自身有着让他人觊觎的地方。例如,土地,矿产,石油,技术等可以影响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甚至是世界未来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得之则兴,失之则亡。回顾历史,大大小小的战争,绝大部分都是由于争夺资源而引起的。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百年,又如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一个国防不堪一击的国家,就只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弱者而已,就算身后有一堆的黄金,也无济于事。总不可能用来贿赂你的敌人,让敌人放过你,因为谁都明白,只要抢过来,那财富就是自己的了,用不着被贿赂。因此,国防是经济、民生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没有强悍的国防,就难以正常的生存和发展,就难以建设和改革,甚至自身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只有国防力量得到保证,国家才能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内外环境。经济建设才能平稳而快速的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民生才能有所改善。而缺乏国防力量的国家,最终只能丧失国家主权,从这个世界消失,被历史所遗弃。
然而,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保证,又必须依赖与经济建设的发展。国防的保证,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上的,一个缺乏经济支持的国防建设,只会是一个畸形的存在,而且,它也必将不容于世,前苏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如今,朝鲜也正在步入这条歧路,把整个国家的重心都放在了军备竞赛,武器发展的国防建设来,导致国内的经济发展缓慢,甚至民不聊生。-而继续的恶性发展,导致的国内贫困,又如何能够继续支持朝鲜的庞大军费支出呢。因此,要保证国防力量,就必须保证经济建设的发展,使经济为国防服务,为国防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一个国家,国防和经济必须两手抓,让经济为国防提供基础,让国防未经济提供保障。尽管和平和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局部范围内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也时有发生,中国也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中,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国家的未来将会掌握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提高警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树立远大的目标,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好充分准备。
《拉贝日记》观后感
看一部好片
影视名称:拉贝日记
观后感:
1937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凡是中国人都不会遗忘的日子,它是一道烙进了所有中国人心里的疤痕,它时常提醒我们的痛,我们的屈辱。因为在这一天之后的长达六个多星期,侵华日军在被攻陷后的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抢掠、强奸等。在这六个多星期里,我们痛失了30多万中国同胞,三分之一的南京城被烧。
《拉贝日记》从一个德国人——拉贝的视角,揭露了他们这一恶行。他是一个德国西门子公司中国分公司的负责人。在1937年中国市局动荡的时刻,他亲眼目睹了日军进入南京后惨无人道的屠杀。他不顾让他立刻回国的命令,联合了十几位外国传教士、医生等一起建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前后拯救了近20万中国子民。期间他的妻子差点被杀,他自己也冒险多次与日本人发生冲突。最后各国大使回到南京,日本不得不承认安全区,而拉贝也被潜回德国。
影片被谴责并没有真实的反映日本人南京大屠杀的罪行,然而大部分人还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的,为这个德国人而感动、鼓掌。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拉贝的司机被日本人杀害后,日本提出让他在众多的中国战俘里选20个出来赔偿他,他走在人群中,面对着一双双渴望活下去的眼睛,然后选择谁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想除了他本人,其它任何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到的。于是除了对日本人令人发指的罪行的控诉外,我想到,生于这个和平时代,我们过于幸福,然而,却越来越不珍惜自己的生命,面对一点困难就寻死觅活。对比当初那些为了维护更多生命而做出牺牲的人们,我们情何以堪!生命太容易获得,也太容易失去,为什么不能更加珍视它呢?有句话说得好“有勇气去死,竟然没有勇气活着”,是的,生命可贵啊。
另外,电影中讲述到由于安全区中人超过了预计的人数,食物成为了难题,钱也是一个问题。而拉贝在这个时候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偷偷地将它们放在了教堂的神坛上。圣诞节,他一个一个的给安全区的人发钱作为礼物。钱,作为礼物,在现在似乎是很稀疏平常的事,我一向觉得那很俗,同时也偏激地将它们与腐败等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这儿,我却为此深深地感动,并不是说钱有多少,而是那一份爱,那一份人道主义精神,那一份无私。
在影片的最后,安全区被承认,拉贝被潜回德国时,得到帮助的中国人怀着感恩的心拥着他离开,叫他的名字,终于他和妻子见面相拥,让我们忍不住也欢呼,喜极而泣。不过拉贝回到德国,因涉嫌与中国人勾结串通而被拘捕,并禁止他说出在中国的见闻,留下的日记等都被没收。二战后后,要求放弃纳粹党级一度被拒绝,最终于1950年,在被人遗忘和穷困潦倒的情况下死于柏林。多年后他的日记才被公诸于众。
直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仍然试图否认“南京大屠杀”,不过历史不会忘,人民不会忘,也感谢拉贝先生的日记的佐证。我想,拉贝先生或许曾经在被人遗忘的情况下死去,但是今后,不管多少年过去,他都将被铭刻在中国感谢的史册上,永不会褪去。
《拉贝日记》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爱,人道主义,生命,贡献„„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那句永恒的话“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发愤图强,振兴中华,不能只依靠别人,把希望全寄托于他人,屈辱我们会铭记,同样我们会以更加全新的面貌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不会倒,我们会以我们自己的力量立于世界之林。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在看拉贝日记前我也看过许多相关评论,褒贬不一。看完后我觉得至少《拉贝日记》并没有把屠杀场面当成是一种噱头去炫耀它的刺激,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和相对中立的立场去叙述。
起先的拉贝,对中国人还有那么点高高在上的味道,略带歧视(司机张用德语说:长脑袋是为了不让雨滴掉到喉咙里的那一小段,以及拉贝日记,旁白部分“其实日本人在中国增加点势力也未尝不是好事”)。影片开头塑造的拉贝,是个很纳粹的纳粹分子。拉贝最初不希望南京分部关闭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他多年努力的心血,他的事业。他考虑的只是自己而已。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本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相似的一幕也曾出现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拉贝同样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观后感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虽然《拉贝日记》号称中国版《辛格勒的名单》,但由于它讲述的是沉重的日军侵华历史,心里总怀着些不舒服的情绪。这是一段我们不能遗忘的真实屈辱与拯救。
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上了《拉贝日记》。它是成功的,虽然它的立意也许不
够新颖,但这样的主题永远也不会老旧,就像经典歌曲,什么时候听都感觉心底涌起一股暖流。当天灾人祸不可避免,当浩大的战乱无法逃避,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拯救能拯救的,用尽全力,对抗看起来无法对抗的,折射出来的那种品格,叫大爱,叫至善,叫勇敢,它闪耀着最宝贵的光芒,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最基本的定义!
影片以拉贝的角度,阐述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禽兽的“恶”,展现拉贝救人的“善”。恶与善的交错,使拉贝的人性在黑暗中闪光。他摊开纳粹旗帜救人,毅然放弃回国的机会留下来,并担任安全区的主席,散尽家财给难民。
特别是摊开纳粹旗帜救人这一情节,使大量中国难民免受日军轰炸之害。这一情节,无关“国家”、无关“主义”、无关“政治”,只有真正的人性。即使他曾经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上的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在人性的光辉面前,这些都不能阻止观众们为拉贝的壮举而感动,起立,鼓掌。
约翰·拉贝经常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因此更值得我们去追逐。对于观众来说,我想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我们不能漠视这段屈辱的历史,更不能忘却这段拯救的事实。拉贝于1950年在西柏林逝世,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南京,是拉贝最终的精神归宿之地。
据说,《拉贝日记》最后的字幕,德文版上有一句话的原意是“南京大屠杀至今仍然不为日本政府所承认”,翻译给中国人看的是“南京大屠杀到今仍然不为日本右翼势力所承认”,修改的本意据说是为了现在“中日关系”的需要。我不懂德文,但我不会忘记这段真实的屈辱与拯救。
向一部优秀的作品致礼!向那些伟大的人物致敬!
拉贝日记观后感
事实就是事实,不承认不代表不存在——观《拉贝日记》有感
初看《拉贝日记》是在高三那年,一个周末的午后。加试历史的我,闲暇时刻的爱好就是上网搜罗关于历史的影片,从中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历史那数不尽的沧桑和道不尽的对错。时值建党90周年,再次温习这部影片,让我又一次受到了灵魂的震撼。也许,你会觉得突兀,一部出自外国人之手的日记能说明什么?它向世人说明了南京大屠杀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亲眼见证日本人在华烧杀抢掠行径的佐证。
正因为这部影片内容的特殊性,使它还未露面就已经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在日本成为了禁播对象。可见,其对历史描述的客观性具有相当大的可信度。
影片中提到了惨无人道的百人斩事件,泯灭人性的慰安妇事件,体现了强有力的控诉力量。我想在这里没有必要过多地介绍本片的内容,对于这段饱含这血与泪的辛酸历程,只要是身为一个中国人都略知一二。南京大屠杀不管日本承不承认都是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人抹不去的伤痛。
写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九一八事变前,在中国尚未遭受大举侵略的背景下,我国还处于国共矛盾时期、内战不断。而在东三省沦陷,外敌压迫空前严重的时候,蒋介石还是只顾个人恩怨,决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放任日本军队占领我们的土地,欺凌我们的人民,实在是令人无法接受。要不是西安事变的发生,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抛却个人恩怨得失,主动寻求合作,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我们怎么能指望只顾个人利益的蒋介石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呢?
再说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后以小米加步枪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光靠战略战术,更重要的是——民心。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巨大推动力。
从“攘外”到“安内”再到建国,中国共产党一路走得曲曲折折,充满艰辛,也曾出现过文化大革命,三面红旗这样的错误;但是,它总体上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人民确实富裕了,国家确实强盛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明显提高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党派,一种政策,到底好不好,关键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不是起推动作用。也许我们的社会正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存在,但只要能用心去解决,就会看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真理!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拉贝日记讲述的是主人公拉贝在 南京大屠杀前后发生的故事,真实的再现了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烈记忆。主要讲的是一群居住在南京的外国人,如何去保护那些将要遭到屠杀的中国人,也许那时候在乎的不是国籍,而是生命。
拉贝当时在中国的首都南京担任西门子分部的负责人,总部派人接替拉贝的职位,在卸任的前几天,日本人开始轰炸南京,包括西门子工厂,一面巨大的德国纳粹国旗拯救了工厂里的工人,或许大家会觉得德国的纳粹国旗是罪恶的象征,但那面旗帜却拯救了很多人。拉贝虽然拥有德国纳粹党的身份,但是他并不像我们平常认为的那些法西斯那样凶残,拉贝拯救了很多中国人。
当南京城门即将被攻破的时候,一群外国人效仿在上海的做法,在南京设立了一个安全区,本来即将要回国的拉贝,他依然决定留下来担任南京国际安全区的主席,很难想象一个人为了一群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冒着生命危险留了下来,并且承担起了难以肩负的责任。一个本来只能容纳10万人的安全区,但是由于难民数量过多,挤进了20万人。在南京安全区委员会中有很多人是反对让过多的人进入安全区的(并无恶意,只是担心人数过多会使整个安全区彻底崩溃),但是拉贝却允许那些人进入安全区,后来证明拉贝的决定是正确的。
日本人进城以后,开始大肆的屠杀,拉贝亲眼目睹了那些残忍的屠杀场面,但是他知道他有更重要的职责,就是保护好安全区内的人,电影里还有一个场景让我很感动,日本一个少佐,在伏击国民党军队的时候,明知上级有命令,不抓俘虏,但他依然抓了上千个俘虏,虽然最后依然没有就下那些人,但这也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穷凶极恶的,他们也有善良的一面。
随着外国记者团的到来,整个电影业接近了尾声,然而拉贝回德国后,长期经历看完整部电影,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记住那些苦难的历史,仅仅排查,晚年黯然病逝于柏林,《拉贝日记》也成为一段尘封记忆。是为了去记仇吗?战争的爆发,伴随屠杀并不是少见,中国自古以来也有很多屠杀,例如长平之战,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杀的人会少吗,一点也不亚于南京大屠杀,但是为什么人们更多记住了南京大屠杀,一是因为时间近,二是因为长平之战是中国人之间的屠杀,南京是外国人对我们的屠杀,但在本质上这都是屠杀,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屠杀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军人的残暴,而更多的是因为战争的爆发,今天我们记住南京大屠杀,不是为了去仇恨日本人,而是要铭记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伤痛,更是要努力维护好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让战争悲剧永远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