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课堂笔记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填写相关信息。

       采访地点

       采访对象

       性别

       年龄

       外貌特征

       感人事迹

       示例:

       (同学1):这是我填写的内容。采访地点在近西北的一条山沟,采访对象是一位普通的山野老农,性别,男,年龄81岁,外貌特征瘦小。他的感人事迹是用了15年的时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同学2):我前边填写的信息和这位同学基本一样,只是感人事迹这一栏,我是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概括出来的。文中写道,“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人,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所以我写的感人事迹是在险恶的环境中用了15年的时间创造了一块绿洲。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一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同学1):课文第四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15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同学2):因为做一件事坚持一年就很不容易了,而这位老人却坚持了15年,而且还在继续坚持,的确是了不起的奇迹。

       (同学3):这位老人凭借自己的双手绿化了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让我想都不敢想的。

       3.我们还能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奇迹的力量?

       (同学1):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语句,让我觉得非常震撼,“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入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的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这样的景象让我觉得太奇特、太壮观了。

       (同学2):我透过“如臂如股”“劲挺”这样的词语感受到一种力量,我仿佛看到了杨树柳树怎样在洪水中坚强有力的抓住脚下的泥土。看到这样的景象,我仿佛听到山洪的咆哮。仿佛看到这些树木怎样顽强的与洪水抗争。

       (同学3):我觉得课文开始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画面,也是老人创造的奇迹。“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夜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我能想象出这幅画面特别美:周围全是树。风一吹,绿叶涌动,就像绿色的波浪,风吹树梢的哗哗声,就像大海卷起的涛声,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片闪闪发亮,仿佛粼粼的波光。

       4.老人又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这样的奇迹的?

       (同学1):课文第二自然段首先介绍了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道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5.那“肆虐”是什么意思?

       (同学1):我在预习时查了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中这样解释,肆虐就是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6.那“盘踞”又是什么意思?

       (同学2):盘踞就是非法占据,霸占。

       7.请同学们把这两个词放到文章中再去读一读,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同学1):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我感觉这大风太可怕了,破坏力太强了。在它面前,我们人类显得太弱小了。

       (同学2):干旱、霜冻、沙尘暴,像怪物一样盘踞,说明它们赶也赶不走,随时可能夺去人的生命。

       8.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自然环境,你想用哪一个?

       (同学1):我想用“险恶”,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不仅恶劣,还让人觉得危险,可怕。

       9.除了大环境,课文中还写道老人生活的小环境。谁来读一读?

       (同学1):课文第三自然段写道:“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10.从这些语句中,你们感受到的是什么?

       (同学1):我感到老人住的很简陋,一排三间房,再没有具体的描述。

       (同学2):我感觉老人每天吃的也很简单,在这样偏僻的山沟里,肯定没有丰富的食材。

       (同学3):我觉得老人也没有什么娱乐,每天进山植树,然后回来吃饭睡觉,一定很枯燥很孤单。

       11.如果也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小环境你想用哪一个?

       (同学1):我想用“艰苦”,因为这里的生活条件实在是太简陋了。

       12.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的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但是他不走,他为什么不走?

       (同学1):我想他可能是舍不得这些亲手种下的树,他想看着他们长高长大;

       (同学2):他是想趁着自己还能动,再多种些树,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13.“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它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那么“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同学1):“另一种东西”应该指的是一棵棵参天大树,一条条防风林带,一片片林木......

       14.最后写道:“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而课文也正是以“青山不老”为题。那同学们是否理解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同学1):是想告诉我们,青山不会老,老人种下的树会一直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同学2):还想告诉我们,青山不会老,会有一代又一代人传承老人这种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耕耘。

       (同学3):“青山不老”也满含着对这位老人,对这位造林英雄的感谢、敬佩与祝福。